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凌

作品数:23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建筑科学
  • 4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建筑
  • 2篇现代主义
  • 2篇教育
  • 2篇精读
  • 2篇建筑教育
  • 2篇建筑实践
  • 2篇教学
  • 1篇大院
  • 1篇当代建筑
  • 1篇当代美术
  • 1篇当代美术馆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效应
  • 1篇心境
  • 1篇艺术
  • 1篇语境
  • 1篇展场
  • 1篇展品
  • 1篇知行
  • 1篇知行合一

机构

  • 15篇中央美术学院
  • 3篇哈佛大学
  • 3篇哥伦比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普林斯顿大学
  • 1篇北卡罗莱纳州...
  • 1篇莱斯大学

作者

  • 15篇范凌
  • 2篇林达
  • 1篇李翔宁
  • 1篇王环宇
  • 1篇周宇舫
  • 1篇刘文豹
  • 1篇韩文强
  • 1篇吕品晶
  • 1篇黄源
  • 1篇童彤
  • 1篇袁烽
  • 1篇章明
  • 1篇唐洁琼
  • 1篇姚微微
  • 1篇王飞
  • 1篇卜冰
  • 1篇刘宇扬

传媒

  • 9篇时代建筑
  • 1篇建筑师
  • 1篇城市建筑
  • 1篇2008年“...
  • 1篇2010全国...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展示”还是“显现”? 阅读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被引量:4
2009年
如果展场不再是"展示"展品的被动容器,而是"艺术"显现/发生的环境,那么在当代语境下将如何打开阅读美术馆的线索?文章试图从这个角度对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进行阅读。
范凌
关键词:先锋派
“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与未来”主题沙龙
2013年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李翔宁袁烽陈展辉卜冰章明刘宇扬游优刘宇扬范凌倪旻卿范凌祝晓峰姚微微
关键词:中国建筑建筑实践建筑文化当代建筑
现代主义的角度 多米诺住宅和自我指涉符号被引量:18
2007年
文章最早发表于《抵抗》杂志15- 16期(1979年春),是一篇对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体系的批判性阅读,通过高度逻辑和理论化的立论、假设和分析,从现代主义而不是后期人文主义的角度对多米诺体系的每个构件进行精读。
彼得·埃森曼(著)范凌王飞
关键词:自我指涉注解
“Formini”概念玩具:建筑的粉丝
2014年
"建筑之外"展我提交了两件展品,一件是"胖平飘系列"——用建筑的制图方式描绘一个主体的城市空间经验;另一件作品是题为"Formini"的四只可爱的兔子。"Formini"的开始是一种对于建筑最朦胧开始的回忆,回想自己选择建筑最早来自于父亲在童年时候的影响。我童年的玩具基本上都是父亲手制的。
范凌
关键词:建筑玩具粉丝童年父亲
为城市之“熵”集智
2011年
文章试图从中国城市发展的过度亢奋中回归,寻找能量损失的必然热寂下的理性思考方法。从策略和扎堆开始,中国建筑师需要在当代中集智寻找未来实践的方法和模式。文章从集智的必然性、可能性、定位、实践意义等四个方面讨论一种集体性的建筑设计实践和研究可能性。
范凌
关键词:集智设计方法
从大院到小区到超级街区 通过社会和空间结构阅读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被引量:8
2009年
居住"小区"开发项目是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在城市肌理上最明显的特征。文章受2009年3月由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共同举办的"超级街区"城市学座谈会启发,试图以"小区"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交接点,对中国城市大规模开发项目的意义进行承上(改革开放前)启下(经济危机后)的阅读;同时,以北京的"建外SOHO"和"MOMA万国城"项目为例,探讨"小区"的概念以及这个概念对于演变中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局限性;最后,试探性地提出另一种动态性的城市阅读模型——"超级街区"。若公有制时代的单位"大院",改革开放以后的居住"小区"和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超级街区"针对的是同一个客体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交织下的不同表述,那么这篇文章将讨论"大"、"小"和"超级"作用于同一客体的相对性,其所对应的参照系以及这个蒙太奇式的视角切换所具备的批判性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去认识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中国特有的城市演进。
布雪泽范凌林达
关键词:社会分化
中国实验室之研究工作坊 进行中国研究时的战略与挑战
2010年
中国实验室,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及保护研究生学院(GSAPP)的实验性研究机构之一。中国实验室组织对中国的大规模开发现象进行实地研究工作坊。中国实验室选择具有批判潜力的设计项目,探索对建筑与城市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并且积极与中国的学者和学生团队进行合作。通过这些工作,中国实验室试图成为一个"开放资源"的平台,为将来的跨学科城市研究者提供支持。
杰弗里·约翰逊克莱西卡·布莱切亚林达唐洁琼范凌
论“知行合一”的技术意识培养--从结构造型到建造基础的建筑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培养技术的认识和能力,是建筑教育的一个重点.在课程设计中,把功能—空间—造型—结构融为一体,尝试一种技术与设计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的建造基础课程,长期有组织地加入结构造型的技术内容,取得了...
王环宇吕品晶黄源周宇舫李浩刘文豹韩文强范凌刘思雍
关键词:教学方法
采访彼德·埃森曼被引量:6
2007年
采访主要包括5个方面话题:对建筑教育的态度和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40年教学经历的终止的回顾;如何理解埃森曼的批判性写作、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断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多样变化甚至矛盾关系;对建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与当代语境之间的联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角色,埃氏本人如何理解他的同事和学生所提出的"后批判"和"投射理论",以及他本人如何进行回应;关于中国的话题。
范凌凯洛林.奥当娜
阅读物质性的三个“当代”切面
2009年
对于建造方法、建造逻辑、材料性能等问题的关注是把建造作为建筑设计在当下的最核心问题,以"建造"作为工具对国内建筑实践现在遭遇的普遍困境进行批判和回应。这一方式是在某种程度上重构国内普遍缺失的建筑学的现代(modern)观念[虽然并不一定产生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tarcihitecture)]。即把当代中国的批判性建筑实践(或者也可称为"实验建筑")视为一个延迟的文化意识、态度和策略,从而通过把现代延伸,获得迎对当代图像消费和商业化现实的批判动力。本文尝试从材料、性能和意义上打开"物质性"话题的三个切面,分别是a)幕墙-装饰-模糊;b)墙纸-图案-政策,c)塑料-塑性-专利。
范凌
关键词:装饰图案塑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