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先治

作品数:233 被引量:1,878H指数:35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9篇期刊文章
  • 4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9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艺术

主题

  • 89篇锆石
  • 52篇地球化
  • 52篇地球化学
  • 49篇地质
  • 47篇造山带
  • 44篇东昆仑
  • 44篇西秦岭
  • 41篇山带
  • 32篇年代学
  • 31篇地球化学特征
  • 31篇定年
  • 31篇东段
  • 29篇花岗岩
  • 28篇化学特征
  • 26篇地质意义
  • 26篇东昆仑东段
  • 26篇构造带
  • 25篇碎屑
  • 23篇碎屑锆石
  • 21篇蛇绿岩

机构

  • 196篇长安大学
  • 38篇教育部
  • 37篇中国地质大学...
  • 31篇西北大学
  • 17篇西安地质学院
  • 15篇桂林理工大学
  • 13篇国土资源部
  • 9篇南阳理工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甘肃省地质调...
  • 6篇中国人民武装...
  • 5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西安工程学院
  • 3篇陕西省煤田地...
  • 2篇天津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煤航测遥感...

作者

  • 233篇裴先治
  • 141篇李佐臣
  • 131篇李瑞保
  • 104篇陈有炘
  • 88篇刘成军
  • 56篇裴磊
  • 50篇刘战庆
  • 49篇陈国超
  • 26篇王盟
  • 22篇魏方辉
  • 21篇高景民
  • 18篇张国伟
  • 15篇高峰
  • 13篇杨杰
  • 13篇孙雨
  • 13篇胡波
  • 12篇吴树宽
  • 12篇王银川
  • 12篇魏博
  • 12篇王盟

