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转运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寻常型
  • 1篇寻常型天疱疮
  • 1篇医学美容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双模
  • 1篇双模式
  • 1篇探针
  • 1篇天冬氨酸
  • 1篇天疱疮
  • 1篇皮肤
  • 1篇皮肤填充剂
  • 1篇皮损
  • 1篇皮损组织
  • 1篇注射用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免疫学...

作者

  • 6篇费烨
  • 5篇陈向东
  • 2篇夏栩琼
  • 2篇沈征宇
  • 2篇汪蓓青
  • 2篇徐慧
  • 2篇张振
  • 1篇刘健航
  • 1篇胡跃
  • 1篇王宏林
  • 1篇苏文婷

传媒

  • 3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寻常型天疱疮皮损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3和IL-17在寻常型天疱疮(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PV患者皮损组织和健康人皮肤组织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和IL-23的表达及CD163^+巨噬细胞的分布。结果 IL-23^+细胞的染色与CD163^+巨噬细胞的染色重叠。PV患者真皮中IL-23^+ CD163^+细胞和IL-17^+细胞在每个视野(×200)中的平均数分别为80.17±5.42和48.17±8.03,而正常人真皮中分别为29.50±4.45和9.50±3.3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皮层中IL-23^+细胞数和IL-17^+细胞数存在相关性(r=0.945,P<0.001)。结论 CD163^+巨噬细胞是IL-23重要分泌源;IL-23和IL-17在PV患者皮损组织中高表达,IL-23/IL-17细胞因子轴在PV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文婷王宏林费烨汪蓓青徐慧陈向东
关键词:寻常型天疱疮巨噬细胞TH17细胞IL-23IL-17
爱贝芙联合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凹陷性瘢痕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07年
凹陷性瘢痕多由于皮肤、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缺损、创伤愈合所致,由于皮肤表面有明显凹陷,尤其发生在面部时,严重影响美观。临床上引起凹陷性瘢痕的常见原因有痤疮、水痘、疱疹、外伤、激光去痣等。以往应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凹陷性瘢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皮肤表面仍有凹陷。笔者应用超脉冲CO2激光联合填充剂爱贝芙(artecoll)治疗凹陷性瘢痕,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汪蓓青陈向东刘健航沈征宇徐慧张振费烨
关键词:瘢痕凹陷性CO2超脉冲爱贝芙
注射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注射用皮肤填充剂被广泛应用于祛除皱纹,改善皮肤凹陷以及面部轮廓修正等医学美容领域,其中本科应用多年的注射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商品名:爱贝芙/Artecoll)是最具代表性的永久性皮肤...
费烨
关键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皮肤填充剂医学美容美容治疗动物实验
文献传递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与核糖核酸酶修饰碲化镉量子点探针对黑素瘤A375细胞的靶向研究
2013年
目的制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与核糖核酸酶(RNaseA)修饰的碲化镉(CdTe)量子点(quantumdot,QDs)的纳米探针,观察其对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的靶向效果。方法利用微波加热方法得到核糖核酸酶修饰的碲化镉量子点(CdTeRQDs),再化学键合偶联RGD多肽得到RGD—CdTeRQDs纳米探针,通过透射电镜、粉末晶体衍射、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吸收光谱仪检测其相应物理和光学表征。体外培养A375细胞,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MTI"实验结果,确定用于细胞成像的RGD—CdTeRQDs探针浓度,与A375细胞共同孵育15min,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成像的结果研究RGD—CdTeRQDs纳米探针与A375细胞之间结合的特异性。结果用微波加热方法制备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CdTeRQDs纳米探针,通过化学偶联成功构建RGD—CdTeRQDs纳米探针,MTT实验结果表明,用20、40、80nmoFL的RGD—CdTeRQDs探针与A375细胞孵育12、24、36和72h后,20nmol/L的RGD—CdTeRQDs在12h内对A375细胞的生命活动影响最低;选择20nmol/L的RGD—cdrreRQDs进行荧光成像实验,发现偶联RGD多肽的CdTeRQD纳米探针对A375细胞有明显的主动靶向效果。结论成功制备RGD—CdTeRQDs纳米探针,该荧光分子探针可以主动靶向A375细胞。
陈晓罡张振费烨陈向东
关键词:分子探针蛋白质转运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双模式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82例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观察双模式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模式Nd:YAG激光治疗8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总治疗次数为5次,每次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由医生及受试者本人对激光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并随访12周记录复发情况,对各相关影响因素与治疗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2例患者治疗前黄褐斑平均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12.58±6.55)分,5次激光治疗后降为(7.72±5.13)分,随访12周后的平均MASI评分为(8.14±5.82)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ood灯下分型(P=0.003,OR=6.062)、心境情况(P=0.027,OR=3.791)、防晒霜使用情况(P=0.003,OR=3.544)与疗效相关;而表皮型(P=0.025,OR=9.223)、心境平和(P=0.030,OR=6.757)、防晒霜使用情况(P=0.001,OR=9.702)、起病年龄(P=0.004,OR=8.937)与复发情况相关。结论:双模式Nd:YAG激光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手段。皮损表浅、保持心境平和、养成良好的防晒习惯是黄褐斑激光治疗疗效及降低复发的有利因素,起病年龄早是降低复发的有利因素。
夏栩琼费烨沈征宇陈向东
关键词:黄褐斑影响因素
运动对于防晒指数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运动对防晒指数(SPF)的影响,以利于指导防晒霜的合理使用。方法:将24位志愿者的背部划分为4块区域,1块用于测试最小红斑量(MED),另3块以标准剂量涂抹防晒霜。实验环境温度为29~32℃,试验期间志愿者进行2次运动,并分别于0.5 h、4 h、8 h时进行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并测试即时最小红斑量(UVB-MED)。SPF的计算公式为UVB-MED/MED。结果:模拟夏季的运动环境下,防晒霜的SPF 8 h后衰减了73.9%,4 h后衰减了51.1%,运动后用毛巾轻拭汗液对SPF的衰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动对防晒霜的SPF有一定影响。
夏栩琼陈向东胡跃费烨
关键词:防晒指数紫外线防晒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