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亮

作品数:14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藤本
  • 6篇植物
  • 5篇藤本植物
  • 4篇多样性
  • 3篇短尾
  • 3篇植物区
  • 3篇植物区系
  • 3篇十足目
  • 3篇区系
  • 3篇薇甘菊
  • 3篇蟹类
  • 3篇木质藤本
  • 3篇甲壳
  • 3篇甲壳动物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地理分布
  • 1篇动物遗存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机构

  • 14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海南东寨港国...

作者

  • 14篇胡亮
  • 3篇李鸣光
  • 2篇张旭
  • 1篇韦萍萍
  • 1篇李贞

传媒

  • 7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的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2022年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鱼类遗存是探讨现生种类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的重要资料。本文系统整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明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记录,对比了鉴定至物种的遗存记录分布与现状分布,探讨了个别物种古今分布变迁的可能成因。结果显示:(1)目前中国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共鉴定记录了72个类群,分属于8目12科,其中以鲤形目的类群数量最多(43);鉴定至物种的共42种,其中以鲤(Cyprinus carpio)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的出土遗址(群)数量最多(各46个)。(2)有淡水及河口鱼类遗存出土记录的遗址中,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群)数量最多(68),从这些遗址(群)中出土鉴定的类群数(60)也在各时期中居于首位。(3)淡水及河口鱼类遗存鉴定记录的类群最多的流域是长江流域(55个),其次为淮河流域(24个)和黑龙江流域(22个);而南海流域、西南流域和台湾岛流域各仅有1个类群。(4)有8个物种在其现存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流域至少有1处遗存鉴定记录: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须鲫(Carassioides acuminatus)、龙州鲤(Cyprinus longzhouens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青鱼、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日本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除草鱼和青鱼之外,其余6种在其各自现存分布区以北的流域至少有1处遗存记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记录所展现的区系地理格局整体上与现今格局一致。个别物种在历史时期的分布较现今分布区范围更广,这可能是因为遗存出土地区的古气候普遍较现今温暖,亦或是因其后气候变化或水系变迁使部分鱼类的分布区变狭窄。
梁伟诺胡亮
关键词:动物遗存地理分布
入侵藤本薇甘菊的耐盐能力被引量:8
2014年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为原产中南美洲的入侵藤本植物,现已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照成严重的生态问题。野外观察发现薇甘菊已在珠三角沿海植被中滋生。为揭示薇甘菊的耐盐能力及其对滨海盐生植被的潜在危害性,分别对薇甘菊种子、根系和茎干在不同盐度胁迫下的响应进行了测定。在珠三角地区采集了薇甘菊3个批次的种子,并选取珠江三角洲6种常见植物(菊科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鬼针草Bidens pilosa、翅果菊Pterocypsela indica和旋花科小花假番薯Ipomoea triloba)作为对照,测定了它们在不同NaCl盐度(质量分数)胁迫下的萌发率和幼苗生长;为揭示薇甘菊种子是否可由海水传播,将薇甘菊和对照植物假臭草、藿香蓟和鬼针草在不同盐度条件下浸泡不同时间后解除胁迫再观测其种子萌发率;为确定薇甘菊能否在滨海盐土中无性繁殖,分别对薇甘菊的根系和茎干在盐水浸泡下的植株生长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薇甘菊3个种群在≤0.6%盐度胁迫下的种子萌发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个别种群的这一阈值可高达1.5%,明显高于其他对照植物;同一盐度胁迫条件下,薇甘菊幼苗根系和苗高生长受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植物。2)即使经高达3.0%盐度胁迫浸泡长达12 d后,薇甘菊、藿香蓟和假臭草种子的萌发率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而鬼针草种子的萌发率有明显下降;四种植物受浸泡后萌芽的幼苗生长均正常。3)薇甘菊根系受0.5%盐度胁迫时没有植株死亡,但苗高增长仅为对照组的53.3%;根系在1.0%盐度胁迫下有95%的植株能存活至少25 d,但苗高增长仅为对照的18.9%;根系在≥1.5%盐度胁迫下薇甘菊无法存活。4)被清水浸泡的薇甘菊茎茎叶均能存活且在全部被浸泡的节上萌芽。当薇甘菊茎干受≥1.0%盐水浸泡时,受浸�
胡亮李鸣光韦萍萍
关键词:薇甘菊入侵植物NACL胁迫耐盐性
广东东海岛与硇洲岛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2023年
