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川

作品数:50 被引量:172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肝炎
  • 13篇病毒
  • 12篇细胞
  • 11篇乙型
  • 11篇衰竭
  • 10篇乙型肝炎
  • 10篇慢性
  • 8篇肝功
  • 8篇肝功能
  • 7篇慢性乙型
  • 7篇慢性乙型肝炎
  • 7篇功能衰竭
  • 7篇肝功能衰竭
  • 7篇肝衰
  • 7篇肝衰竭
  • 5篇脂肪
  • 5篇脂肪性
  • 4篇炎症
  • 4篇预后
  • 4篇诊治

机构

  • 50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2篇石家庄市第五...
  • 2篇天津市宝坻区...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邯郸市传染病...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唐山市传染病...

作者

  • 50篇申川
  • 47篇赵彩彦
  • 30篇王亚东
  • 12篇曹伟
  • 11篇王玮
  • 6篇张莉
  • 5篇甄真
  • 5篇周俊英
  • 4篇阎文昭
  • 3篇杨波
  • 3篇赵倩
  • 2篇赵欣
  • 2篇苏淼
  • 2篇车宏浩
  • 2篇张文宏
  • 2篇王庆成
  • 2篇刘芳
  • 2篇赵萌
  • 2篇车洪浩
  • 2篇季茹

