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泽龙

作品数:15 被引量:53H指数:3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进化
  • 4篇植物
  • 4篇染色体
  • 3篇多倍体
  • 3篇染色体进化
  • 3篇染色体数
  • 3篇染色体数目
  • 3篇细胞
  • 3篇倍体
  • 3篇被子植物
  • 2篇多样性
  • 2篇生物地理
  • 2篇透骨草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系统发育
  • 2篇进化研究
  • 2篇核型
  • 1篇单子叶
  • 1篇单子叶植物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吉首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15篇聂泽龙
  • 9篇孟盈
  • 5篇孙航
  • 1篇张代贵
  • 1篇顾志建
  • 1篇王广艳
  • 1篇文军
  • 1篇杨永平
  • 1篇张成
  • 1篇谢艳萍
  • 1篇储昭福
  • 1篇华楠
  • 1篇杨丽娥

传媒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2篇植物分类与资...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广西植物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门冬科黄精族细胞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6年
在全面收集和整理黄精族染色体数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黄精族各类群间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并从染色体的多倍化和非整倍化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地理分布方面探讨了黄精族内各属的起源和演化关系问题。黄精族包括黄精属、舞鹤草属、异黄精属和竹根七属,共约100余种,其中舞鹤草属(x=18)、异黄精属(x=16)和竹根七属(x=20)的染色体基数稳定,而黄精属染色体基数波动较大,主要为x=8~16,既有多倍化也有非整倍化现象。染色体数据表明黄精族4个属的染色体进化模式各不相同,揭示了黄精族内染色体从高基数向低基数演化的规律;各属内染色体的演化主要是体现在二倍体水平上的核型变异,多倍化在本族中不占主导地位;仅黄精属内伴有非常强烈的非整倍化现象;细胞学证据与分子系统发育的结果比较吻合,为黄精族内属间以及属下的系统发育与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王家坚聂泽龙孟盈
关键词:染色体基数染色体进化
横断山区高山豆属的花粉形态及凉山高山豆的分类学地位被引量:1
2012年
为澄清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特有属高山豆属(Tibetia)中凉山高山豆(T.liangshanensis)的花粉粒形态及其分类学地位,用电子显微镜重新扫描了本属的花粉粒。报道了除一个可疑种中甸高山豆(T.for-restii)外所有5个种的花粉形态,即高山豆(T.himalaica),云南高山豆(T.yunnanensis),凉山高山豆(T.liangshanensis),黄花高山豆(T.tongolensis)和亚东高山豆(T.yadongensis)。结果纠正了凉山高山豆的花粉粒形态,而另外4个种的花粉粒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仅在形状和大小上稍有差别。本属的花粉粒呈圆球形或近长球形,表面有穿孔凹陷,3-孔沟和4-孔沟两种花粉类型与高山豆属分为两个组相吻合。但我们发现凉山高山豆的花粉是4-孔沟类型,而不是之前报道的3-孔沟类型。另外,凉山高山豆与中甸高山豆的形态差异明显,凉山高山豆茎长,小叶13~17片,托叶分离,花冠紫色;而中甸高山豆茎短,小叶7~9片,托叶基部合生,花冠黄色,叶片下表皮细胞形态差异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凉山高山豆独立作为一个种,而不是作为中甸高山豆的异名。
谢艳萍孙航聂泽龙
关键词:花粉形态
东亚——北美东部间断透骨草属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英文)
2009年
透骨草属(Phryma)是一个单种属,间断分布于东亚与北美东部。尽管东亚与北美东部居群形态差异非常小,但分子变异却非常明显。本研究进一步运用AFLP两对引物来衡量透骨草属的遗传多样性并评估其形态保守性。结果发现透骨草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两大洲的居群之间。聚类与PCA分析显示透骨草分成两大支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一支全部来自东亚,另一支则是北美东部的居群。我们的结果强烈支持透骨草东亚——北美东部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和形态保守。
聂泽龙文军孙航
关键词:AFLP透骨草透骨草科
东亚—北美间断代表类群的分子生物地理与进化研究
在全球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北半球温带成分的间断是最著名和复杂的地理分布模式,一直都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种到科共选取了7组不同级别的代表性类群:透骨草科透骨草、茜草科钩毛草属、樟科檫木属、葡萄科爬山虎属、漆树科漆属、...