传媒

  • 28篇地质通报
  • 25篇地质学报
  • 18篇中国地质
  • 16篇西北地质
  • 11篇岩石学报
  • 10篇地球科学与环...
  • 8篇西安地质学院...
  • 8篇地球科学
  • 7篇地质论评
  • 7篇地学前缘
  • 5篇中国科学(D...
  • 4篇西北大学学报...
  • 4篇中国区域地质
  • 4篇2013年全...
  • 3篇现代地质
  • 3篇西安工程学院...
  • 3篇2007'全...
  • 3篇第六届地质构...
  • 3篇第七届构造地...
  • 3篇2014年中...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11篇2018
  • 12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22篇2014
  • 17篇2013
  • 9篇2012
  • 14篇2011
  • 8篇2010
  • 14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2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龙门山造山带轿子顶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轿子顶穹窿构造核部的花岗岩类进行年代学研究。方法利用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对其形成时代进行约束。结果轿子顶花岗岩体中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IVU比值(0.52—1.23、0.32~1.16),为岩浆成因锆石。对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793±11Ma和792-1-11Ma,表明它们的形成时代完全一致,均为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早期。结论轿子项岩体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特征,是新元古代扬子地块西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以及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即后造山期,是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产物。
裴先治丁仨平李佐臣李瑞保冯建赟孙雨张亚峰刘战庆
关键词:锆石SHRIMPU-PB年龄新元古代龙门山造山带
哈图正长花岗岩年代学和成因及对东昆仑东段稀土元素成矿地质背景的约束被引量:2
2022年
东昆仑东段哈图地区稀土元素富集与正长花岗岩关系密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51.6±1.3 Ma。哈图正长花岗岩富硅(SiO_(2)=74.78%-75.78%)和碱(Na_(2)O+K_(2)O=7.68%-8.11%),低铝(Al_(2)O_(3)=12.58%-13.06%),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6-1.03之间,主体为准铝—弱过铝质中钾钙碱性系列。哈图正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较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67-0.91);微量元素富集Rb、Th、Ba、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Ta比值和较高的Mg^(#)值。以上显示,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壳源特征,为镁铁质岩浆底侵下地壳,使其部分熔融形成的原生岩浆再经过分异形成。哈图正长花岗岩具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东昆仑造山带岩浆岩分布以及沉积地层特征显示,早三叠世东昆仑地区处于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俯冲阶段,大规模的岩浆事件引起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稀土元素成矿作用。
陈国超陈孝珍陈孝珍裴先治张勇李瑞保李瑞保李佐臣陈有炘刘成军季宪军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构造环境东昆仑东段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大草滩群物源研究——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被引量:17
2012年
选取甘肃东部西秦岭造山带北缘晚泥盆世大草滩群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大草滩群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大草滩群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4组:422~518Ma、756~887Ma、1100~1231Ma和2417~2736Ma。其中,422~518Ma的年龄数据约占总体的67%,所占比例最大,年龄相对集中,且呈现出最强烈的峰值,其余年龄段所占比例则较少。422~518Ma年龄组分指示其物源可能以邻近地区的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和北祁连造山带为主,该组分年龄是加里东期中南祁连和西秦岭微地块分别向北俯冲、碰撞产生的一系列火成岩在造山剥蚀后的沉积响应。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中756~887Ma年龄组分反映其物源可能来自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1100~1231Ma年龄组分反映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祁连造山带。2417~2736Ma年龄组分反映了物源来自北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结晶基底,部分物源也有可能来自于华北板块基底。综合分析显示,大草滩群碎屑沉积物质来源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存在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基底3个物源区,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对大草滩群的沉积有重大的物源贡献。两者相比较,祁连造山带应为大草滩群最主要的物源区。
吴树宽裴先治李佐臣李瑞保裴磊陈有炘高景民刘成军魏方辉王银川
关键词:大草滩群LA-ICP-MS锆石U-PB年龄西秦岭北缘
甘肃天水地区早古生代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构造意义被引量:38
2012年
甘肃天水地区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端,侵位于晚奥陶世陈家河群中酸性火山岩系中,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壳幔岩浆混合的特点。对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花岗闪长岩体的年龄为440.5Ma±4.4Ma,形成于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门川花岗闪长岩体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构造环境判别表明其形成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造山带东端在早古生代期间发育有有限洋盆,洋盆向北俯冲消减产生大量弧岩浆岩。对进一步研究祁连与秦岭造山带构造交接部位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演化等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魏方辉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裴磊高景民王银川刘成军吴树宽陈有炘
关键词: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北祁连造山带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早古生代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活动:来自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51
2011年
