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菲

作品数:37 被引量:262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肝炎
  • 11篇乙型
  • 9篇乙型肝炎
  • 7篇慢性
  • 7篇病毒
  • 5篇重型
  • 5篇耐药
  • 4篇衰竭
  • 4篇人工肝
  • 4篇慢性乙型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肝病
  • 4篇肝衰
  • 4篇肝衰竭
  • 4篇肝硬化
  • 4篇病毒性
  • 3篇毒性肝炎
  • 3篇血浆
  • 3篇血浆置换
  • 3篇血清

机构

  • 37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安庆市立医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作者

  • 37篇苏菲
  • 11篇郜玉峰
  • 8篇李旭
  • 5篇李家斌
  • 5篇李娜
  • 4篇崔明芳
  • 4篇叶英
  • 4篇江晓平
  • 4篇魏少峰
  • 3篇程君
  • 3篇周仲松
  • 3篇吴玲
  • 2篇吕峰
  • 2篇吴娜
  • 2篇许夕海
  • 2篇程慧
  • 2篇谢琴秀
  • 2篇孙秋林
  • 2篇杨龙云
  • 2篇费永秀

传媒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实用肝脏病杂...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国际流行病学...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安徽医药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第四届国际暨...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4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24例肝衰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转归。方法对124例肝衰竭患者应用PE治疗223例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结果血浆置换术后自觉症状改善者达58.3%,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P<0.01)。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一过性下降、皮疹、心慌、烦躁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好转率分别为89.5%及12.5%(P<0.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且安全可行。
程慧苏菲魏少峰
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疗效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应用拉米夫定治疗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48周的疗效。结果在90例患者中,完全应答21例(21.3%)、部分应答64例(71.1%)、无应答5例(5.6%);在基线ALT≥2×ULN和HBeAg阴性患者,完全应答率及病毒学应答率较高(P<0.05);治疗4周时HBVDNA下降≥2lg copies/ml者,完全应答率为25.5%,病毒学应答率为91.5%;在71例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转阴21例(29.6%),出现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7例(9.9%);年龄、性别和乙型肝炎家族史对疗效无预测价值。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基线ALT水平高、HBVDNA水平低、HBeAg阴性和治疗4周HBVDNA下降超过2lg copies/ml者,疗效较好。
吴娜苏菲张振华夏国美张婷婷张玲郜玉峰李旭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疗效
三种终末期肝病模型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三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对19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MELD、MELD-Na(MELD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serum sodium)及MESO(MELD to sodium index)模型对患者进行评分,计算3个月内的病死率,并应用c-统计值评估预测准确性。结果 19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死亡率为73.6%(142/193)。三种模型值中位数(范围)在死亡组、生存组分别为30(15~61)、35.0(19.0~84.9)、2.3(1.2~5.2);23(16~34)、24.0(16.0~49.9)、1.6(1.2~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中c-统计值最大是MESO(0.850),最小是MELD(0.830)。结论三种模型均可用于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3个月)预后,且病死率随三者分值增加而上升,MESO临床价值优于前两者。
吴玲齐蕾郜玉峰苏菲
关键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终末期肝病模型预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HBV DNA转阴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高水平与HBV DNA转阴的相关性,以探讨抗病毒治疗CHB患者的时机,为更加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就诊的HBV DNA>1×104拷贝/ml且ALT>800 U/L的177例CHB患者,分为未抗病毒组96例,抗病毒组81例,在4、8、12、24周,各检测1次HBV DNA、HBV标志物及ALT,随访时间为24~228周.两组间计量资料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随访24周者,未抗病毒组71例,抗病毒组65例.24周内未抗病毒组和抗病毒组HBV DNA阴转者分别为62例(87.3%)和63例(96.9%);8周内HBV DNA阴转者分别为56例(78.9%)和60例(92.3%).24周内,两组HBV DNA阴转率比较,x2=0.05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抗病毒组HBV DNA≤106拷贝/ml 43例,HBV DNA>106拷贝/ml 28例.24周内,HBV DNA≤106拷贝/ml组HBV DNA阴转41例(95.3%),HBV DNA>106拷贝/ml组HBV DNA阴转21例(75.0%),HBV DNA>106拷贝/ml的患者HBV阴转率低,两组比较,x2=0.02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抗病毒组HBeAg阴性41例,HBeAg阳性30例,24周内,HBV DNA分别阴转36例(87.8%)和26例(86.7%),两组比较,x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30例中,发生HBeAg阴转10例,有4例发生在4周内.未抗病毒组71例中,HBV DNA阴转62例,有5例HBV DNA反弹(发生在24~72周),均伴有ALT再次升高(47~140 U/L).结论 ALT>800 U/L的CHB患者有自发清除HBV倾向,可以考虑暂时不抗病毒治疗.HBV DNA的阴转与HBeAg状态无关,但与HBV载量相关.
崔明芳郜玉峰张文胜吴娜李娜吕峰苏菲
