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开夫
- 作品数:15 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25例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椎动脉狭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2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82.5%,术后平均狭窄率12.7%。随访6~18月,共有5例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例患者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出现后循环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龚家明陈涛蒋开夫杨小梅刘毅
-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 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关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莫西沙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相关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莫西沙星对其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相关肺炎患者的病原学等相关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莫西沙星,对照组采用头孢噻肟治疗,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相关肺炎患者的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45株(23.1%)、鲍曼不动杆菌35株(17.9%)、大肠埃希氏菌30株(15.4%)、铜绿假单胞菌23株(11.8%)等。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5%,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相关肺炎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莫西沙星可作为初始经验性治疗药物。
- 蔺雪梅刘毅蒋开夫吕喆吴松笛
- 关键词:卒中肺炎病原喹诺酮类
- 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微创血肿清除的疗效及再出血的分析被引量:2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 (<2 4h)微创血肿清除的疗效及再出血的危险性。方法 符合条件的 8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随机分为两组 ,微创手术组 4 4例 ,保守治疗组 4 3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微创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优于保守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2 )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总计为 2 4 .13% ,呈发病 -治疗时间愈早再出血发生率愈高趋势 ,但两组之间再出血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2 5~ 5 0ml范围内的基底节区脑出血采用早期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保守治疗 ,且不会明显增加再出血的危险性。
- 蒋开夫刘毅王东何芸金泉伟叶方博王宁
-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再出血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F-κB和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刺激小脑齿状核组(DNS组)和电刺激小脑顶核组(FNS组)各10只,NC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余3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DNS组和FNS组分别于再灌注同时电刺激小脑齿状核和小脑顶核。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图象分析仪测定光密度值。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DNS组及FNS组大鼠脑组织NF-κB与MMP-9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FNS组较I/R组和DNS组降低(P<0.05),I/R组与D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抑制NF-κB的活化和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发挥中枢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龚家明罗勇蒋开夫刘毅
- 关键词:电刺激小脑顶核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核因子-ΚB
- 安康地区偏头痛患者诊断治疗现状及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评估神经科门诊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方法以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及普通门诊为平台,选取2012-03—2013-03所有神经科门诊就诊的以头痛为主要症状、愿意完成问卷调查的患者,采取与医师面谈回答问券的方式,完成关于偏头痛的信息采集,偏头痛的诊断以国际头痛学会(IHS)的国际头痛分类第2版(ICHD-)为标准。结果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患者8 054例,以头痛作为就诊原因之一的患者共1 963例,完整完成问卷调查897例,完成问卷的患者中诊断为偏头痛380例(42.4%),紧张性头痛89例(9.9%),丛集性头痛10例(1.1%)。380例偏头痛患者中以女性为主,为298例(78.4%);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共324例(85.3%);既往已明确诊断者72例(18.9%),曾经服用药物者365例(96.1%),存在药物滥用情况者39例(10.3%),使用预防性用药者28例(7.4%)。结论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就诊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学习,我市乃至全国偏头痛的诊断、治疗情况与欧美等国家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医师的相关培训患者健康知识的普及非常迫切。
- 渠翔刘毅蒋开夫
- 关键词:偏头痛人口统计学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对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狭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98例患者中,7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外段者20例(28.5%),颅内段者32例(45.7%),颅内、颅外均受累者18例(25.7%),颅内病变最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颅外病变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开口处。前循环狭窄或闭塞34例(48.5%),后循环狭窄或闭塞13例(18.5%),前后循环皆有狭窄或闭塞者23例(32.8%)。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与脑动脉狭窄显著相关。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前循环高于后循环;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
- 陈涛李正军龚家明蒋开夫杨小梅田代实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动脉狭窄
-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附502例报道)被引量:19
- 2007年
-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发生率、时间及影响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h以内、6~24h、24-48h、48-72h及72h以上进行分组CT动态观察。结果血肿扩大发生率26.30%,其中发病6h内为48.80%,6~24h为30.69%,24-48h为17.35%,48-77h为15.00%,72h以上为6.4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72h内血肿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病程愈短,发生血肿扩大机会愈大;血肿形态不规则、合并有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服用阿斯匹林者可能是引起血肿继续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
- 蒋开夫刘毅何芸
-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
-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
- 2006年
- 目的比较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疗效,评价微创术的手术时机。方法选择2001年—2005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163例,其中微创手术79例,内科治疗84例。结果治疗两周时微创手术组卒中量表评分(SSS)高于内科治疗组(P<0.001),6h^24h手术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其他时间组。结论微创清除术可显著改善脑出血的早期神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后期效果有待再评价,(6~24)h是最佳手术时机。
- 刘毅蒋开夫王东
- 关键词:微创清除术脑出血手术时机
- 脑梗死患者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高尿酸血症(H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患者283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使用彩色超声评估双侧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厚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UA间的关系。结果:HUA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斑块的数量及大小均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高甘油三血酯症(P=0.024,OR值1.300,95%CI为1.014~1.194)、肾功衰(P=0.030,OR值1.534,95%CI为1.043~2.581)、LAA(P=0.004,OR值2.017,95%CI为1.256~4.018)为罹患HUA的危险因素。结论:H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密切,HUA是脑血管损伤的危险因素。
- 渠翔蒋开夫龚家明赵雪
- 关键词:脑梗死高尿酸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
- A型肉毒毒素治疗111例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21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面肌多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分级进行比较,并随访3~12月。结果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绝大多数局部不良反应轻微、短暂,但极少数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局部面肌萎缩,偶见全身不良反应。3个月复发率为80%,药效作用时间平均为5月,重复注射仍然有效。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有效手段,准确定位、注射合适剂量是本治疗方法的关键所在,且注射剂量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 蒋开夫李江刘毅
- 关键词:肉毒毒素面肌痉挛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