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心肌梗塞
  • 2篇梗塞
  • 1篇蛋白检测
  • 1篇滴注
  • 1篇电图
  • 1篇毒性
  • 1篇对心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肌炎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脏
  • 1篇心脏起搏
  • 1篇心脏起搏术
  • 1篇血压
  • 1篇血脂

机构

  • 6篇上海市第四人...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作者

  • 7篇裘培恒
  • 3篇周中源
  • 2篇周为
  • 1篇邬伟里
  • 1篇曹逸云
  • 1篇杨黎明
  • 1篇陆秋芬
  • 1篇赵美华
  • 1篇张安
  • 1篇严自助
  • 1篇杨洁颖
  • 1篇孙琴
  • 1篇许之民
  • 1篇张安

传媒

  • 3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1999年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了 1995年 1月~ 1998年 5月 133例 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2 9例 AMI并发 RBBB(占 2 1.8% )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 CK及 CK- MB浓度更高 ,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结论 :AMI并发 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 ,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 ,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 ,重建血管 ,可改善预后。
裘培恒张安周为曹福人黄斌雄
关键词:心肌梗塞束支传导阻滞肌酸激酶并发症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进一步研究
1990年
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础上,本文报道对同份血清样本进行每日1次,共4次的重复测定,结果显示4次重复试验的光吸收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另用10份血清重复4次的测定,其变异系数基本一致,表明若每次试验都符合于标准的条件,本法的重演性是满意的。另对47例慢性肾炎、肝硬化、类风湿样关节炎等病例和46例健康人进行检测,无明显交叉反应及假阳性反应发生,表明本试验有很好的特异性。
周中源严自助裘培恒赵蔚斌曹逸云傅信祥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ELISA
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术的临床应用及局限性
2000年
周为裘培恒
关键词: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脂变化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的血脂变化。方法 :对 197例AMI患者进行血脂检测 ,包括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以及HDL -C TC(H T)。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MI组TC、TG水平高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LDL -C升高 ,HDL -C降低 ,H T降低 ,具有统计学差异。AMI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 ,TC、TG、LDL -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HDL -C水平及H T则死亡组显著低于存活组 ,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 :HDL -C下降、H T下降是AMI发病及死亡的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 ,调整血脂代谢治疗尤其应注重提高HDL -C水平。
裘培恒周中源
关键词:血脂急性心肌梗死脂蛋白AMI
常规剂量静脉滴注红霉素对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张安邬伟里裘培恒杨黎明张益辉孙琴
关键词:红霉素静脉滴注QT间期心律失常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病价值的评价被引量:6
1999年
裘培恒周中源
关键词:高血压肾病微量白蛋白
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预后判断被引量:4
1999年
裘培恒赵美华陆秋芬许之民杨洁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肌钙蛋白T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