潮间带蟹类是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类群之一。我国南海北部潮间带底栖蟹类丰富,但不同区域的研究进展差异显著。相较于粤东、北部湾和海南岛,目前对粤西岸段潮间带蟹类区系的了解相对欠缺。东海岛与硇洲岛地处雷州半岛东侧,其潮间带蟹类区系是揭示粤西及南海北部近岸底栖生物地理格局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基于对东海岛与硇洲岛22个采样点的潮间带采样调查,结合对硇洲岛历史记录种的整理和订正,编目更新了两岛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梳理了各物种在中国海区沿岸的地理分布。本次调查共采集蟹类标本325号,分属26科62属91种,其中52种为两岛潮间带的新记录。至本研究止,东海岛与硇洲岛共记录潮间带蟹类33科91属150种。其中72.0%的种类为南海-台湾海峡或南海-东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种,28.0%为南海-黄渤海广布种。研究区域在近岸底栖生物区系上与南海周边地区关系密切,90.7%的潮间带蟹类物种在海南岛有分布,82.7%在北部湾有分布,82.0%在台湾岛有分布,72.7%在东南亚有分布。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侧在生物地理区划上与海南岛北部同属于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雷州半岛及琼州海峡对潮间带底栖生物扩散的地理屏障效应不甚明显。本研究可为中国近岸底栖生物区系区划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数据和参考。
梁伟诺张旭胡亮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甲壳动物雷州半岛
入侵藤本薇甘菊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被引量:3
2016年
有害藤本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原产中南美洲,现已对我国华南地区的植被和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了解薇甘菊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是对其进行科学治理的基本前提之一。华南地区以酸性土壤为主,而铝毒害是酸性土壤环境中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为揭示薇甘菊对土壤pH条件及铝毒的适应性,本研究对比了薇甘菊在不同土壤pH环境下的萌发和生长情况;比较分析了薇甘菊3个不同种群和其他5种植物种子在不同浓度铝离子胁迫(0、0.5、1和2 mmol?L^(-1))下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测定了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及其他19种本地不同生活型植物茎干中3种微量元素(铝、锰和铁)的含量。结果表明,(1)薇甘菊种子在pH值为3.6~7.9的土壤环境中都能正常萌发,种子萌发率随土壤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薇甘菊幼苗在pH值为4.3的条件下生长最佳,幼苗苗高、叶数、根数和根长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梯度。(2)当Al^(3+)浓度不高于2 mmol?L^(-1)时,薇甘菊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组间差异,与对照植物相比也没有显著差异;但薇甘菊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明显,尤其是在幼苗存活率上。(3)薇甘菊茎干中铝(655.3 mg?kg^(-1))和铁(309.9 mg?kg^(-1))的含量均为20种受试植物中的最高值,分别是其余19种对照植物平均值的11.5倍和3.3倍;锰含量(469.4 mg?kg^(-1))仅次于鸭脚木,是其余19种植物平均值的2.7倍。以上结果表明薇甘菊对土壤酸碱度有较广的生态幅,对土壤铝离子毒害具有一定的耐受和富集能力,且铝离子毒害未影响薇甘菊对其他离子的吸收,因此对酸性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薇甘菊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有利于其成功入侵华南地区,而该区域土壤酸化的加剧可能进一步加重薇甘菊的潜在危害。
胡亮邓太阳张庆生李鸣光
关键词:薇甘菊铝毒土壤PH幼苗生长
中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最佳实践多案例研究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信息系统相当于企业的神经网络,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中国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应用实践需要各个方面理论和方法指导,但目前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更多地关注某个功能应...
胡亮
文献传递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的藤本多样性被引量:39
2010年
藤本植物是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野外考察中物种及无性系分株鉴定的困难,长期以来在生态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为揭示中国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作者研究了其科属组成、区系成分和攀援方式。结果显示:中国藤本植物种类丰富,共计有85科409属3,073种(含变种、亚种),占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11.3%;其中草质藤本898种,木质藤本2,175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3.3%和8.0%。中国藤本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显著,热带分布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或总属数(不含世界广布科属)的87.9%和79.2%;有14个含藤属为中国所特有,但没有特有含藤科。中国藤本植物最主要的攀援方式是缠绕类,占藤本植物总数的56.7%;其次为蔓生类和卷须类,分别占22.1%和17.0%;吸附类藤本种类最少,只占4.2%。
胡亮李鸣光李贞
关键词:藤本植物木质藤本种子植物区系
植被群落多样性分析指标研究
本文以杨梅镇为例,以植被的野外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尝试了以相对优势度为量度方法对物种在群落中地位和功能进行排序,并将相对优势度与应用广泛的重要值和综合优势比进行比较。比较发现,相对优势度也能很好地判别物种间差异的作用;此...
