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睿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芜湖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细胞
  • 3篇CASPAS...
  • 2篇电子克隆
  • 2篇凋亡
  • 2篇永瓣藤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生物信息学分...
  • 2篇小鼠
  • 2篇小鼠脊髓
  • 2篇克隆
  • 2篇脊髓
  • 2篇BAX
  • 1篇凋亡相关
  • 1篇凋亡相关基因
  • 1篇动力学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态

机构

  • 10篇安徽师范大学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范睿
  • 8篇蔡亚非
  • 4篇吴国良
  • 4篇王根林
  • 3篇张昱
  • 3篇张凯
  • 2篇张小平
  • 2篇崔群维
  • 2篇刘卉玲
  • 2篇杨帆
  • 2篇郝朝运
  • 2篇李建国
  • 1篇刘楠乔
  • 1篇李文良
  • 1篇鲁亚平
  • 1篇周军智
  • 1篇王小康

传媒

  • 5篇激光生物学报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物信息学

年份

  • 3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奶牛HSP70基因3'-侧翼区多态性分析及其与生产性能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以160头荷斯坦和娟姗奶牛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直肠温度、呼吸频率、产奶量及乳成分,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设计引物扩增HSP70基因3'-侧翼区,通过PCR-SSCP技术分析HSP70基因3'-侧翼区的多态性,并发现一个多态位点。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292bp,扩增产物有基因多态性,共发现4种基因型,分别为荷斯坦牛的AA(H)型、AB(H)型和娟姗牛的AA(J)型、AB(J)型。其中B基因可能为抗热应激基因,这4种基因型奶牛个体的生产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
吴国良崔群维刘卉玲杨帆范睿蔡亚非王根林
关键词:直肠温度HSP70基因多态性热应激
牛Pbx-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新基因全长cDNA序列很难获得,但电子克隆却提供了基因克隆的一种策略。利用小鼠Pbx-1基因编码序列(NM_183355)为种子序列进行电子克隆获得牛Pbx-1基因完整编码序列。然后,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牛的Pbx-1基因的结构,密码子偏性和氨基酸的同源性等。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 754 bp,无内含子,最大开放阅读框1 305 bp,编码434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47 189.5 D a,与小鼠的同源性为81%。
刘卉玲崔群维吴国良范睿蔡亚非王根林
关键词:电子克隆生物信息学
濒危植物永瓣藤的种群结构及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4
2008年
基于相邻格子法调查资料,分析了安徽省南部山区——祁门县棕里村次生灌丛、毛竹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4种类型群落中永瓣藤种群的基径、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中永瓣藤种群的平均基径依次为毛竹林(10.5mm)>马尾松林(9.1mm)>杉木林(7.2mm)>次生灌丛(7.0mm),其中次生灌丛、杉木林与毛竹林、马尾松林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群落中永瓣藤种群的结构有一定差异,次生灌丛和马尾松林群落的径级呈非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为稳定型种群;毛竹林群落属于纺锤形,以中等级别个体最多,种群处于衰退的早期阶段;杉木林群落属于典型金字塔型,永瓣藤幼苗数量最多.棕里村永瓣藤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为增长型种群,未出现衰退迹象.永瓣藤适于生长在海拔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高、坡度缓和、乔木层盖度较高的生境中,频繁的人为干扰将对其种群更新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就有关永瓣藤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小平郝朝运范睿李文良张昱谌小宝
关键词:永瓣藤种群结构存活曲线环境因子
牛Irak-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0年
电子克隆提供了一种利用基因组数据库克隆新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策略。利用小鼠Irak-1基因编码序列(NM_008363)为种子序列进行电子克隆获得了牛Irak-1基因完整编码序列。然后,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微卫星位点,密码子偏性和氨基酸的同源性等。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2 645bp,无内含子,最大开放阅读框2 157bp,编码718个氨基酸,与小鼠的同源性为77%。
蔡亚非张凯吴国良范睿王根林
关键词:电子克隆生物信息学
体细胞Caspase-3信号通路及DNA甲基化调控卵泡闭锁的分子机制
2010年
为了揭示caspase-3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DNA甲基化水平在小鼠卵泡闭锁中的作用,小鼠经注射10 IU hCG后,在0、12、24、48、72和96 h解剖取出卵巢,用HE染色、DNA电泳、免疫组化、RT-PCR技术、甲基化酶切等试验方法,研究在卵泡发育及闭锁过程中caspase-3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bax、caspase-3的表达量在48 h以前持续减少,在48 h达到最低值,在72 h显著增多(P<0.05),且在卵腔液中大量表达;甲基化水平在48 h以前持续减少,在48 h达到最低值,在72 h显著增多(P<0.05);卵泡凋亡程度在48 h之前也持续减少,在72 h显著增多(P<0.05)。bcl-2的表达量在48 h之前持续增加,在72 h显著减少(P<0.05)。提示:卵泡的发育和闭锁可能受体细胞Caspase信号通路调控,并通过卵腔液发挥作用决定其存亡;另外,甲基化水平的改变可能与卵泡的闭锁直接相关。