传媒

  • 14篇中华传染病杂...
  • 10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传染病信息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肝脏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国际内科学杂...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第三届全国脂...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09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霉菌病诊治新进展
2023年
随着人口老龄化、免疫抑制人群增多和既往致命性疾病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毛霉菌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全球范围内毛霉菌病负担较重,但我们对其认知较少。本文总结毛霉菌病的流行现状、易感因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特点,重点关注新诊断及治疗策略,辅助临床及时识别并有效控制毛霉菌病的进展。
马路园董宇飞申川王亚东赵彩彦
关键词:毛霉菌病发病机制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真菌感染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23年
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而真菌感染作为其中少见的感染类型,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目前没有明确的指南指导其诊断和治疗。本研究系统性回顾了相关文献,综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旨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孔令雅申川高一凡赵彩彦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假体真菌感染
微生态制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影响
2012年
本实验应用微生态制剂灌胃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观察肝脏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活性及其与内毒素、炎性损伤的关系,旨在探讨微生态制剂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
曹伟赵彩彦王亚东周丽红王晓静闫蕾王玮申川
关键词:C-JUN氨基末端激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微生态制剂炎性损伤NASH内毒素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患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3—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接受肝组织病理活检的CHB肝纤维化患者46例,根据纤维化分期分为S0~1期15例,S2~3期20例,S4期11例三组,另取同期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和单个核细胞(PBMCs)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基因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组织IFN-γ和IL4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CHB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中的变化。结果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CHB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频率的比值、PBMCs中IFN-γ/IL-4mRNA、血清中IFN-γ/IL-4及肝内IFN-γ/IL-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下降(χ2=36.259、40.822、26.321和31.852,P〈0.05)。血清及肝组织中IFN-γ,/IL-4比值与肝纤维分期均呈负相关(r=-0.616和-0.53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T、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IFN-γ/IL4比值是发生显著肝纤维化(S2-4)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OR=5.933,95%CI:1.324~26.586,P=0.02;OR=12.866,95%CI:1.746~94.788,P=0.01;OR=4.755,95%CI:1.034~21.862,P:0.04)。结论CHB患者体内存在Th1/Th2失衡,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外周血及肝脏内均呈现Th2应答的极化现象,这可能是CHB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一种机制。
车宏浩赵彩彦王亚东申川杨波阎文昭曹伟李亚赵萌
关键词:乙型细胞因子类
泊沙康唑对肝衰竭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预防性治疗
2023年
目的探索泊沙康唑在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的肝衰竭患者中预防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纳入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应用GC的早中期肝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使用泊沙康唑分为试验组[使用泊沙康唑混悬液(200 mg/次,每天3次)]和对照组(未使用泊沙康唑)。两组患者按照年龄、性别、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2匹配,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泊沙康唑药物不良反应、侵袭性曲霉感染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PA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情况,Log-rank检验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生存率。结果共纳入患者108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72例。两组肝病病因、基线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影响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住院期间21例发生IPA,总感染率为19.4%(21/108),试验组为5.6%(2/36),对照组为26.4%(19/72),两组IPA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GC应用>7 d、GC累积剂量是应用GC治疗肝衰竭患者并发IPA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80、15.266、1.004,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示C反应蛋白截断值为6.00 mg/L,GC累积剂量截断值为490 mg。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无视觉障碍及停止用药患者。累计死亡20例(18.5%),存活88例(81.5%)。21例IPA患者中,死亡11例(52.4%);87例未发生IPA患者中,累计死亡9例(10.3%)。发生和未发生IPA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1,P<0.001)。结论泊沙康唑可�
谢婧申川李子月方翔宇赵彩彦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糖皮质激素类侵袭性肺曲霉病泊沙康唑
细胞自噬与肝功能衰竭被引量:3
2020年
肝功能衰竭是肝脏组织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预后差,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细胞自噬在肝功能衰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入研究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对肝功能衰竭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探索肝功能衰竭中细胞自噬与坏死、凋亡的关系,并就自噬在肝功能衰竭各阶段的作用机制及表达水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肝功能衰竭的深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徐红瑞王鑫王亚东申川赵彩彦
关键词:细胞自噬肝衰竭细胞凋亡坏死SIRT1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优化策略初探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理想策略。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Peg-IFNα-2a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40例(A组),对HBV DNA≥1.0×107拷贝/ml或纤维化分期≥S3者(A1组,20例),初始联合ADV治疗;余者(A2组,20例)Peg-IFNα-2a初始单药治疗。24周复评HBV DNA、HBeAg、HBsAg定量,具备以下三项之一者:HBV DNA下降<2 lg拷贝/ml,HBeAg>100 S/CO,HBsAg下降<1 lg I U/ml,后续均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余者Peg-IFNα-2a单药治疗。并遵循配对原则选择同期Peg-IFNα-2a(B组)、ADV(C组)单药治疗组各40例对照。于24周、48周、72周评估用药疗效、安全性、耐药和复发等。结果治疗24周,A1组患者HBV DNA下降值、抑制率、阴转率均优于A2组[(3.27±0.65)lg拷贝/mlvs(1.46±0.32)lg拷贝/ml,85%vs55%,75%vs40%,P<0.05];整体A、B组在HBV DNA下降值[(2.86±0.45)lg拷贝/mlvs(1.18±0.24)lg拷贝/ml]、抑制率(70%vs48%)、阴转率(58%vs30%),ALT复常率(80%vs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A组HBeAg阴转率、转换率明显高于B组(68%vs45%,63%vs30%,P<0.05)和C组(68%vs33%,63%vs15%,P<0.01)。72周时,各组间差异趋势与治疗结束时一致,A组总体HBeAg阴转率、转换率略有上升,并新增2例HBsAg阴转患者。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对血清、病毒学应答优于单药治疗,尤其结合基线特征以及HBV DNA、HBeAg、HBsAg变化,根据应答指导用药方案(RGT策略),其不失为CHB抗病毒优化治疗理想策略之一。
王亚东赵彩彦申川曹伟周俊英甄真刘芳阎文昭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联合疗法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建立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后模型。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确诊为HBV相关ACLF的19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作为推导队列。另收集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住院并确诊为HBV相关ACLF的3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作为验证队列。观察所有患者入院后12周的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评价预后模型的诊断效能,并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IF)-SOF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33,95%CI 1.033~4.405)、总胆红素(OR=3.371,95%CI 1.610~7.060)、血肌酐(OR=4.448,95%CI 1.697~11.661)、肝性脑病(OR=5.313,95%CI 2.463~11.461)、腹水(OR=2.959,95%CI 1.410~6.210)是判断HBV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1.726+0.757×年龄+1.215×总胆红素+1.0492×血肌酐+1.670×肝性脑病(有=1,无=0)+1.085×腹水(有=1,无=0)。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HBV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 0.76~0.88),MELD为0.67(95%CI 0.60~0.75),CTP为0.73(95%CI 0.66~0.80),SOFA为0.77(95%CI 0.70~0.83),CLIF-SOFA为0.72(95%CI 0.65~0.80)。验证队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5%CI 0.65~0.97)。结论年龄、总胆红素、血肌酐、肝性脑病、腹水是影响HBV相关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患者近期预后,其预测价值优于MELD评分、CTP评分、SOFA评分和CLIF
李子月杨士田吴玲玲田利英李娜马路园申川王亚东王晓静赵彩彦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
脂联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致肝星状细胞低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阻断作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脂联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中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用高脂饮食(标准饲料+2%胆固醇+10%猪油+5%玉米油)喂养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应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脂联素和I型胶原mRNA及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用促进脂肪细胞分化的培养液诱导人肝星状细胞株LX-2细胞获得静止表型,分别用转化生长因子D1(TGF01)、脂联素、TGFD1+脂联素处理静止型LX-2细胞,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LX-2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型NOS(eNOS)mRNA及蛋白的变化。对多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l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随造模时间延长,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I型胶原mRNA表达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24周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2.49±0.86与5.81±0.87,P值〈0.05),肝组织脂联素mRNA及蛋白表达均减少(0.26±0.04与0.72±0.0810.21±0.07与0.64±0.07,P值均〈0.05),且与I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44,-0.88和~0.89,P值均〈0.01)。体外实验,与对照组相比,TGFp1能促进静止型LX-2细胞活化(α-sMA蛋白由0.13±0.03升高至0.58±0.07,P〈0.05),减少eNOSmRNA及蛋白表达(0.30±0.10与0.44±0.08,0.30±0.09与0.46±0.07,P值均〈0.05),增加iNOSmRNA和蛋白表达(0.53±0.07与0.37±0.04;0.55±0.07与0.39±0.05,P值均〈0.05),减弱AMPK活性(0.24±0.04与0.43士0.07,P〈0.05);脂联素能阻断此过程,上调eNOSmRNA和蛋白表达(0.43±0.08与0.30±0.10,0.42±0�
王玮赵彩彦王亚东何显申川曹伟周俊英甄真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脂联素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慢性丙型肝炎持续应答患者肝细胞癌发生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与利巴韦林(PR)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肝细胞癌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6年1月以来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将其分为DAAs组和PR组。使用倾向性匹配分析均衡两组间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发生率,并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间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369名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中,229(62.1%)例应用PR方案治疗,140(37.9%)例应用DAAs治疗,经倾向性匹配后每组各106例。两组肝细胞癌的4年发生率分别为:7.9%和10.2%,无统计学意义(P=0.070)。多因素分析显示:丙肝初治时的年龄(HR=1.093,95%CI:1.007,1.186)、合并糖尿病(HR=9.988,95%CI:2.093,47.662)、肝硬化(HR=9.422,95%CI:1.079,82.250)、基线AFP水平≥10 ng/mL(HR=5.683,95%CI:1.100,29.369)以及HCV RNA高水平复制(HR=2.877,95%CI:1.203,6.878)为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获得持续病毒性应答的丙肝患者,肝细胞癌4年发生率无差异。
赵雅琳申川魏梦平赵彩彦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肝细胞癌聚乙二醇干扰素持续病毒学应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