在1∶50000地质填图基础上,运用剖面测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等方法,对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内的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岩岩块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白日切特剖面中酸性岩浆岩岩块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岩块和中酸性火山岩岩块组成,其中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41±6)Ma(MSWD=0.76),流纹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8±3)Ma(MSWD=2.0)。花岗闪长岩为高硅,富铝、钠,准铝质,钠质钙碱性系列;中酸性火山岩为硅饱和,铝质,钙碱性系列。二者稀土元素总量(∑REE)较低,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REE配分曲线呈LREE分馏明显,HREE分馏不明显右倾特征,花岗闪长岩基本上无铕异常,而中酸性火山岩具有弱的负铕异常,均与岛弧钙碱性系列的特征相似,与洋壳的俯冲消减作用有关,代表了在早志留世东原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而形成的火山弧产物,为研究东特提斯洋演化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刘战庆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陈国超陈有炘高景民刘成军魏方辉王学良张刚
关键词:构造混杂岩中酸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
扬子板块西北缘大安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19年
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宁强地区的大安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但其形成时代却有一定的争议,成因及地质意义尚未明确.对大安花岗岩体进行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12.3±1.6Ma和212.48±0.43 Ma,属晚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相对高硅(67.61%~69.02%)、高Al_2O_3(16.14%~16.80%),Na_2O>K_2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Ba)和轻稀土元素,Eu负异常不明显,强烈富集Sr(538×10^(-6)~907×10^(-6))和亏损Y(3.10×10^(-6)~3.90×10^(-6)),高Sr/Y比值(138~291),表现出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大安花岗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是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后期伸展体制下,由于地幔物质上涌带来的热量导致加厚基性下地壳脱水熔融,形成了具有埃达克质性质的岩浆.
栗朋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杨运军陈有炘刘成军王盟王盟裴磊高峰梁国冰高翔宇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构造环境
伊犁地块北缘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托克赛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的约束被引量:1
2022年
伊犁地块是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南北缘出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中伊犁地块北缘温泉岩群中识别出奥陶纪岛弧型岩浆岩,被认为是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于伊犁地块之下的物质记录,但相应的变质作用记录很少有报道。近期,从温泉县托克赛地区温泉岩群中识别出的石榴角闪岩具有顺时针P-T-t轨迹,可能记录了伊犁地块北缘早古生代俯冲、碰撞事件,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托克赛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开展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托克赛石榴角闪岩呈透镜状分布于温泉岩群中,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岩石TiO_(2)(3.10%~3.89%)含量较高,K_(2)O+Na_(2)O(0.76%~2.01%)含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陆内裂谷拉斑玄武岩的特征(Th/Ta=1.70~2.76、Ta/Hf=0.23~0.37),来源于具有OIB特征的幔源岩浆。岩石较低的MgO(4.82%~6.40%)、Cr(70.8×10^(-6)~224×10^(-6))、Ni(9.68×10^(-6)~65.7×10^(-6))含量及Mg^(#)值(34.0~41.3)、Nb/U值(14.3~36.3)、Nb/Ta值(9.70~16.2)和La/Sm值(2.01~3.28),表明岩浆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少量的地壳混染。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石榴角闪岩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峰期变质时代为晚奥陶世末期(450~440Ma),围岩中的锆石和独居石均记录了同时期的构造热事件。综合研究认为,石榴角闪岩原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是伊犁地块响应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物质记录,暗示伊犁地块是原塔里木地块的一部分;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中识别出的奥陶纪末期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事件,记录了阿克套-温泉微陆块向南与伊犁地块或哈萨克斯坦微陆块的拼贴-碰撞过程。
陈有炘朱生强裴先治王盟周海李佐臣李瑞保
关键词:锆石独居石奥陶纪
甘肃天水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被引量:10
2005年
西秦岭甘肃天水地区分布的新生代陆相中酸性火山岩,主要由流纹岩、部分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及少量角砾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等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富硅、富碱、低铝、低钙特征,属于非造山偏碱性岩石,类似于大陆裂谷碱性流纹岩,为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环境,与新生代早期渭河断裂带的左行走滑剪切构造作用有关。
丁仨平裴先治胡波李勇郭俊锋李佐臣赵欣
关键词:火山岩地球化学西秦岭
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晚期区域构造体制转变记录-来自东昆仑东段和勒岗那仁碱长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本文对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晚期区域构造体制转变记录进行了部分阐述,其中包括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岩石构造以及构造格局。
李瑞保裴先治李佐臣刘战庆陈有炘王学良魏方辉张刚杨忠智
关键词:东昆仑造山带
西秦岭大草滩群的形成时代和构造意义探讨被引量:9
2010年
大草滩群a岩组中最年轻的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04.9±4.8 Ma(MSWD=0.11),b岩组中最年轻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为385±5 Ma,c岩组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为375±6 Ma,这一结果将大草滩群的最大沉积时代有效地限定在405~375 Ma之间。结合生物化石组合资料,大草滩群的时代归属于晚泥盆世。根据岩石组合、沉积相、构造变形、形成时代和物源分析等资料综合研究表明,晚泥盆世大草滩群河湖相粗粒碎屑岩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位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拉张—裂陷盆地,作为北秦岭微陆(+岩浆弧)与华北大陆西南缘碰撞的沉积响应,是碰撞造山作用以后南部洋壳持续俯冲阶段同火山—岩浆活动的弧前沉积体系。
陈义兵张国伟裴先治鲁如魁梁文天郭秀峰
关键词:大草滩群西秦岭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