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行富

作品数:131 被引量:480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7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6篇肿瘤
  • 45篇病理
  • 39篇细胞
  • 34篇免疫
  • 30篇临床病理
  • 22篇组织化学
  • 22篇胶质
  • 22篇病理学
  • 21篇免疫组织
  • 21篇免疫组织化学
  • 19篇细胞瘤
  • 17篇胶质瘤
  • 15篇预后
  • 15篇分子
  • 14篇临床病理学
  • 11篇蛋白
  • 8篇神经系
  • 8篇神经系统
  • 8篇中枢神经
  • 8篇中枢神经系统

机构

  • 131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省妇幼保...
  • 3篇福建省龙岩市...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福建省级机关...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湖北省肿瘤医...
  • 1篇龙岩市第二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31篇王行富
  • 71篇张声
  • 53篇陈余朋
  • 20篇刘雪咏
  • 18篇蔡珊珊
  • 18篇李晓玲
  • 15篇王鹏程
  • 12篇陈虹
  • 11篇张真真
  • 11篇王密
  • 10篇李国平
  • 9篇郑珂
  • 9篇曾赛凡
  • 8篇林元相
  • 8篇陈林莺
  • 7篇康德智
  • 7篇叶郁红
  • 6篇胡力文
  • 5篇任彩虹
  • 4篇张丽