关键词:肝炎乙型乙型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5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有腹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血肌酐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肾损伤观察组和无急性肾损伤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基础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为50.4%,对照组为10.1%(P<0.01);观察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4%和3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和19.3%(P<0.05);观察组血钠、血清总胆红素和白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28 mmol/L、391.8μmol/L和9.33×109/L,均显著低于或高于对照组的136.8 mmol/L、51.58μmol/L和3.9×109/L(P<0.05);观察组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为(34.2±17.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1±16.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性脑病、低血钠、总胆红素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计数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有肝性脑病、感染、低血钠、高胆红素血症和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
吴小倩苏菲
关键词:肝硬化急性肾损伤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ALT的关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AL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69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HBeAg阴性组148例和阳性组12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HBV DNA含量及ALT水平的关系。结果 148例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7例(72.3%),其均值为(5.4±1.3)log10copies.ml-1,血清ALT水平为49(129.0)IU.L-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肝硬化比例为51.4%(55/107)。121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118例(97.5%),其均值为(6.8±1.2)log10copies.ml-1,ALT水平为105(139.5)IU.L-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肝硬化比例为13.6%(16/118)。HBV DNA阳性率及含量和ALT水平HBeAg阳性组高于HBeAg阴性组(P<0.01)。ALT水平在HBeAg阴性伴HBV DNA阳性组与HBeAg阳性伴HBV DNA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1.43,P=0.15>0.05)。肝硬化在HBeAg阴性伴HBV DNA阳性组所占比例最高。HBeAg阴性组较HBeAg阳性组患者的年龄较大(t=7.046,P<0.01)。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偏大,肝硬化比例偏高,尤其是HBV DNA阳性者,肝脏炎性损伤程度与HBeAg阳性患者相似。
陈萍李旭苏菲李娜郜玉峰
关键词:HBEAG阴性乙型肝炎HBV谷丙转氨酶
安徽省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特点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安徽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相关特点。方法收集安徽省某三甲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临床分离的1 857株无重复PA的时间、科室以及菌株标本来源分布特点,并进行药敏分析,对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PA进行耐药相关基因的扩增。结果 ICU和呼吸内科为PA分离最多的科室,标本来源最多为痰液1 261株(67. 91%)。药敏结果提示,PA对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较高,分别达到了66. 72%和78. 08%。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菌株数为607株(耐药率32. 69%),对这607株耐药菌株检出携带blaTEM34株、blaPER41株、blaVEB7株、blaOXA63株。检出携带VIM基因121株,IMP基因125株,SPM基因65株。其中有98株携带2种耐药基因。测出孔蛋白基因缺失417株。结论 PA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为多见,破损皮肤、血液和泌尿系感染亦较多。PA耐药机制比较复杂多样,外膜蛋白缺失为耐碳青霉烯类PA的主要耐药机制。
殷俊常啸程君周仲松苏菲叶英李家斌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实验耐药机制
白细胞介素18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
2010年
IL-18是一种新型IFN-γ诱生因子,不仅能触发NK细胞及Th1细胞产生IFN-γ,而且能促使Th1细胞,NK细胞增殖和发挥细胞毒活性.作为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重要因子,IL-18、IL-18受体(IL-18R)及IL-18结合蛋白(IL-18BP)是目前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最受关注的细胞因子之一,在机体免疫网络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文对IL-18的分子特征及信号转导途径,IL-18的抗病毒机制与HBV感染的关系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李娜郜玉峰苏菲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TH1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DNA及与HBV五项标记的关系被引量:3
1996年
对174例各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HB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五项标记,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HBVDNA的阳性率为100.00%;抗-HBe阳性者,HBVDNA的阳性率为22.95%,其中以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8.33%和33.33%。同时发现血清ALT异常者HBV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ALT正常者。
苏菲李旭杨积兰戚美芬
关键词:DNA聚合酶链反应
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重症肝病125例被引量:4
2005年
苏菲魏少峰费永秀杨龙云
关键词:重症肝病血清胆红素水平肝细胞再生胆红素吸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