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困境与破解之道——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二人台表演专业为例被引量:3
- 2015年
- 非遗在高校的传承有多种方式,其中开设非遗本科专业就不止是普及非遗知识,还担当着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任。当非遗进入到高校教育管理体系,高校多年已经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管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势必会不相适应。这需要高校要有文化担当的勇气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本着对本区域的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与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和联系,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握非遗特有的传承规律,为非遗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 王秀玲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
- 二人台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
- 2009年
- 二人台是塞上文化和内地移民文化融合的产物,二人台与当地人民有着深厚联系,二人台传统剧目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与人民的情感深处有割舍不断的关系,这种联系越被压抑,人民的需求就越强烈。正是人民对二人台的强烈需求造就了二人台广阔的演出市场和大量的二人台从艺人员。
- 王秀玲
- 关键词:二人台生态环境
- 从《走西口》演出本的流变看“戏改”对二人台艺术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发生在上世纪中期的戏曲改革运动对中国戏剧的整体形貌,不论是演出内容,还是演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演出本的流变分析戏改对二人台作为戏曲的角色定位、演出内容的雅化、丑角与生角的剥离、二人台向多人台发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 王秀玲
- 关键词:戏改二人台
- 地方戏曲戏弄特色探究——以二人台为例
- 2016年
- 地方戏曲戏弄的特色渊源在于古优、古参军,戏弄的传统源远流长。在整体上,地方戏曲戏弄的特色体现在提供一般的类型,重点不在个性人物的刻画上。地方戏曲蕴含的喜剧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地方戏曲的主要来源——民歌,使它的剧目特点表现出注重抒情,不以讲述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为目的。地方戏曲戏弄的特色具有明显的狂欢节类型的节庆活动的特征。戏弄特色主要通过丑角展示,丑角决定了地方戏曲的艺术品格。
- 王秀玲
- 关键词:地方戏曲二人台
- 二人台戏班经营管理现状的田野调查
- 2010年
- 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戏班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自发的规范,包括戏班的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这些机制的有效性超出人们想当然的设计,其中戏班的赢利性、流动性始终是这些机制的决定因素。只要保护好民间文化的生态,给它自由生长的空间和土壤,二人台戏班就能在农村演剧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 王秀玲
- 关键词:田野调查
- 元杂剧中的方言俗语在二人台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方言中的遗存被引量:2
- 2006年
-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早在元束时期,罗宗信就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明代叶子奇《草木子》,息机子《古今杂剧选序》、藏懋循《元曲选序》也一再把唐诗、宋词,元杂剧相提并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元杂剧比前代的进步有两点,一是乐曲的进步,二是代言体的形成。他说:“独元杂剧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虽宋金时或当已有代言体之戏曲,而就现存者言之,则断自元剧始,不可谓非戏曲上之一大进步也。此二者之进步,一属形式,一属材质,二者兼备,而后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
- 王秀玲
- 关键词:元杂剧方言俗语二人台中国戏曲史《宋元戏曲史》
- “戏弄”特色的缺失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以二人台为个案
- 2015年
- 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目具有鲜明的戏弄特色,建国后新创剧目戏弄特色普遍缺失,地方戏曲出现发展路径单一,教育功能一方独大,审美、娱乐功能萎缩,对现实的讽喻功能弱化,丑角的地位下降等一系列现象。在戏曲剧目的创作和表演中,戏弄的特色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这对于破解地方戏曲模式化的倾向和"干枯"的难题是大有裨益的。
- 王秀玲
- 关键词:地方戏曲二人台
- 二人台戏班艺人生活现状调查——以内蒙古土右旗腾飞二人台艺术团为例被引量:5
- 2008年
-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二人台戏班艺人的来源与流动、职业化水平、艺人的日常生活与婚姻家庭、艺人的生活水平等生活现状的调查,发现二人台艺人对自己的职业有很高的认同度,但对自己的表演水平大多数人不自信。这源于艺人自认为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把官方文化作为参照系来考察民间文化的得与失,这种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可行,还需要人们的重新考量。
- 王秀玲
- 关键词:田野调查艺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时代特征——以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传承的重要基地,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地缘、学缘等关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他们的表演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大致相近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特质。他们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顺应时代的需求,顺势而为,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时代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分析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政治气候、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助于把握二人台的历史和整体发展趋势的规律性。
- 王秀玲霍伴柱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戏弄”特色的缺失对地方戏曲的影响——以二人台为个案
- 2015年
- 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目大都具有鲜明的"戏弄"特色,但1949年以后新创剧目的"戏弄"特色却普遍缺失,地方戏曲出现了发展路径单一,教育功能独大,审美娱乐功能萎缩,现实讽喻功能弱化,丑角地位下降等现象。在戏曲的创作和表演中,"戏弄"特色应该得到更多关注,这对于破解地方戏曲发展的模式化倾向及其他难题都大有裨益。
- 王秀玲
- 关键词:地方戏曲二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