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油田
  • 4篇油层
  • 4篇赵凹油田
  • 4篇双河油田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微相
  • 3篇采收率
  • 3篇沉积微相
  • 3篇值模拟
  • 2篇岩体
  • 2篇油藏
  • 2篇油层分布
  • 2篇砂砾
  • 2篇砂砾岩
  • 2篇砂砾岩体
  • 2篇下二门油田
  • 2篇砾岩
  • 2篇砾岩体
  • 2篇泌阳凹陷
  • 2篇井网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化
  • 3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海石油基地...
  • 1篇南阳油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6篇胡书奎
  • 5篇张连锋
  • 4篇姜建伟
  • 4篇李洪生
  • 3篇张海锋
  • 2篇龚银忠
  • 2篇胡望水
  • 2篇王文升
  • 1篇万力
  • 1篇肖传桃
  • 1篇李显路
  • 1篇郭恩常
  • 1篇龙卫江
  • 1篇申乃敏
  • 1篇侯吉瑞
  • 1篇吕亚亮
  • 1篇李相明
  • 1篇李俊杰
  • 1篇李俊杰
  • 1篇纪善良

传媒

  • 4篇石油地质与工...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2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桂林工学院学...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海洋石油
  • 1篇油气田地面工...
  • 1篇精细石油化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第十六届五省...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赵凹油田泌304区浅层砾岩稠油储量分类评价及应用
泌304区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该区储层具有复模态孔隙结构、毛细管阻力大、蒙皂石含量高、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致使本区在前期的试油、压裂试采等产能评价中没有取得突破.为此,本文从岩心观察分析入手,结合含油性和对应...
胡书奎杨永利姜建伟
关键词:稠油产能评价
文献传递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泌304区主要油层组储层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为给新区开发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对泌304区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性复杂、岩石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砂岩储层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砾岩储层以细砾岩和中砾岩为主,研究区储层母岩类型多样,以变质岩为主,填隙物和重矿物含量高,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高;孔隙类型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溶孔,孔喉组合以中孔-细喉为主,孔喉分选中等;研究区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变化较大,属中孔、中-低渗储层,核一段物性好于核二段;影响该区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是岩相和成岩作用。
胡书奎姜建伟龚银忠李洪生张海锋张连锋李远光王文升
关键词: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
下扬子中二叠统上升流相与烃源岩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下扬子区面积177020km2,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上海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的构造属性为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对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的几十条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得出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在古生代低纬度的下扬子地块生物大量繁殖,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生物化石属种丰富,个体大,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
鄢菲胡望水吕炳全肖传桃唐友军胡书奎
关键词:缺氧环境烃源岩
二次聚合物驱平面仿真物理模型驱替实验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二次聚合物驱平面仿真物理模型驱替实验研究表明,一次聚驱后进行二次聚合物驱能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幅度在5.6%~7.2%之间,增加聚合物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平面物理模型采收率。下二门油田H2Ⅱ油组于2006年8月开展了高浓度二次聚驱矿场试验,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形成的二次聚合物驱系列技术对国内外同类油藏三采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钟玉龙李洪生侯吉瑞张连锋胡书奎
关键词:下二门油田物理模型采收率驱替实验
