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春萍

作品数:15 被引量:30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3篇干旱
  • 3篇冰川
  • 2篇雪山
  • 2篇玉龙雪山
  • 2篇生态
  • 2篇农业
  • 2篇流域
  • 2篇河流域
  • 2篇冰川变化
  • 2篇脆弱性
  • 1篇单纯形
  • 1篇单纯形法
  • 1篇冻土
  • 1篇多年冻土
  • 1篇遥感
  • 1篇灾害
  • 1篇中国冰川
  • 1篇生态-经济系...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5篇谭春萍
  • 13篇杨建平
  • 9篇李曼
  • 5篇杨圆
  • 4篇王世金
  • 3篇韩春坛
  • 3篇刘俊峰
  • 3篇杨岁桥
  • 2篇王生霞
  • 1篇米睿
  • 1篇秦大河
  • 1篇陈仁升
  • 1篇丁永建

传媒

  • 7篇冰川冻土
  • 3篇中国沙漠
  • 2篇灾害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态-经济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以玉龙雪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1
2012年
以玉龙雪山地区为例,基于关联性、全面性与合理性、可操作性原则,结合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特点与主要影响,从生态、水资源、经济与社会系统4个方面遴选了20个指标,构建了生态-经济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了冰冻圈变化适应能力指数模型,对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适应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就子系统而言,1980-2008年除水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呈下降态势外,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能力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总量减少是水资源系统适应能力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玉龙雪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综合适应能力增强,经济系统对综合适应能力的贡献达到37%,居首位,其次为社会系统,为29%.旅游业发展驱动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实力增强,交通设施建设,居民收入增加共同助推了该地区综合适应能力的提升.
杨岁桥杨建平王世金谭春萍刘俊峰
关键词:生态-经济系统玉龙雪山
疏勒河径流量与绿洲面积、农业产值及生态效益的关系被引量:5
2015年
基于1954—2010年疏勒河干流出山径流量、2000—2010年流域内灌区水资源供应量、灌区农作物种植类型、农作物及林草地面积等资料,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疏勒河径流量对绿洲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洲受径流量变化影响显著,若出山径流量按1954—2010年变化趋势增加,绿洲面积、农业产值、生态效益将有不同程度增加;若出山径流量减小,绿洲面积、农业产值、生态效益亦相应减小。2020年出山径流量较2010年分别减少5%、10%、15%时,绿洲面积和农业产值相应减小4.5%、8.9%、13.4%。在径流量不变情况下,若普及常规节水,林、草地面积均增加16%以上;若普及高效节水,林、草地面积均扩大54.7%;若提高渠系利用率到0.70,林草地面积扩大5%以上,总产值增加5.4%;若提高渠系利用率到0.75,林草地面积增加12%以上,总产值增加12.2%。
李曼丁永建杨建平谭春萍杨圆
关键词:径流系统动力学绿洲
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以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0
2015年
以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流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为案例研究区,通过社会调查方式,从总体、再分别通过农户与政府部门人员两个部分,分析了公众对冰川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的感知,剖析了公众感知的流域差异性与原因,对比分析了三大河流域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对策措施的效果与认可程度.结果表明: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冰川减少了,从社会学的角度佐证了冰川明显消融萎缩的科学监测事实.三大河流域公众对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农业生产、生态影响的感知存在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归因于三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冰川分布与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在冰川变化背景下,公众对政府部门已实施应对水资源紧缺的对策措施的效果与接受程度不同.三大河流域公众均认可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节水意识这两项措施,且认为实施效果好;发展设施农业措施的实施效果好,已得到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公众认为实施推广节水技术措施的效果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在黑河流域实施普遍且效果好;水票制措施在疏勒河流域实施的最好,黑河一般,疏勒河较差.
杨圆杨建平李曼谭春萍王生霞王世金
关键词:冰川变化
疏勒河流域双塔灌区种植结构变化及其原因被引量:9
2014年
基于1996—2010年双塔灌区各乡(镇)农作物类型、种植面积、供水定额、用水定额、作物单产及价格等资料,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原因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2010年作物种植面积较1996年增长2.3倍,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作物总产值和单位产值均明显提高,说明当地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在产生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明显。当地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受自然条件、政策指导、历史根源、农民意愿、市场调节、灌溉供水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条件中的水资源供应状况主要影响作物种植面积,其他因素影响作物种植类型。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当地农业产值在增长同时,用水紧张现象较以前有所缓解,地表水基本可以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使用,从而对保护当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李曼杨建平谭春萍杨圆
关键词:灌溉
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宁夏地区22个气象站1971-2011年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资料,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引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该地区气象干旱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SPEI值与干旱等级的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评估该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剖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地区气象干旱呈显著加重趋势,年均SPEI值1972-2011年以0.37·(10a)-1的速率显著减小;该地区气象干旱呈现自南向北逐渐加重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干旱加重速度呈现由中部干旱带向南北分别递增的空间变化特征。1972-2011年,宁夏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呈显著增大趋势,干旱致灾危险性指数近40年减小速率为0.12·(10a)-1;该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引黄灌区高于中南部地区,且危险性的增速呈现中部较缓、南北较快的空间变化特征。