胡亮
关键词:植被群落
文献传递
东亚温带藤本植物多样性及其格局被引量:12
2011年
藤本植物的组成及其地理分布是藤本植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对温带藤本植物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对包括中国东北、日本、朝鲜半岛和蒙古在内的东亚温带9个分区种子植物区系中藤本植物的科属组成、区系成分、生活型和攀援方式及其地理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总计有藤本304种(含变种、亚种),分属38科96属,以多年生草质藤本(138种)和木质藤本为主(127种),一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较少(39种)。受低温和干旱胁迫的限制,9个分区内藤本多样性及其所占区系的比例整体上呈现沿海高于内陆、低纬度高于高纬度的变化趋势。与东亚亚热带相比,本区藤本植物热带性质科属比例较低,温带性质科属比例较高。本区藤本物种多样性最高的为缠绕藤本(61.5%),其次为卷须藤本(23.7%),而吸附藤本(11.2%)和蔓生藤本(3.6%)种类较少。推测缠绕藤本与其他攀援方式的藤本相比,耐受低温胁迫的能力更强。
胡亮
关键词:木质藤本植物区系
喜马拉雅地区藤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地理格局被引量:2
2016年
喜马拉雅山地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对喜马拉雅地区的藤本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毗邻地区的联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该地区与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藤本植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083种藤本植物,分属72科309属;其中木质藤本725种,草质藤本358种;攀援方式主要为缠绕攀援(51.3%)。(2)该区域的藤本植物组成受相邻区域植物区系的显著影响,其1,083种藤本植物中有74.1%(802种)在东南亚地区有分布,50.6%(548种)在南亚有分布,48.9%(530种)在中国西南地区有分布。本区藤本植物缺乏特有性,仅125种(11.5%)为本区所特有,没有特有含藤属。(3)藤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在植物区系中的比例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木质藤本比例和缠绕攀援藤本比例均自东向西略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含藤属的藤本多样性由东往西递减,仅极少数含藤属由东往西逐渐增加,如野豌豆属(Vicia)和菟丝子属(Cuscuta)。(4)藤本植物多样性在喜马拉雅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相似格局,由东往西方向上含藤属递减率分别为8.4属/100 km和6.3属/100 km,但喜马拉雅地区藤本植物多样性更高。喜马拉雅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均有分布的272个含藤属中有196属在中亚及伊朗高原不再有分布,其中31.1%(61属)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分布显著更偏西,仅4.1%(8属)在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分布显著更偏西。综合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地区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地理格局的特点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境的梯度变化以及毗邻地区植物区系的多元化有关;水分条件的东西向梯度变化可能是藤本植物在喜马拉雅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形成相似格局的主要原因。
胡亮
关键词:木质藤本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
2023年
蟹类是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典型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东亚海洋生物地理区划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该区域潮间带蟹类物种丰富度的了解有限,其区系特点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对该保护区内16个样点的采样调查,结合东寨港历史分布记录种的整理和校对,更新了东寨港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对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共采集蟹类标本207号,分属17科39属64种。其中23种为东寨港新记录,包括海南省新记录的突额薄板蟹(Elamena rostrata)和细爪拟相手蟹(Parasesarma ungulatum)。至本研究止,东寨港共记录潮间带蟹类22科63属115种,包括7种历史记录存疑种。研究结果表明,东寨港潮间带蟹类区系具典型的东亚暖水性性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且和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沿海区系的关系较密切,与两广、福建等地沿海同属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本研究可为保护区的物种编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南海北部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冯尔辉梁伟诺胡亮张旭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甲壳动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