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滢滢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丁戊奇荒
  • 3篇教育
  • 2篇天人感应
  • 2篇赈济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救济
  • 1篇灾害
  • 1篇灾荒
  • 1篇灾荒研究
  • 1篇社会阶层
  • 1篇私塾
  • 1篇桥梁
  • 1篇权势
  • 1篇权势转移
  • 1篇自然灾害
  • 1篇乡村
  • 1篇乡村社会
  • 1篇历史资料
  • 1篇教育模式

机构

  • 7篇聊城大学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袁滢滢
  • 2篇王林

传媒

  • 4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史学月刊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第六届中国灾...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丁戊奇荒”中传教士在山东的赈灾活动考察被引量:7
2007年
1876———1879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生了近代以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中,在华传教士积极参与赈灾,山东是传教士最先赈济的省份。传教士募集赈银、放赈、救济饥饿儿童、提出救灾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痛苦并扩大了基督教影响。这次是西人第一次在华大规模、有组织的赈济活动,中国赈济事业从此开始向近代转型。具体探讨这一时期传教士在山东的赈济活动,对于全面了解西人首次在华大规模赈灾的情况、中国赈灾机制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袁滢滢
关键词:丁戊奇荒传教士赈济
天人感应灾异观与近代灾荒救治--以“丁戊奇荒”为中心
在中国传统灾荒观中,天人感应灾异观占有突出地位。本文试以“丁戊奇荒”为例,对天人感应灾异观宇近代灾荒救治的关系作一探析。
袁滢滢
关键词:自然灾害历史资料
1933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被引量:6
2005年
1933年七八月份,黄河全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山东境内的黄河虽未决口,但河北、河南决口之洪水全都灌注山东,使山东成为受灾面积最大的省份。灾情发生后,国民政府和山东省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赈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王林袁滢滢
关键词:救济
近代山东灾荒研究
在对近代山东灾荒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该文选取了四次大的灾荒进行具体的个案研究,从而使该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该文选取的四次灾荒是1876-1877年山东的大旱灾、1927-1928年的天灾与人祸、1933年山东黄河水患、1...
袁滢滢
关键词:灾荒赈济
文献传递
从“平面”到“立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民国山东教育史研究
2010年
民国时期是山东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山东教育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在对民国山东教育的研究上,学界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总体上看,研究呈现逐步深入的趋势。新史料不断被发掘,评价渐趋客观,并且对山东教育的研究越来越"立体"。但是,研究中还存在概述性研究太多,真正深入研究的成果较少;"平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立体"考察山东教育的成果较少;受政治史研究影响较深,缺乏对教育史研究的独立思考等问题。要想进一步开展研究,似乎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摆脱政治史宏大叙事的影响,从教育史自身的发展中寻找规律;转变研究视角,从研究历史上的教育转变为研究教育的历史;注重"以小见大","小区域"中要有"大关怀"。这样,或许能将民国山东教育史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袁滢滢
关键词:民国时期教育
1935年山东黄河水灾与救济被引量:2
2005年
1935年7月,山东境内的黄河多次发生溃决,鄄城、菏泽、郓城等十数县受灾,灾民达350多万。灾情发生后,中央和山东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救济,成立了山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将灾民运往本省未受灾地区安置,向灾民发放赈款和赈品。虽然成效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些灾民的痛苦。
王林袁滢滢
关键词:黄河水灾救济
教育视野下的乡村社会:以山东乡村小学的创办为中心(1928-1937)被引量:1
2014年
20世纪初,乡村小学作为新事物在山东乡村中开始建立。与传统社会不同,这一时期,它的创办者由传统乡绅转变成乡村中的富商、军人、议员等新型阶层。这提示了这一时期乡村中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乡村中的"权势转移"。乡村小学的创办过程,并不仅仅是国家制定政策——乡村进行实施这么简单。在它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创办人对学校带来的地位的渴望、乡村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纠葛,提示了乡村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乡村小学作为一个窗口,不仅可以窥探到当时乡村社会的若干动向,还有助于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发现以往历史研究中被忽视掉的"细节",从而展示出一个和以往认识不一样的乡村社会。
袁滢滢
关键词:社会阶层权势转移
天人感应灾异观与近代灾荒救治——以“丁戊奇荒”为中心被引量:2
2009年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袁滢滢
关键词:天人感应丁戊奇荒救灾
民国时期山东乡村小学教育研究(1928~1937)
山东乡村小学创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1928年之前,由于战乱频仍,政局不稳,乡村小学发展缓慢,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教育内容也存在明显的城市导向。乡村小学的发展滞后引发了一系列乡村问题,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凸...
袁滢滢
关键词:私塾民国时期教育模式
由“国治”到“乡治”的桥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的乡村师范学校被引量:1
2015年
1928年国民党势力进入山东后,何思源主持教育工作,其中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创立遍布全省的乡村师范学校。通过深入考察其创建过程及其教师选聘和学生招考情况,发现此举正是执行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政策和法令的结果。国家、省、县、乡村的行政链条在新政权下得以凸显,以往被认为"形式上"的国家统一也有其实质性的内容。在国民党人看来,党已掌握国家,或者说"国已治",而乡村却濒临破产,且有他党活动其间,所以谋求"乡治"已刻不容缓。于是乡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并且被当作"国"通往"乡"的桥梁。
袁滢滢
关键词:国民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