聂泽龙
关键词:透骨草爬山虎属木兰科
文献传递
桦木科植物化石多样性及其在北半球的演化历史
2023年
桦木科(Betulaceae)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具有非常丰富的化石记录,是研究北半球生物地理演化历史非常重要的代表类群。本文首次对桦木科植物化石数据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结果显示:桦木科植物化石记录共有889条,主要来自桤木属(Alnus Mill.)、桦木属(Betula Linn.)、鹅耳枥属(Carpinus Linn.)、榛属(Corylus Linn.)和铁木属(Ostrya Scop.)5个现存属以及拟榛属(Corylites Gardner)和古鹅耳枥属(Palaeocarpinus Crane)等12个灭绝属。桦木科植物化石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东亚、欧洲和北美洲的晚白垩世至更新世地层中。桦木科植物化石证据表明东亚中纬度地区是晚白垩世桦木科植物早期多样化的中心;古新世-始新世桦木科植物开始多样化,并在欧洲和北美洲多地扩散;到渐新世桦木科大部分灭绝属不再出现,少数类群继续扩张(如桤木属和桦木属);由于中新世气候变化与地质事件发生,该时期桦木科植物多样性达到顶峰;上新世-更新世桦木科植物化石数量与多样性急剧减少。桦木科植物的历史地理分布格局可能与北半球的地质变化、第四纪的冰川活动、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的变迁紧密相连。
吴隼Jun WEN孟盈聂泽龙
关键词:桦木科生物地理化石多样性北半球
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被子植物区系演化的细胞地理学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青藏高原与横断山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势以及高度丰富的植物区系成分于一体,成为世界上研究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的热点地区之一。我们对这一地区被子植物的染色体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多倍体在该地区只约占23%的比例,远低于其他高山地区,这可能是由于这一地区特殊的地质历史或者复杂的地形和生境等因素所导致的。低基数的二倍体占近一半的比例(43.3%),说明了二倍体水平上的染色体结构和核型进化也是本地区物种分化的另一重要机制。古多倍体,即高基数二倍体,也占有较大的成分(33.7%)。本地区物种在细胞学遗传演化途径上的多样性与这一地区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对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地区被子植物区系进化中染色体演化机制的研究,为探讨东亚以及北半球其他植物区系物种进化、高山植物区系起源和演化等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王家坚彭智邦孙航聂泽龙孟盈
关键词:青藏高原染色体进化多倍体被子植物
DELLA基因家族在被子植物中的系统演化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被子植物各主要分支代表类群的DELLA氨基酸序列,开展它们在被子植物中演化关系的系统发育分析.DELLA基因家族在双子叶植物早期演化阶段经历了一次复制事件,形成2大分支,每支都包含相应的蔷薇类和菊类;单子叶植物没有经历早期的复制事件,所有的DELLA基因聚在一起形成单一的支系.另外,证实了在被子植物的双子叶植物中存在第3个DELLA基因支系.
华楠孟盈储昭福聂泽龙
关键词:DELLA基因家族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横断山区被子植物区系细胞地理学初探——兼论高山豆属细胞地理学研究
该文在前人对横断山区植物区系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横断山区被子植物区系细胞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获得该地区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的被子植物染色体谱(chromosome atlas),并从各个方面探讨该地区被子植物多倍性的...
聂泽龙
关键词:细胞地理学多倍体染色体进化
文献传递
横断山区被子植物染色体研究概况被引量:21
2004年
横断山区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染色体数目的研究对探讨植物区系起源和进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横断山区被子植物染色体数目报道方面的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共有 42科 1 4 3属 51 8种被子植物有染色体数目报道。
聂泽龙孙航顾志建
关键词:被子植物染色体数目染色体数目植物区系
天门冬科广义铃兰族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进化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广义铃兰族包括6属200余种单子叶植物,具有较为稳定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明显的核型变化,是研究植物染色体进化非常理想的类群。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铃兰族5个物种植物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及其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全面收集和整理了铃兰族所有已报道的共81种253条的染色体记录,通过综合统计、重建系统发育树,探讨铃兰族属间以及各属下种间的系统关系,以揭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起源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细胞学实验观察发现,铃兰族5个物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除蜘蛛抱蛋为2n=36外,其余4种均为2n=38,且均为二倍体,不对称性核型均为Stebbins’-2C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的变化范围为65%~69%,但染色体核型公式有差别。(2)所收集的铃兰族染色体报道记录中,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只在蜘蛛抱蛋属中有部分物种为2n=36;根据染色体长度变化核型主要分为单型和三型;统计结果显示,染色体2n=36的类群比2n=38的类群通常多1对中型染色体,少2对小型染色体,推测可能是由于2对小的染色体融合成为1对中型染色体。(3)基于4个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matK、psbA-trnH和trnL-F)和核基因ITS构建的铃兰族最新分子系统发育树显示,铃兰族分为三支,第Ⅰ支位于整个族的基部,为首先分化出来的铃兰-白穗花分支,均以x=19为基数;第Ⅱ支为万年青-吉祥草分支,染色体基数为x=19;第Ⅲ支为蜘蛛抱蛋-长柱开口箭分支,染色体基数为x=18或19;结合铃兰族染色体基数和核型分析发现,铃兰族染色体低基数的x=18是由x=19通过染色体融合或丢失进化而来,推测核型则是由比较对称的单型向不对称的三型演化而来。该研究结果为铃兰族属间关系及物种进化关系提供了细胞学支持证据。
张籍元张成孟然张代贵聂泽龙孟盈
关键词:核型进化分子系统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