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培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MIF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四肢的MIFS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文献复习。结果MIF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多发于40~50岁,肿块位于肢端皮下组织,境界不清,生长缓慢,偶伴疼痛。镜检:病变呈多结节状,玻璃样和黏液样间质相间的背景中有大量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病变中肿瘤细胞呈3种典型形态:梭形细胞、神经节样细胞或RS细胞样细胞和脂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CD34弥漫(+),CD68和Mac387灶性(+),SMA、CK、HHF-35、S-100、CD30和CD15均(-)。结论MIFS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瘤细胞由变异的纤维母细胞衍化而来。该瘤在局部呈侵袭性生长,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偶有转移。推荐局部扩大切除治疗。
- 杨滢瑜范宜娟陈荣章林培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免疫表型
- 左腹股沟淋巴结内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淋巴结内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腹股沟淋巴结内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随访,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镜下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细胞呈梭形、圆形、椭圆形,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异性型明显,可见核分裂象,经化疗后肿瘤内可见片状凝固性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68和S-100蛋白。结论:淋巴结内指突状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免疫辅助细胞恶性肿瘤。其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必要时电镜辅助诊断。应与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肉瘤、恶性黑色素瘤、间变性梭形细胞癌及其他肉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和(或)放疗,预后差。
- 范宜娟李小强杜光烨杨滢瑜陈荣章林培
- 关键词:淋巴结免疫组化
- 肾脏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08年
- 肾脏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是WHO(2004)肿瘤病理分类中新确定的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上皮性肿瘤。近年有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不典型组织形态进行了探讨,我们报道1例MTSCCa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 王彩霞章林培王晓聂美楠王桂梅吕淑慧
-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对9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性治疗效果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绝经后无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增厚的效果。方法将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5 mm)者197例作为入选患者,其中9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但不能耐受诊刮术者作为对照组,行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4 mg,bid×10 d);余10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者作为观察组,行分段诊刮术。患者于"月经"净后或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B超随访内膜厚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7.71±1.69)mm及(8.05±1.95)mm,P>0.05;观察组有58例(占61.70%)患者停药后有撤退性阴道出血,血止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24±1.02)mm及(3.06±0.51)mm,与给药前比较P均<0.05。对照组103例病理报告,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52例(占50.49%),良性病变(单纯性内膜增生、内膜炎、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42例(占40.78%),复杂性增生4例(占3.88%),不典型增生2例(占1.94%),恶性病变3例(占2.91%),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42±1.85)mm及(3.20±0.51)mm,与术前比较P均<0.05。结论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而不能耐受诊刮手术者,使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性治疗方法 。
- 林美娟左万兴康永贞章林培
- 关键词: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分段诊刮术
- 透明细胞肉瘤4例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CC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4例CCS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肿瘤发生在下肢3例、手指1例。组织学观察:肿瘤主要由胞质透明或淡伊红染的上皮样和短梭形细胞构成,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巢状或条索状,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少见。1例见少量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均表达HMB45、S-100蛋白及Vim。结论:CCS的诊断应结合临床与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查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 王彩霞章林培王晓聂美楠王桂梅吕淑慧
-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分析3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女2例,男1例。发病年龄24-34岁。位于头部2例,肩部1例。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的单一结节状肿块。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及梭型,含有均质状嗜酸性胞质,细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一个或多个,见肉芽肿样改变及出血囊性变。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细胞角蛋白(AE1/AE3)、CD34阳性表达,上皮膜抗原(EMA)部分阳性表达。阴性表达的是CD31、FⅧ因子、Mac387、CD68、S-100蛋白、SMA、HMB-45、desmin、CD240。1例死于发病后14个月,1例于发病6个月后出现复发,另1例随访个5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有上皮样结构,肿瘤细胞有弥漫性嗜酸性胞质,核大,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多见。瘤细胞共同表达Vimentin、AE1/AE3、CD34,部分病例瘤细胞表达EMA;需与上皮样血管肉瘤、滑膜肉瘤、上皮样恶性神经鞘瘤鉴别诊断。其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
- 范宜娟杨滢瑜陈荣章林培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上皮样肉瘤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