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东晓

作品数:11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3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动画
  • 3篇民族
  • 2篇遗产
  • 2篇审美
  • 2篇文化遗产
  • 2篇乌托邦
  • 2篇美学
  • 2篇民族文化
  • 2篇民族文化遗产
  • 1篇大众化
  • 1篇当代美学
  • 1篇地球
  • 1篇动画传播
  • 1篇叙事
  • 1篇学术
  • 1篇中国动画
  • 1篇中国文艺
  • 1篇人类学
  • 1篇人类学批评

机构

  • 10篇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

  • 10篇苏东晓
  • 1篇蒋平

传媒

  • 3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民族艺术
  • 1篇理论界
  • 1篇艺术广角
  • 1篇传媒论坛
  • 1篇上海文化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怀旧·乡愁·乌托邦:中国动画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以《中国奇谭》为例
2023年
《中国奇谭》热度口碑双丰收,主要源于其文化叙事与中国当下语境中的情感结构相契合,其文化叙事的显著特征为一种“乡愁”叙事,即通过民族文化事象的浪漫呈现,打造一个浓郁的中国标识,托起一份疗愈现代性创伤的乡愁,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消解“怀旧”中的“返回性”与“私人性”局限,并在乡愁的回环往复中激发当下的震颤以敞开未来。“乡愁乌托邦”以历史传统为基点构建回环上升的螺旋,通过审美介入现实,唤起对当下的更深切体验以获取更强大的现实建构力量,正是这种情感结构创造了中国动画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动画艺术民族化生成的重要创生机制。
苏东晓
关键词:怀旧乡愁文化叙事
论动画形象塑造的“变像性”被引量:1
2017年
动画艺术的特质既是技术的也是美学的,动画艺术因为对造像的依赖而不可避免地更具偏离自然主义表象的表现性风格,它对人为性、建构性的彰显带来的是感觉索引性,可以一定程度打破普通影视中虚拟影像的客观索引性带来的超真实幻觉,所以,变像是动画形象塑造的形式法则。
苏东晓蒋平
关键词:动画表现性
人类学批评的文化反思传统与美学形态
2021年
从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大致历程来看,人类学的文化研究中,对自身文化的切身性关注呈现出从想象他邦到迎接他者的目光再到互为主体这样一条逐渐清晰和自觉的轨迹。同时,大量的人类学著作均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欧洲社会转型做出反应,因而人类学有着不可否认的文化反思传统。当代中国,多种学科在人类学的平台上进行了自我反思批判,拓展学科发展前景。人类学批评的理论和文本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和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等具有鲜明学科意识的文艺流派批评实践中初步呈现。人类学批评的特质在于人类学有一种学科传统中的“异己”性,善于制造一种“疏离”或者“陌生化”,对考察对象进行深入的、整体的体察与反思,从而打破幻象,实现对现实生活关系的重构。当代中国的人类学批评表现出其显见的美学情怀,这种理论视野或许可以回应在现代性的崩裂中如何治理身心,重拾认同的世纪之问。
苏东晓
关键词:人类学批评文化反思美学幻象
作为文化记忆、审美资本和艺术的时尚——“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年
2017年9月22日—24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上海艺术批评》杂志社等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法国、德国、英国、爱尔兰、比利时、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及中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多学科碰撞。
苏东晓
关键词:当代美学审美乌托邦人类学文化记忆
从边缘出发:民族文化遗产现代转化与时尚生成运作的同构问题被引量:4
2018年
在后资本主义时代,民族文化遗产可通过本身富含的"审美"元素而成为"时尚",实现积极意义的现代转换。民族文化遗产现代转化与时尚生成运作具有同构关系。首先,民族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问题是"民族国家"共同体重构的问题,在以祛除历史神魅而重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观念的完善和获得情感归属的意义上,它与时尚的生成运作达成了同构。其次,基于基础元素有限性和群体情感归属历史性两个原因,民族文化遗产可以复古元素的形态进入时尚中,以"混搭"的形态伴随着时尚的轮回循环往复于当下。再次,民族文化遗产时尚化的建构要依靠遗产的外在形式元素的边缘区划意义走入现代的中心,民族文化遗产时尚化既渴盼其中审美个性所蕴含的革命意义,又不可避免资本运作的工业化逻辑,如何以国家资本平衡自由资本的中庸品味将是实现占有现实经济基础的审美救赎的重要课题。
苏东晓
关键词:民族文化时尚化边缘化同构
变像与真实:民族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媒介意义及限度
2024年
动画的变像特性使其拥有充分的塑形自由与表意空间,更易构建民族文化遗产的景观冲击,制造、增加民族文化遗产影像表意的丰富性与情感的强度。研究发现,动画的仿真性可能让观众产生超真实的幻觉,影响民族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传承,而动画的间离性可削弱文化遗产表象虚假变形对文化记忆传承的破坏力。
苏东晓
关键词:动画文化遗产仿真超真实
共同文化与本土经验中的科幻审美——基于电影《流浪地球》的情感结构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电影《流浪地球》是一则民族寓言,它所开启的并不是西方科幻正统里所显现的精英式的、现代性批判的科幻审美,而是面对现代性历程中的西方压迫及“自由”困境,用一个充满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自信的拯救地球的科幻故事,投射了当代中国社会基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抵抗与反思。该影片的科幻审美既有世界审美现代性中共有的“惊颤”,又直观呈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悲欣交集”的情感结构,同时还是一种“革命”与“乡愁”相伴生的乌托邦愿景和象征。
苏东晓
《春蚕》:民俗的文学展示被引量:2
2015年
某些民俗在时间的流逝下再难以现实化,而民俗学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也许可以为那些可能流逝的民俗实现文学化生存提供启迪。茅盾的《春蚕》将蚕事的整套程序与故事的情节进展高度结合、将蚕事仪式和禁忌中的凝重与故事的氛围高度结合,并且运用方言俚语还原蚕事原生态状貌,向我们提供了民俗的文学展示技巧和可能。但是,茅盾《春蚕》中的民俗展示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仅是现代读者面向民俗时的多元情感需求中的若干元。
苏东晓
关键词:《春蚕》民俗
论中国战争电影中的兵家文化图式
2016年
中国兵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中国战争电影的主题与基调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和电影表现风格,即"兵危战凶"思想使中国战争电影偏爱"战争+"模式、人民战争讴歌"仁兵义战"、"智、信、仁、勇、严"的将帅观为"完美英雄"的塑造提供模型、"上兵伐谋"造就中国战争电影的"智谋叙事"风格。
苏东晓
关键词:图式
文艺与文化领导权:析40年代的中国文艺理论形态被引量:1
2008年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文艺理论发展的理路与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与实施的历史逻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争夺的主体是市民,中国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对象却走出了一条从平民到以农民为主的工农兵的嬗变之路。于是,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文艺模式最终形成;为了适应工农兵的理解力和审美趣味,又形成了文艺的民族化诉求及理论。"文艺大众化"与"文艺民族化"又建构了"文艺政治化"所内含的文艺与政治的结构模式。
苏东晓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化领导权大众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