传媒

  • 39篇临床与实验病...
  • 19篇中华病理学杂...
  • 8篇中国现代神经...
  • 7篇诊断病理学杂...
  • 5篇中国肿瘤临床
  • 5篇湖北民族学院...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华医学会病...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激光与光电子...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9篇2019
  • 4篇2018
  • 12篇2017
  • 20篇2016
  • 14篇2015
  • 14篇2014
  • 5篇2013
  • 10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脑膜瘤分类解读被引量:2
2023年
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首次将部分分子遗传学特征纳入脑膜瘤分类体系,并对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补充。除了NF2双等位基因失活或其他经典的脑膜瘤的驱动基因突变之外,部分分子特征具有分型特异性,如TRAF7和KLF4共突变为分泌型脑膜瘤的分子标志物,SMARCE1突变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特征性基因改变,以及横纹肌样脑膜瘤相关基因突变BAP1等。在分级方面,TERT启动子突变和/或CDKN2A/B纯合缺失,无论有无间变性组织学特征,均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WHO 3级间变性脑膜瘤。另外,H3K27me3缺失也往往是提示预后较差的特征。本文就脑膜瘤的WHO新分类进行简要解读,并分析其可能的实践局限性,以期在诊断工作中更方便理解分类进展及应用。
郑莉梅张声王行富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膜瘤组织学特征间变性分子特征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室管膜肿瘤解读
2023年
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建立了基于组织病理学、分子特征和解剖部位的室管膜肿瘤新分类体系,将室管膜肿瘤分为了10个亚型,不再定义无实际临床意义的组织学变异亚型。然而,分子分型因生物学预后证据尚不足以直接采纳作为分级标准,除了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调整为中枢神经系统WHO 2级外,其余类型依旧按照组织学特征分级。DNA甲基化谱定义是部分类型如后颅窝B组室管膜瘤以及疑难病例诊断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室管膜瘤的WHO新分类进行简要解读,并分析目前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以期在诊断工作中更方便理解分类进展及实践应用。
王行富郑莉梅张声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室管膜瘤疑难病例后颅窝组织学特征
脑室内脑膜瘤26例临床病理观察
林琳王行富王密张声
离心分层取材法在血性胸水富集瘤细胞中的应用
2021年
胸膜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各种炎症性病变或肺内病变累及到胸膜时,影响脏/壁层胸膜间皮细胞的液体和蛋白的重吸收及间皮下淋巴管内液体循环,均会导致胸膜腔内液体积聚而形成胸水[1]。恶性胸水呈肉眼血性,含有不同数量的红细胞,掩盖肿瘤细胞,对样本的形态学诊断及后续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分子检测等辅助诊断均造成困难。本研究拟探讨离心分层取材法在血性胸水富集瘤细胞中的应用,以提高肿瘤细胞的检出率。
曾赛凡王雪丹陈余朋张声王行富
关键词:肺腺癌血性胸水
Par3、Par6及aPKC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Par3、Par6和a PK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Par3、Par6和a PKC三种蛋白在153例胃癌各个位点(即胃癌黏膜层、肿瘤中心、侵袭前沿)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并以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结果Par3、Par6和a PKC在胃癌组织各个位点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1);Par3、Par6、a PKC在胃癌中的表达下调率高于肠型和混合型胃癌(P<0.05,P<0.01,P<0.01),Par6和a PKC在侵袭至浆膜及浆膜外病例中的表达下调率显著高于侵及黏膜及肌层的病例(P均<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Par6的表达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结论Par3、Par6和a PKC表达下调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熊中堂张声王行富郑珂陈虹陈余朋
关键词:胃肿瘤PAR3免疫组织化学
饮食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饮食治疗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20只,高脂饲料喂养;4w后模型形成)。模型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胰岛素抵抗组和饮食干预组,每组10只),胰岛素抵抗组继以高脂饲料喂养,饮食干预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6w后,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中GSK-3β的表达,对比各组的表达差异;定期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高脂饲料喂养4w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升高(P<0.05或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抵抗模型诱导成功;饮食干预6w后与胰岛素抵抗组大鼠比较,脂肪组织中GSK-3β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食干预能改善大鼠机体胰岛素抵抗,可能与下调脂肪组织GSK-3β的表达有关。
张丽锋毕会民王行富
关键词: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饮食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2022年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肿瘤,近些年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等技术的发展,对其认识逐渐加深,因而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SFT的命名及分级标准改变较大。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对中枢神经系统SFT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李晓玲王行富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少见肿瘤
性腺外卵黄囊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与预后。方法对8例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3岁。临床表现因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血清AFP明显升高。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具有疏松的网状结构、S-D小体和嗜酸性小体等特点。免疫组化显示AFP、SALL4、CK和PLAP(+),CD117、EMA、vimentin、p16、CD34和HPL部分(+),Oct3/4、Sox-2、HCG、CD30、CA125和WT-1(-),Ki-67阳性指数1%~90%。预后差。结论性腺外和性腺内卵黄囊瘤的组织学特点类似,但性腺外卵黄囊瘤好发于婴幼儿,且预后更差。血清AFP含量的高低有助于性腺外卵黄囊瘤的诊断。
陈月清陈虹王行富陈余朋张声王密
关键词:卵黄囊瘤免疫组化预后病理
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WHOⅡ/Ⅲ级大脑弥漫性胶质瘤的分子分型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分层被引量:9
2015年
将大脑胶质瘤在组织学分类和临床病理上分出Ⅱ级和Ⅲ级,这对WHO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本文作者设想利用大规模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是否能分出更为明确的不同预后类型。作者基于微阵列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方法分析了137例原发大脑胶质瘤,病例来自一个前瞻性的德国胶质瘤网( German Glioma Network),其中包括61例WHO II级和76例WHO III级的肿瘤患者。用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分子亚型,然后将其与组织学、分子生物标记和患者预后相联系,分子生物标志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1或2( IDH1/2),1p/19q联合缺失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通过基因组分析将其分为5个的胶质瘤组,包括3个IDH1/2突变型和2个IDH1/2野生型。通过表达谱分析发现8个不同的转录组(5个IDH1/2突变型,3个IDH1/2野生型),它们与基因组只有部分关联。结合DNA为基础的分子分层和临床预后划分为3个主要预后组,他们有着特异的基因组突变。 IDH1/2突变和1p/19q染色体联合缺失的患者预后最好。 IDH1/2野生型胶质瘤和类似胶质母细胞瘤基因组变异[包括7q染色体获得(+7q),10q染色体缺失(-10q),TERT启动子突变和癌基因扩增]的患者预后最差。IDH1/2突变但1p/19q染色体正常的患者(主要是星形细胞瘤)和IDH1/2野生型,但没有+7q/-10q 基因型及 TERT启动子突变的胶质瘤患者处于中间位的生存期。这种分子分层将患者分为不同的预后组比组织学分类更好。加入基因组分类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并不能更进一步促进预后分层。
Michael WRuthild GEdith W陈达阳王行富
关键词:组织学分类大脑胶质瘤临床预后分子分型转录组WHO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多模态MRI表现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的多模态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患者的MR平扫+增强、DWI、动态磁敏感PWI(DSC-PWI)表现,观察肿瘤位置、大小、瘤周水肿、信号特点、扩散情况及强化特点等。结果 10例中,8例病变位于丘脑,1例位于下丘脑,1例位于延髓及颈髓;肿瘤最大径为(5.56±0.42)cm,瘤周水肿范围为(1.33±0.34)cm。T1WI病灶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病灶内见散在小斑片状短T1短T2信号,3例肿瘤内见囊变,7例见坏死,7例见出血。增强后9例病变出现明显强化,其中5例为环形强化,3例为结节样强化,1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未见强化。9例可见不同程度脑积水。DWI显示8例病变不同程度扩散受限,相对平均ADC值为1.26±0.12;相对最小ADC值为1.12±0.12。5例接受DSC-PWI,3例病灶表现为高灌注,1例表现为等灌注,1例表现为低灌注;相对最大脑血容量为2.92±0.49。结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MRI表现多样,但符合高级别胶质瘤MRI表现,确诊需结合分子病理学结果。
郭伟邢振林禹王行富蔡珊珊曹代荣
关键词:扩散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