泌238断块凝胶与聚合物多轮次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为改善下二门油田泌238断块水驱开发过程中窜流严重,开发效果变差的现状,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水驱后凝胶体系与聚合物多级段塞交替注入参数优化及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差异化调整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小段塞组合方式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低轮次大段塞组合方式,主体段塞为:0.08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0.02 PV(凝胶)+0.06 PV(聚合物)的组合方式提高采收率值最高,提高采收率值为7.92%;注入井聚合物质量浓度差异化调整幅度为20%,即质量浓度值调整420 mg/L时,提高采收率出现拐点,随聚合物质量浓度调整幅度的继续增加,采收率增幅呈下降趋势。说明凝胶体系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方法具备进一步开发剩余油的潜力,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申乃敏张连锋张连锋卢俊李俊杰胡书奎
关键词:数值模拟采收率
安棚深层系储层裂缝对开发的影响及对策被引量:5
2010年
安棚深层系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层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其次还有顺层分布的成岩裂缝。构造裂缝主要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南北向4组,其中以东西向裂缝最发育,其次是北东向裂缝,而北西向和南北向裂缝发育程度较差。但在北东向现今地应力作用下,北东向裂缝的开度最大,连通性最好,渗透率最高,是该区的主渗流裂缝方向。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安棚深层系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的油井产能、油井含水变化和注水井吸水状况。开发井网与裂缝的不匹配是造成目前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针对该区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可以将目前东西向井排的五点法面积井网转换为平行北东向主渗流裂缝井排方向的行列注采井网,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
龚银忠胡书奎沈祖吉施木喜赵天富李红茹
关键词:安棚深层系裂缝低渗透储层
油藏综合研究技术在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高含水开发期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根据下二门油田油藏地质现阶段研究状况,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为基础,应用微地质界面研究技术、低序级断层研究技术、相控砂体预测技术对构造和储层展布进行精细刻画,识别出23个低幅度圈闭。应用综合评价技术对圈闭进行评价,发现11个有利圈闭,经矿场验证,证实8个圈闭为含油圈闭,对能够形成开发井网的油藏进行开发部署,投入开发后缓解了产量递减的矛盾。
王文升胡云亭黄彬张海锋徐进成胡书奎
关键词:圈闭评价高含水开发期泌阳凹陷
近废弃油藏延长生命周期开发调整技术
2024年
针对近废弃油藏特高含水、优势通道发育、剩余油高度分散、非均质性强等主要矛盾,以双河油田北块Ⅱ(2油组)4—5层系为例,采用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驱替实验方法,表征了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聚合物驱后宏观剩余油平面上注采非主流线、主流线弱势区及注采井距较大的边部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纵向上正韵律顶部剩余油富集;微观剩余油以半束缚态为主,依据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非均相复合驱变流线井网加密调整技术思路。通过井网变流线加密调整,形成交错式行列井网模式,流线方向转变30°以上,流线转向率达80%,促使剩余油有效动用。数值模拟预测该技术可提高采收率10.96%,新增可采储量70.61×10^(4) t,延长生命周期15 a,为聚合物驱后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张连锋张伊琳郭欢欢郭欢欢李洪生梁丽梅李俊杰胡书奎
关键词:聚合物驱后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加密调整提高采收率
赵凹油田泌304区下层系沉积微相精细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赵凹油田泌304区储层属于近源快速混杂堆积的水下扇沉积,扇体厚度大,横向岩性变化快,导致传统测井电性特征很不明显。砂砾岩体一般是多期发育、多次沉积形成的,其内部地质结构和油水关系十分复杂,油层分布研究难度大。运用传统沉积相研究方法,进行了单砂体刻画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及孔渗图对编绘的单砂层微相图做出修正,对同时期沉积的不同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连通关系及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并编绘了含油层平面图。成果现场应用后,解决了本区长期以来存在的注水方向不清、油井受效不明显、部分井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生产问题。
胡书奎杨璐姚国平武雅黎纪善良吴红松
关键词:赵凹油田砂砾岩体沉积微相油层分布
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二元复合驱合理井网井距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聚/表二元复合驱技术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合理的井网井距是其成功的关键。在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实际地质条件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四点法面积井网、五点法面积井网、九点法面积井网、排状井网对二元复合驱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点法面积井网提高采收率的幅度最大。在考虑注入能力、采液能力及渗透率与注采井距关系、二元复合驱驱替液在不同井距下的流动速度、见效时间以及表面活性剂的有效作用距离的情况下,计算求得双河油田Ⅳ5-11层系二元复合驱合理注入速度为0.1~0.11PV/a,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合理井距为170~283m,为Ⅳ5-11层系井网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张连锋郭欢欢姜建伟李洪生董文龙胡书奎张海锋
关键词:二元复合驱数值模拟井距面积井网双河油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