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相坤

作品数:30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大连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连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数值模拟
  • 9篇值模拟
  • 8篇气候
  • 5篇气旋
  • 4篇大雾
  • 4篇气候特征
  • 3篇地面气温
  • 3篇酸雨
  • 3篇酸雨特征
  • 3篇天气预警
  • 3篇排放情景
  • 3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变化预估
  • 3篇气候模式
  • 3篇气温
  • 3篇气象
  • 3篇气象条件
  • 3篇气象要素
  • 3篇全球气候
  • 3篇全球气候模式

机构

  • 26篇大连市气象局
  • 14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兰州大学
  • 3篇吉林省气象局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大连市人工影...
  • 2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大连市环境监...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台州市气象局

作者

  • 30篇程相坤
  • 9篇蔡冬梅
  • 5篇李燕
  • 4篇李红斌
  • 3篇邹耀仁
  • 3篇杨慧玲
  • 3篇任学慧
  • 3篇孙鸿雁
  • 2篇程航
  • 2篇徐杰
  • 2篇马雁军
  • 2篇刘捷
  • 1篇梁军
  • 1篇王丽娜
  • 1篇王式功
  • 1篇王荣基
  • 1篇张彩凤
  • 1篇朱晶
  • 1篇李丹
  • 1篇濮文耀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Meteor...
  • 2篇第26届中国...
  • 1篇气象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十四届中国...
  • 1篇辽宁省气象局...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PS遥感大气可降水量在3次降水过程中的应用
利用大连市气象局地基GPS/MET观测网大气可降水量(PWV)数据,分析2011年瓦房店、庄河、长海三个地区降水天气过程PWV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物理量场和天气系统,探讨了大尺度水汽...
程航程相坤朱晶李鸿强
关键词:水汽输送降雨量
文献传递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4
2012年
根据2006—2007年大连、青岛和台州逐日高分辨率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采用干绝热法和位温梯度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台站的边界层高度,继而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用清晨探空资料计算每日边界层高度,干绝热法比位温梯度法更为合理可靠;(2)沿海台站边界层高度有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最低,秋季最高,这有别于陆地边界层普遍存在的夏季高、秋冬季节低的季节变化;(3)通过小波分析,发现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2~4d天气尺度振荡和10~20d准双周振荡;(4)黄东海上空海洋大气边界层在时间尺度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春夏季节低、秋冬季节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大部分海区空间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形态。
涂静张苏平程相坤杨万裕杨育强
关键词:边界层探空
大连地区一次极端天气的数值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7),对2007年3月3日~5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暴雨、雨凇、雪、大风、寒潮等多种灾害性极端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天气是由北上江淮气旋与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的。利用MM5模式对造成这次极端天气的天气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诊断,表明:高、低空急流及其相应的次级环流在这次强天气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低空急流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和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相重合,形成高空强负涡度、强辐散,低空强正涡度、强辐合和上升运动。与高空偏西急流相配合的强冷空气与低空东南急流引导的海上暖湿空气在辽东半岛交汇,激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上升运动。这种深厚的强上升气流是这次强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
程相坤李燕邹耀仁
关键词:数值模拟江淮气旋
大连地区强雹暴单体成雹机制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分析了2010 年6 月15 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强雹暴单体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垂直气流结构;并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模拟了该过程...
程相坤杨慧玲李红斌肖辉
关键词:数值模拟成雹机制
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大连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的20多个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结果,经过插值降尺度计算,以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分析预估不同情景下(SRESA2、SRESA1B和、SRESB1)大连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
程相坤任学慧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气候变化地面气温
文献传递
一次强单体雹暴结构和成雹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分析了2010年6月15日发生在大连地区的强雹暴过程的环流形势和垂直气流结构;并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模拟了该过程的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含水量场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着重分析了冰雹云的成雹机制。结果表明,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雹云回波的强度和发展高度,并模拟出了回波墙、弱回波区及悬垂回波等一系列强冰雹云的回波结构特征。该雹云的冰雹主要由冻滴转化形成,冰雹的增大主要依赖于与云滴、雨滴的撞冻过程,即冰雹主要是通过撞冻过冷水长大;冰雹与霰粒和雪花的碰并过程比较强,而与冰晶的碰并增长量很小。
程相坤杨慧玲李红斌肖辉蔡冬梅
关键词:数值模拟成雹机制
2006年大连沙尘天气机理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应用颗粒物质量浓度、降尘、卫星遥感以及激光雷达气溶胶消光系数监测等资料分析,结合沙尘天气物理量场分析,揭示出大连沙尘天气特征和动力机制。结果显示,沙尘天气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显著增高,沙尘对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有显著贡献,并且增加城市的自然降尘量。经过大连上空传输的沙尘高度一般在4km以下,普遍分布在1~3km之间;沙尘气溶胶消光系数最大值超过2.0km-1;沙尘影响地面时,近地面附近气溶胶消光系数超过0.5km-1,强沙尘过程超过1.3km-1。大连的沙尘天气是在高空西风或西北风急流对沙尘的搬运前提下产生,大连附近锋面后部的下滑运动是地面沙尘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锋后下滑气流越强,地面沙尘污染越重。
宋煜黄艇程相坤李丹
关键词:沙尘颗粒物动力机制
大连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及防雹天气预警概念模型
本文利用近20年大连市7个气象台站的降雹观测记录和气象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近年冰雹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对大连地区产生降雹的天气背景条件及相关气象要素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了大连地区防雹作业天气预警指标;根据防雹天气预警指标...
李红斌孙鸿雁程相坤张殿刚濮文耀何玉科王丽娜
关键词:人工防雹
大连地区辐射雾、平流雾边界层温度场及风场的对比分析
选取2008年3月和6月出现在大连及其沿海地区的辐射雾和平流雾过程,采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能见度仪自动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其边界层温度场及风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性质不同的大雾(辐射...
程相坤蔡冬梅
关键词:温度场风场逆温大雾稳定层结
文献传递
大连地区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
2015年
利用2001-2012年大连地区大雾气象观测资料,对近十几年大连地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和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大雾日数,长海最多,金州最少;除金州外,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大雾生成的日变化规律为,春季大雾多生成于02:00-08:00,20:00-23:00两个时段;夏季大雾多出现于20:00-次日08:00.大连地区产生大雾的主要天气形势可分为4种类型:高压后部型、气旋型、冷锋型、均压场型,其中除气旋型外的3种类型的大雾天气从开始到维持阶段水汽都比较充沛,盛行南到东南风,转为偏北风后大雾消散结束,而气旋型大雾天不如其他3种的水汽那么充沛,从开始到结束都为偏北风.大雾形成阶段在大连地区低空通常有暖平流输送来大量水汽,都有一个水汽聚集的过程,其层次一般都在900 h Pa层(海拔1 000 m左右)或其附近,并且该地区低空都会出现气流辐合、上升的三维流畅特征.大雾维持期间,通常风速较小,层结稳定,温度露点差也较小,接近饱和状态;当大雾消散时通常当地低空会有冷空气入侵,风速迅速增大,高空都会受到冷平流的影响.
李文才程航程相坤尚可政
关键词:大雾天气气候特征物理量诊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