谭春萍杨建平杨圆陈虹举
关键词:干旱
干旱变化、影响及适应调查与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的321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频数统计、综合评价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详细分析了宁夏地区被调查者对干旱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适应能力及适应措施,定量评估了已有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干旱总体在加重,干旱对农(牧)业生产有显著影响,81.3%的受调查者认为干旱的影响以"粮食减产或绝收"为主;农户对干旱的适应意识较强,但适应能力较弱,而政府部门的适应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强;针对干旱,农户在生活、生产中分别以"挖水窖"和"抽取井水"措施为主,政府则主要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水窖集雨工程"等措施;政府实施措施的总得分为3.85,效果总体较好,但在农村的落实度不足。
谭春萍杨建平李曼王世金王生霞韩春坛
关键词:干旱问卷调查模糊综合评价法
1971-2007年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6
2010年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24个站点1971-2007年37 a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37 a来该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3℃.(10a)-1,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1990年后.1991-2007年气候变暖加速,升温率达到0.76℃.(10a)-1,1997年后升温尤为迅速,升温率达1.14℃.(10a)-1.变暖表现为全年温度升高,其中冬季增暖尤为显著,1971-2007年升温率为0.41℃.(10a)-1,1991-2007年快速上升为1.4℃.(10a)-1.变暖速率具有从东向西的增加趋势;2)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降水量变化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东部地区总体呈增加趋势.随海拔和地形升高,年降水量有从东向西的减少趋势;3)综合而言,37 a来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组合特征,但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变暖变湿,西部地区在变暖变干.
谭春萍杨建平米睿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冰川脆弱性现状评价与未来预估被引量:22
2013年
冰川的脆弱性是指冰川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于科学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三要素为标准,遴选构建了我国冰川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中国1961-2007年594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和590个站点的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平台,使用空间主成分方法,构建了冰川脆弱性指数模型,在区域尺度上综合评价了中国冰川脆弱性的现状.基于IPCC A1B气候情景下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数值、21世纪冰川变化预估数据,对2030年代和2050年代的冰川脆弱性进行了初步预估.依据自然分类法,将冰川脆弱性分为潜在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强度脆弱与极强度脆弱5个等级.结果表明:从现状看,中国冰川对气候变化很脆弱,约92%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而且强度脆弱区和极强度脆弱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情景和动态上,2030年代和2050年代仍有约80%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但整体上冰川脆弱性呈减弱趋势,局部地区冰川仍处于强度和极强度脆弱状态.冰川脆弱性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现状情况下,冰川脆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冰川的地形暴露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2030年代和2050年代除地形因素之外,降水量变化上升成为冰川脆弱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冰川脆弱性不增反降,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可能是主要原因.
杨建平李曼杨岁桥谭春萍
关键词:冰川气候变化脆弱性
我国喜马拉雅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需求调查与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潜在关键区,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已导致该地区冰川消融,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消融将对该地区水资源供给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消融对灾害的可能影响,对水电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并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牧业和林业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分析了当地在适应冰川消融方面的迫切需求,社会经济不同部门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以位于珠峰北坡朋曲河流域的定日县为典型区,探讨了在该县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问题.当地应首先加强气候防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目前强降水增加引发的山洪、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冰川洪水和泥石流危害、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农牧业干旱;开展以水能为主,多能互补,能源多样化建设,既可加快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促进当地居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加强各级岗位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其防御和应对能力.
杨建平谭春萍刘俊峰韩春坛
关键词:适应气候变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持续性旱灾的气候背景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宁夏地区1978—2010年旱灾灾情要素年资料和23个气象站1971—2011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方法,详细分析了该地区近33年旱灾灾情及近41年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持续性旱灾产生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978—2010年宁夏地区旱灾呈持续性加重趋势,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增速分别为28.78万人/10a、3.16万hm2/10a和8 504.04万元/10a。空间变化上,旱灾加重速度由中部向北、向南呈减慢趋势。1971—2011年宁夏地区气候总体呈暖干化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42℃/10a、0.37℃/10a和0.50℃/10a,增暖表现为全年温度升高,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发生了显著增暖突变;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宁夏持续性旱灾是气温持续快速上升和降水量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温显著增高是该地区干旱灾害加剧的主要气候因素。
谭春萍杨建平秦大河李曼
关键词:干旱灾害气候变化MANN-KENDALL检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