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德志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岩体
  • 2篇钼矿
  • 2篇矿床
  • 1篇地质
  • 1篇杂岩
  • 1篇杂岩体
  • 1篇造山带
  • 1篇找矿
  • 1篇找矿标志
  • 1篇蚀变
  • 1篇水文地质
  • 1篇桃花
  • 1篇铁矿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作物
  • 1篇年代学
  • 1篇农产
  • 1篇农产品
  • 1篇迁移
  • 1篇作物

机构

  • 6篇河南省地质矿...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袁德志
  • 2篇唐相伟
  • 1篇万守全
  • 1篇徐友灵
  • 1篇刘奎松
  • 1篇王宗炜
  • 1篇王东晓
  • 1篇王禄林
  • 1篇杨泽强
  • 1篇郭喜庄
  • 1篇刘合胜
  • 1篇高明
  • 1篇马宏卫
  • 1篇雷大景
  • 1篇李法岭
  • 1篇赵瑞强
  • 1篇王春来
  • 1篇王云
  • 1篇张兴超
  • 1篇李运冬

传媒

  • 2篇矿业快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河北高寺台杂岩体铂、钯地球化学分布和异常特征
2008年
在高寺台超镁铁杂岩体发现了2种铂族元素异常:一种异常分布在杂岩体纯橄榄岩或橄榄岩带的镁质超基性岩中,与已知的含铂族铬铁矿有关,与已知的铬、钴、镍等矿化主金属的强异常密切共生。在这种异常中,钯呈甚低的背景分布,w(Pt)/w(Pd)大;另一种铂族元素异常呈带状沿杂岩体透辉岩带及其中的剪切带分布,其异常特征是铂、钯异常密切共生,w(Pt)/w(Pd)近于1,并且,在这种异常中,不伴生铬、镍等元素的强异常。这是一种新的铂、钯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富集和矿化。研究表明,采用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铂、钯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可以发现难识别的铂族矿化。
张兴超王爱枝袁德志韩存强
关键词:铂族元素铬铁矿
河南省桐柏县老湾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老湾金矿带是桐柏-大别山(北坡)金银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湾金矿床是该成矿带的主要矿床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变质碎屑岩型大型金矿之一。对该类型金矿围岩蚀变特征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老湾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找矿标志信息,以期为该类型矿床的地质找矿和矿产评价起到借鉴作用。
袁德志李运冬
关键词:老湾金矿床围岩蚀变找矿标志
河南省商城县汤家坪矿区钼矿勘探报告
万守全杨泽强徐友灵马宏卫刘合胜郭喜庄李法岭高明王宗炜王禄林雷大景唐相伟王春来袁德志王云
汤家坪钼矿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麓,为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属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赋矿岩石为早白垩世香子岗序列汤家坪单元的花岗斑岩,出露面积0.40平方千米。Ⅰ号钼矿体整体呈似层状,南西部厚度巨大,总体走势向南西方向...
关键词:
关键词:矿区水文地质露天开采
大别山北部桃花岭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3
2022年
由于缺少可靠的年代学资料和系统研究,大别山北部桃花岭岩体的时代和成因背景尚不清楚。MC-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显示,桃花岭正长花岗斑岩侵位于154±1 Ma,花岗闪长岩侵位于142±1 Ma,表明桃花岭岩体是形成于侏罗纪末-早白垩世的复式岩体。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桃花岭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这些花岗岩都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同时具有高Sr低Y和弱的Eu负异常(0.7~0.8),类似低镁埃达克质岩石,代表了加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
袁德志唐相伟史兴俊包峻帆刘奎松范金伟郭跃闪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锆石年代学埃达克质岩
河南省商城县汤家坪钼矿床成因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汤家坪钼矿床是目前大别山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金属矿床。通过对汤家坪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基本规律、矿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和探讨,总结了该矿床的综合找矿标志信息,为大别山地区斑岩型钼矿找矿评价起到借鉴作用。
袁德志赵瑞强李吉林
关键词:斑岩型钼矿床矿床成因
锶在土壤-作物中迁移富集机制及作物富锶标准探讨:以河南固始史河一带为例
2023年
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河南固始史河一带土壤、作物样品,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查明了区域土壤锶地球化学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锶在土壤、作物中迁移富集机制,确定了土壤锶形态含量表现为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态>腐殖酸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水溶态,其中残渣态和强有机结合态锶累计占98%,Sr主要以难溶态稳定形式赋存在土壤中。在弱酸性环境下,难溶含锶矿物SrSO_(4)、SrCO_(3)通过水化作用和水解作用形成易溶于水的锶岩Sr(HCO_(3))_(2)、SrCl_(2),并被植物吸收利用,形成锶在土壤-作物中的迁移。对比国内外相关作物Sr含量,提出了花生、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富锶标准,即:水稻中的富锶下限值为0.65 mg/kg,花生、小麦、玉米的富锶下限值为1.08 mg/kg。依据此Sr含量标准,研究区内小麦、花生籽粒富锶,水稻部分富锶。本研究成果为固始史河流域富锶土地资源开发、发展富锶农产品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王东晓袁德志
关键词:迁移土壤-作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