刘楠乔蔡亚非许家玉周军智杨帆范睿
关键词:体细胞CASPASE-3甲基化
镉诱导小鼠睾丸细胞凋亡与Caspase-3、Bcl-2和Bax mRNA的表达被引量:7
2008年
一个月大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6组,用30μmol/kgCdCl2作用小鼠睾丸不同的时间(3h、6h、12h、18h、24h)后,利用DNA电泳、免疫组化和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生殖细胞凋亡过程中三种关键物质Caspase-3、Bcl-2、Bax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1)DNA各组(除对照组外)均出现不同程度断裂。2)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一直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Bax蛋白在12h前一直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12h后又开始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Bcl-2蛋白在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3)RT-PCR结果显示Caspase-3基因表达量减少;Bax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Bcl-2基因表达量波动很大。综上所述,Caspase-3、Bcl-2和Bax三个基因可能参与了镉应激状态下小鼠睾丸组织细胞的凋亡过程。
王小康蔡亚非张凯范睿李建国吴国良王根林
关键词:CASPASE-3BCL-2BAX细胞凋亡
慢病毒GFP质粒的构建及脂质体介导鸡胚细胞中瞬时表达动力学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定位的报告基因,pLenti6/V5-D-TOPO是高效的慢病毒类表达载体。实验利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从质粒pEGFP-N1中扩增了EGFP基因片段,再利用高效、快速、定向的TOPO克隆法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Lenti6/V5-D-TOPO载体中,构建了既能高效转染细胞又能方便观察蛋白表达情况的pLEGFP重组载体。通过PCR法鉴定及瞬时转染,结果显示,GFP基因正确地插入载体中,并能够在Hela细胞及鸡胚X期细胞中瞬时表达,但重组和对照质粒瞬时转染效果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该研究证实分子量大小、质粒和脂质体比例是影响转染的关键因素,也为转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李建国范睿蔡亚非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GFPHELA细胞
小鼠脊髓挫伤型损伤后caspase-3、bax、bcl-2和c-kit基因的表达被引量:7
2010年
为揭示凋亡相关基因和c-kit基因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相互关系,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caspase-3、bax、bcl-2、c-kit的mRNA和蛋白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结果显示:在SCI后4 h开始出现大量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其中促凋亡因子表达增加,而抑制凋亡因子表达量减少。caspase-3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SCI后开始增加,并在72 h时达到峰值,bax表达规律与之基本一致,但是其峰值出现在24 h。随着时间的变化,bcl-2与c-kit的表达均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与caspase-3和bax的变化趋势相反,且其调控作用均发生在caspase-3之前。此外,SCI后c-kit基因也呈现抑制凋亡的作用。表明:损伤是导致脊髓发生凋亡的因素之一;bcl-2是凋亡抑制因子,与bax共同控制细胞凋亡,并直接作用于下游caspase-3的表达。
范睿张昱许家玉鲁亚平蔡亚非
关键词:凋亡相关基因C-KIT基因
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模型的制备模拟脊髓损伤,研究其病理和影像的变化及脊髓组织的病理分析,为后期的唔疗提供了实验信息。使用7~8周龄小鼠,咬除T9~T10棘突及相应椎板,用重物压迫脊髓,缝合皮肤,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分不同的时间进行行为学评分及病理和影像学的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在不同时间行为学评分较高,而实验组评分较低。脊髓损伤区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和影像学的改变。可见在实验组中小鼠脊髓损伤区无脊髓组织残留,且出现明显的组织和影像改变,在行为学上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适用于脊髓再生的研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范睿蔡亚非张昱张凯
关键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小鼠病理影像学
永瓣藤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1
2008年
以永瓣藤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单因子、双因子实验研究了ISSR反应体系中主要成分(Mg2+、dNTP、引物、模板DNA、TaqDNA聚合酶)以及热循环参数(退火温度、循环数、变性时间、退火时间、延伸时间)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并找出各自的最适条件,建立了适合永瓣藤ISSR分析的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即在25μL反应体系中,内含1×PCRbuffer、1.5mmol/LMg2+、200μmol/LdNTP、0.5μmol/L引物、50ng模板、2UTaq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然后进行35个循环:94℃变性30s,复性1min,72℃延伸1min,循环结束后72℃延伸7min。这一优化系统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永瓣藤鉴定及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程序。
郝朝运张小平范睿
关键词:永瓣藤ISS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