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广超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理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天文
  • 5篇明清
  • 5篇明清之际
  • 4篇中国天文学
  • 4篇天文学
  • 2篇宇宙
  • 2篇宇宙论
  • 1篇星等
  • 1篇译名
  • 1篇宇宙观
  • 1篇日圆
  • 1篇视星等
  • 1篇岁差
  • 1篇天文观测
  • 1篇天象
  • 1篇天象记录
  • 1篇能率
  • 1篇中文译名
  • 1篇中西
  • 1篇望远镜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北省社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王广超
  • 1篇吴蕴豪
  • 1篇吕传益

传媒

  • 8篇自然科学史研...
  • 2篇自然辩证法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梅文鼎的围日圆象说被引量:5
2010年
为解决以前行星理论中宇宙论与计算之间存在的矛盾,梅文鼎提出"围日圆象"说,以为五星运行于以本天为心的岁轮之上,其轨迹成围日之圆象。这一理论为后世历算界所接纳,收入钦定《历象考成》之中。但是,梅文鼎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计算层面上,并未深入到五星模型物理层面上的"实指"。乾嘉中后期考据学者多以历算研究为经学研究的工具。一些学者对小轮体系的实在性提出怀疑,认为"天体运动所以然之故终非可以臆度"。但"围日圆象"说在历算学中的地位并未被撼动。至晚清,牛顿引力理论传入中国后,仍有一些学者以"围日圆象"说为正理。
王广超孙小淳
物理学名词moment中文译名之创制及变迁被引量:4
2013年
moment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创译的中文译名混乱且不统一。20世纪初,日译名词"能率"被广泛采用,这一译名可能源于《重学浅说》。伍光建最先在《力学》(1904)中使用"矩"译名,但在当时影响不大。1930年代,"能率"被"矩"替代,当时逐渐形成的科学共同体和后来成立的国立编译馆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王广超
关键词:MOMENT能率科学共同体
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的宇宙论与计算
2013年
从宇宙论与计算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宇宙论与计算是相互脱节的,这不仅体现在历法运算与狭义的宇宙论模型之间,还体现在历算与广义的宇宙论之间。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明清天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论、计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接受了西方天文学的以几何模型为基础的计算方法,以及藉助于几何及逻辑方法而展开的说理体系,宇宙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得以融会。但是,这一转型只停留在宇宙论模型这一层面上,明清之际历算之学还是缺乏更深层次的广义宇宙论作为理论依托。
王广超
关键词:宇宙论
明清之际定气注历之转变被引量:10
2012年
考察了明清之际岁次历书中节气注历的转变。采用定气注历使得节气及闰月的推算变得复杂。明末,传教士天文学家以合天为理由论证定气注历的合理性。清初,定气注历正式颁行,成为中西历争中一个争议的焦点。南怀仁依然以"合天"为理由论证新法定气注历的合理性,并通过圭表测影对此进行展示,此法得以长期行用。王锡阐、梅文鼎等清初历算家对定气注历持反对态度,认为传统平气注历符合历法为敬授民时的功用,而采用定气则会导致"置闰之理不明,民乃惑矣"的结果。
王广超
惠威尔对力学第三运动定律的阐述
2014年
以惠威尔所著力学教科书中有关第三运动定律叙述为中心,考察了惠威尔对第三运动定律的阐述。与牛顿第三定律所述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不同,惠威尔的第三定律反映了加速力或动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此阐述源自于达朗贝尔原理。惠威尔的阐述在当时的剑桥有一定影响,但并未得到后来的汤姆逊和泰特的认可。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对待"原理"这一经典论著的态度:惠威尔以分析力学为着眼点回溯"原理"中的运动定律,认为《原理》中的第三定律存在着界定不清的问题,后来的达朗贝尔原理则完善了第三定律;而汤姆逊等则主张回归牛顿式的物理学分析方法。在他们看来,分析力学只是牛顿力学的一个分支,达朗贝尔原理是牛顿第三定律的一个推论。
王广超
关键词:教科书
汉唐之际的“太白昼见”记录被引量:2
2016年
"太白昼见"在中国古代天文星占中被视为是一种大凶天象。经整理统计,东汉至唐代的正史中有206次的"太白昼见"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整理、校正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记录,当时金星的日角距在30度以上、视星等亮于-3.90,具备在白天可以看到的条件。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太白昼见"应该是实际观测的记录。对"太白昼见"具体情况进行考证,可以校正相关文献。而分析相关占辞和事应,可以揭示古人在占星术中采用的一些"比附"甚至"作伪"的手法。
吕传益王广超孙小淳
关键词:天象记录可靠性视星等
公元1408年超新星记录之争议及解释
2015年
学界对1408年几条短暂星象记录是否为超新星记录存有争议。李启斌认为这些记录对应着同一超新星爆发事件,而斯蒂芬森认为其更可能是流星记录。双方各持己见,争议持续至今。本文对此争议进行了初步考察,结合新发现的史料,部分赞同斯蒂芬森的观点,并对整理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提出一些看法。
王广超
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的宇宙论、计算与观测
本文主要研究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转型中的宇宙论、计算与观测之间关系的转变。自唐代之后,中国天文学中宇宙论与计算和观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脱节的,此脱节体现在狭义的宇宙论模型与广义的宇宙论两个层面上。而在古代西方,天文学家通过几...
王广超
关键词:明清时期
明清之际中国天文学关于岁差理论之争议与解释被引量:9
2009年
关于岁差,古代中国和西方天文学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天文学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认为是黄道沿赤道的西滑导致了冬至点的西退,从而致使"天周"与"岁周"不同。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岁差只是一个历法概念。而古代西方天文学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将岁差解释为"恒星东移"的结果。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引入与中国传统岁差理论截然不同的"恒星东移"之论。当时恰逢"中西历争",为争夺钦天监控制权,奉教天文学家和保守士人之间曾发生激烈争斗,而由西方传入的"恒星东移"之论曾卷入这场争论当中。文章试图以"中西历争"为线索讨论当时不同背景中的士人或历算家关于此论的争议与解释。通过考察发现:"中西历争"之中,奉教天文学家藉此论宣扬西法之优越,保守士人则将其作为抨击奉教天文学家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而当时一些志在"会通中西"的历算学者对此却持一个较宽容的态度。在"西学中源"说这一背景之下,梅文鼎等又通过历算史重构的方式将"恒星东移"之论纳入到传统的"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框架之中。
王广超
关键词:岁差
明清之际望远镜的传入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望远镜曾对17世纪欧洲天文学产生深刻影响,天文学的意义因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清之际,望远镜随欧洲天文学一起传入中国,并在当时天文历法改革的中西法斗争中为欧洲天文学最终被接受起了重要作用。在历法争斗中,望远镜曾作为"要器"观测交食,使得观测精度和公开性大大提升,确立了西法在交食预测方面的优越地位。另外,通过其观测到的天象,中国天文学家改变了对日月、五星、恒星甚至整个宇宙的认识,这为第谷体系在理论层面上被接受提供了经验支持。
王广超吴蕴豪孙小淳
关键词:望远镜宇宙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