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永珍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植被
  • 4篇植被类型
  • 2篇土壤
  • 2篇磷素
  • 1篇性状
  • 1篇有机质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 1篇森林植被
  • 1篇森林植被类型
  • 1篇生物产量
  • 1篇生物量
  • 1篇水功能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水文效益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磷

机构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四川省林业科...

作者

  • 5篇程永珍
  • 4篇陈林武
  • 4篇宫渊波
  • 3篇李进峰
  • 3篇张发会
  • 1篇吴雪仙
  • 1篇罗承德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年份

  • 5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川北低山暴雨区三种植被类型磷循环特征的比较研究
本文以川北低山暴雨区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站内的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湿地松纯林,刺槐纯林及湿地松刺槐混交林生态系统内的大气降水磷素输入与地表径流输出、磷素在植被中的积累与分布、...
程永珍
关键词:植被类型
文献传递
广元3种林分类型生物产量与磷素空间格局的研究
2007年
本文以川北低山暴雨区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站内的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湿地松纯林,刺槐纯林及湿地松刺槐混交林生态系统内生物量及各器官磷素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3种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湿地松纯林>混交林>刺槐纯林,在生物量组成上,均为乔木层生物量大于灌木层及层间植物的生物量;2混交林中湿地松和刺槐的树叶、树皮及刺槐果的磷素含量分别大于纯林中的对应器官的磷素含量,湿地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枝的磷素含量分别是0.261 g.kg-1和0.264 g.kg-1,而刺槐树枝的磷素含量在纯林和混交林中分别为0.454 g.kg-1和0.348 g.kg-1;混交林中林分总磷素含量大于湿地松林分磷素含量而小于刺槐林分磷素含量,其乔木层和灌木层中的磷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与林分磷素总含量一致。
李进峰宫渊波陈林武程永珍张发会
关键词:植被类型生物量磷素水土保持
嘉陵江上游严重退化地5种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持水功能比较被引量:22
2007年
对嘉陵江上游严重退化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进行枯落物持水功能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枯落物储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12.85t.hm-2)>刺槐林(9.76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9.52t.hm-2)>青冈林(6.01t.hm-2)>湿地松纯林(3.76t.hm-2)。持水能力的排列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33.60t.hm-2)>刺槐林(19.90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11.50t.hm-2)>青冈林(8.70t.hm-2)>湿地松纯林(3.70t.hm-2)。虽林分不同,但其浸水实验中枯落物的持水过程均表现出相似的特性,即前期吸水量大(1h以前),并在较短时间内(2~4h)达到较稳定的状态,且与林分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各林分地表枯落物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范围为283~2759t.km-2,平均为1253.4t.km-2,其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刺槐林>刺槐-湿地松混交林>青冈林>湿地松纯林。
宫渊波陈林武罗承德吴雪仙程永珍
关键词:植被恢复枯落物水文效益
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磷素的比较被引量:4
2007年
以广元市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站内的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测定了湿地松纯林,刺槐纯林及湿地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与P素含量。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土壤结构明显好于湿地松与刺槐纯林;(2)混交林中有机质含量高于刺槐与湿地松纯林,3个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上层,并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程永珍宫渊波陈林武李进峰张发会
关键词:森林土壤有机质
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分形特征被引量:18
2007年
以8个植被类型、2个农地和2个退耕地的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计算这12个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研究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12个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介于2.8185~2.9249之间。与退耕地和玉米地相比,各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小;与1990年的2.8633相比,2006年土壤颗粒分形维数(2.8592)减小;各团聚体分形维数规律不明显。(2)决定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的首先是〈o.002mm的含量,其次是0.05~0.25mm和0.0020.02mm的含量;决定团聚体分形维数大小的粒级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5mm,0.5~1mm和1~2mm,其余粒级含量对分形维数影响较小。(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作为侵蚀指标,前者与土壤可蚀性因子相关关系显著,后者也可作为渗透蓄水指标。(4)在坡耕地基础上的退耕地比生态退化后的营林地具有更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土壤分形特征。
李进峰宫渊波陈林武程永珍张发会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