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润芬
-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29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4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9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男性8例,女性21例,平均发病年龄66.7岁;26例伴有淋巴细胞性/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29例均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18例病理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1例为伯基特淋巴瘤。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以甲状腺结构的破坏及形成淋巴上皮病变为基本形态特点,瘤细胞免疫组化均表达CD20等B细胞标记,而不表达甲状腺滤泡上皮来源标记。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老年女性多见,病理类型多为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大部分伴有淋巴细胞性/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背景,诊断需与甲状腺炎症、甲状腺未分化癌及髓样癌等鉴别,必要时需借助于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等方法。
- 吴江华张艳辉程润芬潘毅翟琼莉
- 关键词:甲状腺淋巴瘤临床病理
- 尺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
- 2011年
- 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nlor,MPNST)指任何起源于外周神经或者显示神经鞘分化的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5%。约2/3的病例发生在神经纤维瘤病的基础上,
- 程润芬张连郁
- 关键词:尺骨神经鞘膜瘤病理
- 血管内皮诱导培养基促进结肠癌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结肠癌细胞在血管内皮诱导环境下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方法:将3种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细胞HCT116、SW480和HT29分别置于含有内皮细胞诱导因子的条件培养基中培养15 d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特异性指标白细胞分化抗原3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1,CD31)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CD34)的表达变化;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HCT116细胞在内皮诱导培养基及普通培养基中CD31、CD34的表达变化;通过三维培养观察内皮诱导培养基对HCT116细胞体外成管能力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显示诱导培养15 d后的3种细胞中低分化HCT116细胞的CD31、CD34表达增强最明显,而中分化的SW480细胞和高分化的HT29变化不显著。细胞免疫荧光显示与普通培养基相比,内皮诱导培养基中HCT116细胞的CD31、CD34表达显著增强。体外三维培养发现经内皮诱导培养后的HCT116细胞较对照细胞成管能力显著增强。结论:血管内皮诱导培养基促进具有较强干细胞样特性的结肠癌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 李逸仙孙保存刘志勇赵秀兰张艳辉程润芬齐丽莎
- 关键词:结肠癌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
- Dickkopf-1对结肠癌组织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Dickkopf-1(Dkk1)表达对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17例结肠癌患者资料,利用CD34-PAS对结肠癌组织进行双重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分析VM与Dkk1表达的关系;利用体外三维培养(three dimensional culture,3D culture)观察Dkk1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管状结构形成能力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进一步明确Dkk1对肿瘤组织内VM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存在VM的结肠癌组织中Dkk1表达较低(P<0.05);Dkk1过表达的HCT116细胞形成管状结构能力明显减弱,且VE-cadherin表达降低;Dkk1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组织中HCT116细胞形成VM。结论:Dkk1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中VM形成。
- 齐丽莎刘志勇宋汪昭程润芬孙保存
- 关键词:DICKKOPF-1血管生成拟态结肠癌
- 甲状腺混合性髓样-乳头状癌与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乳头状癌(MMPTC)与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乳头状癌(MTC-PTC)两类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年间收治的3例MMPTC和9例MTC-PTC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者在临床病理及诊治方面的异同结果3例MMPTC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均为髓样癌与微小乳头状癌碰撞发生:髓样癌部分与乳头状癌部分均表达相应的免疫指标,2例有淋巴结转移,随访至今无复发及死亡:9例MTC-PTC患者中位年龄55岁,其中8例患者术前血清降钙素升高免疫组化检查显示髓样癌部分与乳头状癌部分均表达相应的免疫指标,9例患者中4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随访至今无复发及死亡。结论与MTC-PTC相比,MMPTC多见于屮老年男性,淋巴结转移偏多,可遵循髓样癌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MTC-PTC的发病特征类似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治疗原则可根据两种肿瘤的权重进行个体化治疗两类肿瘤的预后均较好。
- 魏松锋王萍萍程润芬赵敬柱潘毅郑向前李亦工于洋高明
- 关键词:降钙素
- Wnt5a信号通路在结肠癌血管生成拟态及EMT中的作用
- 研究背景和目的: 结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较为广泛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严重威胁结肠癌病人的生命。肿瘤的生长以及转移需依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是...
- 程润芬
- 关键词:结肠癌血管生成拟态上皮间充质转化信号通路
- 文献传递
- TAZ促进胃癌中血管生成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究Hippo通路关键效应分子TAZ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15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TAZ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将TAZ过表达质粒及干扰质粒通过慢病毒分别转染至胃癌细胞系MGC803和MKN28中,通过细胞功能实验检测内皮细胞成管、增殖及迁移能力;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的胃癌细胞中TAZ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AZ转染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150例胃癌组织中,TAZ阳性表达64例(阳性率4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其表达与肿瘤分级、TNM分期、转移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有关(P<0.05)。此外,在TAZ阳性组中β-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67.2%,明显高于TAZ阴性组,TAZ的表达与β-catenin呈正相关。在MKN28细胞系中上调TAZ的表达,与HUVEC细胞共培养后增强了内皮细胞增殖及管道形成能力,此外还通过促进β-catenin的表达,增强了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相反,在MGC803细胞系中下调TAZ的表达,与HUVEC共培养后减弱了内皮细胞增殖和管道形成能力,此外还通过降低β-catenin的表达,抑制了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胃癌细胞TAZ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β-catenin和VEGF的表达,进而增强胃癌血管生成能力。
- 白婧如赵秀兰孙冉张丹芳刘铁菊张艳辉董学易车娜梁晓辉程润芬刘爽
- 关键词:胃癌TAZΒ-CATENIN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