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林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盐城市医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盐城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开胸
  • 3篇麻醉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镇痛
  • 2篇神经阻滞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患者
  • 2篇术后
  • 2篇全麻
  • 2篇开胸患者
  • 2篇肋间
  • 2篇肋间神经
  • 2篇肋间神经冷冻
  • 2篇肺通气
  • 1篇单肺
  • 1篇单肺通气
  • 1篇心肌
  • 1篇心肌酶
  • 1篇胸腔

机构

  • 8篇南通大学
  • 2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李同
  • 8篇王维林
  • 5篇徐军
  • 5篇裴学坤
  • 4篇管宏俊
  • 2篇王蓉
  • 1篇王骏
  • 1篇严蓉
  • 1篇葛亚丽
  • 1篇刘琳

传媒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9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者不同观察时点的生命体征变化,评估术后不同时点2组患者在安静状态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统计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T2、T3时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6 h、12 h时在安静状态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时观察组患者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干呕、嗜睡以及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方案可准确定位,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缓解因炎症或者伤害性刺激而引起的应激反应。
裴学坤李同王维林王蓉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超声引导全身麻醉胸椎旁神经阻滞应激反应
支气管封堵器法选择性肺叶隔离对开胸患者肺内分流及血气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左下肺肺叶隔离对开胸患者肺内分流及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经胸食道下段或贲门手术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n=20),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堵塞法肺隔离单肺通气(OLV)。A组:行左肺隔离,术中右肺单肺通气;B组:行左下肺隔离,术中右肺单肺通气+左上肺通气。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正常范围,并维持血氧饱和度(SpO2)95%以上,在OLV前(T0)、OLV后20min(T1)、OLV后40min(T2),OLV后60min(T3),OLV结束后20min(T4)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观察血气变化和计算术中肺内分流量。结果与T0和T4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在T1、T2和T3时间点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下降(P<0.01);A组下降幅度大于B组,B组T1、T2、T3时间点的PaO2明显高于A组(P<0.05)。与T0和T4时点比较,两组患者在T1、T2和T3时间点的肺内分流率(Qs/Qt)明显增加(P<0.01);B组T1、T2、T3时间点的Qs/Qt值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选择性左下肺肺叶隔离可减少开胸患者OLV时肺内分流,并明显提高OLV时氧分压,减少术中低氧血症的发生。
王维林李同裴学坤徐军王蓉
关键词:单肺通气潮气量肺隔离肺内分流
七氟醚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Ⅰ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常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心肌酶和心肌钙蛋白(cTnI)是反映心肌缺血缺氧的敏感性指标。本文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开胸患者心肌酶及cTnI的影响,探讨一种相对适合于老年人的麻醉方式。
李同严蓉王骏徐军管宏俊王维林
关键词:开胸患者心肌酶肌钙蛋白I硬膜外阻滞七氟醚全麻
双手托下颌法对无痛胃镜检查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双手托下颌法对无痛胃镜检查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无痛胃镜的受检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受检者麻醉后行胃镜检查,观察组麻醉后行双手托下颌,然后行胃镜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受检者各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出现呛咳、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咽喉不适、追加丙泊酚的情况以及检查者和受检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受检者在T2和T3的MAP、HR、Sp O2和R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 <0. 05或P <0. 01),观察组受检者在T3时的MAP、HR、Sp O2和R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受检者呛咳、体动反应、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检查者对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手托下颌法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可以减轻受检者呛咳反应、体动反应和呼吸抑制。
左小明李同王维林
关键词:无痛胃镜呛咳
不同麻醉方法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胸科手术创伤大,应激反应强,术后疼痛剧烈,对患者的恢复不利。术后镇痛方法包括口服或肠道外给药、周围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或阿片类用药等。肋间神经冷冻镇痛技术操作简便,镇痛效果好;文献报道的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均在全麻开胸时实施。本研究观察全麻(GA)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GEA)下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效果。
李同徐军裴学坤王维林管宏俊
关键词:肋间神经冷冻开胸术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周围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
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冷冻用于食管癌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开胸后即刻行肋间神经冷冻;B组则在关胸前实施肋间神经冷冻。记录术后72h患者口述疼痛数字评分(NRS);测定麻醉前、手术2h、术毕、术后12、24h血浆P物质浓度。结果 A、B组镇痛有效率相仿(96.6%vs.93.3%)(P>0.05)。A组术后48h内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和术后血浆P物质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但A组术中和术后血浆P物质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结论肋间神经冷冻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在开胸后即刻行肋间神经冷冻疗效更好。
李同徐军裴学坤王维林管宏俊
关键词:肋间神经冷冻镇痛P物质
选择性肺叶隔离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选择性肺叶隔离技术对左侧剖胸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单肺通气对照组(OLV组)和选择性肺叶隔离组(SLB组)。OLV组术中按需行右肺通气,SLB组按需行右肺和左肺上叶通气。分别于侧卧位双肺通气后5 min(T1)、侧卧位右肺或右肺+左肺上叶通气后15 min(T2)、侧卧位右肺或右肺+左肺上叶通气后45 min(T3)、术毕恢复双肺通气后15 min(T4)四个时点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CVP、HR、MAP)和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肺顺应性(Cdyn)];采集 T1-T4时患者颈内静脉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野清晰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plat、Ppeak在T2、T3时均显著高于T1时,SLB组明显低于OLV组(P<0.05);与T1时比较,两组T2-T4时的Cdyn均降低(P<0.05),SLB组在T2、T3时的Cdyn明显高于OLV组(P<0.05);两组T2、T3时的PaO2均明显低于T1时(P<0.05),但SLB组T2、T3时的PaO2较OLV组高(P<0.05),两组患者在T2、T3时的Qs/Qt均明显升高,同时OLV组T4时仍略高于T1时,而SLB组T2-T4时的Qs/Qt均明显低于OLV组(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行选择性肺叶隔离通气可显著降低Ppeak、Pplat,改善Cdyn,减少肺内分流,增加术中氧合,利于肺保护。
李同徐军葛亚丽裴学坤刘琳王维林管宏俊
关键词:肺通气肺顺应性食管肿瘤
体重指数对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特殊BMI对蛛网膜下腔麻醉平面及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经BMI筛选,ASA分级I、Ⅱ级下肢手术患者100例,根据患者BMI值分为两组:A组BMI〈20,B组BMI〉24,每组50例。全部患者均取k~L4间隙穿刺,以O.75%左旋布比卡因2ml行蛛网膜下腔麻醉,采用针刺法及乙醇棉签法测定麻醉平面,每2min1次,直至平面固定。记录麻醉平面固定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平面固定后运动神经阻滞评分、麻醉后BP及HR变化、副作用发生情况、麻醉恢复时间。结果A组和B组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A组(P≮0.05),同时B组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BP变化[3例(6%)]、HR变化[2例(4%)]及副作用[7例(14%)]比例明显低于B组[9例(18%)、5例(10%)、17例(34%)](P〈0.05)。结论BMI对麻醉平面及阻滞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左小明刘苏李同王维林
关键词:体重指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