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吉

作品数:17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文学
  • 4篇叙录
  • 4篇英语
  • 4篇英语世界
  • 4篇文献叙录
  • 4篇文学传播
  • 2篇代文
  • 2篇学术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人类学
  • 2篇文化人类学
  • 2篇文学研究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景观
  • 2篇记忆
  • 2篇关键词
  • 1篇蛋白
  • 1篇蛋白介导
  • 1篇地域性

机构

  • 16篇苏州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作者

  • 16篇王吉
  • 4篇季进
  • 1篇王德威
  • 1篇巴亮

传媒

  • 4篇华文文学
  • 2篇小说评论
  • 2篇东吴学术
  • 1篇东北大学学报...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苏州教育学院...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7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交混语境下的身份重建——古尔纳小说中的记忆书写
2023年
记忆书写几乎贯穿了非裔英国作家古尔纳的创作生涯。早年的成长环境和流散异邦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受文化归属的焦虑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古尔纳在故乡和异国的重叠语境中,将个体的记忆与历史记忆、文化记忆有机地结合起来。经由模仿和誊写,在作品中构建起多元文化交混的文本空间,为读者展示了东非地区复杂多层的文化地貌,挑战着西方文学针对东非地区和族裔或隐或显的刻板印象,也形成了颠覆殖民主义话语和思想操控的力道。
王吉
关键词:记忆书写后殖民
小说作为“革命”——重读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被引量:9
2014年
"革命"在梁启超文学及政治道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未来记》这部未完之作,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呈现了文学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恰恰成为梁启超种种革命理念的现代寓言及未来想象。在他的理念预设框架内,小说与革命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文章检视了梁启超展开革命话语的路径,以及他之所以将小说视为宣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的理由,关注梁启超如何在小说的"将来完成式"中调动起对革命的种种理念,以及种种叙事策略如何构成其革命日程表中的标的物,关注《新中国未来记》所指涉的"未来",并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考量该小说的启示义。
王德威王吉陈逢玥
关键词:小说《新中国未来记》
翻译变异中的地域性重构与空间生产——《三寸金莲》的英译策略
2023年
冯骥才的叙事作品被认为是“津味”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创作题材、语言和叙事手法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在跨域际传播过程中,地域性的方言俚语、民俗掌故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三寸金莲》的译者魏达维(David Wakefield)采用了一种代偿性策略,通过改写或增译,重建了冯骥才小说中的市井空间和津门地域性格。本文从地域性重建、城市空间塑造和性别立场强化三个方面,考察《三寸金莲》英译本对异质性文学要素的处理策略和由此产生的阅读体验,并尝试总结这一成功的翻译案例对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提供的启示。
王吉
关键词:《三寸金莲》地域性
人间"拟像"与意识流"景观"——《欢迎来到人间》的后现代书写
2023年
《欢迎来到人间》是作家毕飞宇新近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围绕着医生傅睿和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一场危机展开——“接连出现了六例死亡,全部来自肾移植”,整个科室“笼罩着缺氧的、窒息的气息”。在第七位患者田菲因抢救无效死亡后,作为主刀医生的傅睿陷入了巨大的心理焦虑和精神压力之中。
王吉
关键词:心理焦虑泌尿外科肾移植意识流
HBX蛋白介导的自噬在肝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其恶性程度高。化疗是肝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肝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差,容易产生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在肝癌的发生机制中,乙肝病毒(HBV)感染...
王吉
关键词:HBX蛋白肝癌细胞
文献传递
关键词:鲁迅研究——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五)
2023年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生命历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不仅是对鲁迅的权威评价,也曾是鲁迅研究的起点和最终旨归。随着社会语境和学术思潮的变迁,如何为“大写的鲁迅”找到“小写”的层次,进而还原鲁迅的丰富性和多面性,逐渐成为海内外学者共同的追求。对英语世界的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鲁迅不仅具有文学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典范”意义,更是其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一个有效的窗口。鲁迅的作品始终是英语世界现代文学译介的重心之一,与之相伴相生的,是对“鲁迅神话”的祛魅,对鲁迅研究格局的改写,对业已符号化的鲁迅遗产的释放,对主流文学史叙述所遮蔽或压抑的鲁迅“私人领域”的再发现。以最大程度地还原鲁迅的生平真实,补足了鲁迅一身多面的形象,使其成为一个“可信的人”。
季进王吉
关键词:鲁迅研究海外汉学文献叙录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乡土景观——《老生》英译本对原作的改写、误读与重构
2022年
《老生》英译本The Mountain Whisperer于2021年4月由英国查思出版(亚洲)有限公司(ACA Publishing Ltd)发行,是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走出去的又一次成功的尝试。“贾平凹是忠诚于乡土文明的文学代言人”~((1)),其作品因大量使用商洛方言和关中方言,素来以难译著称~((2))。《老生》中穿插的《山海经》选段,又给译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译者庞夔夫(Christopher Payne)不畏困难,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最终将这部横跨百多年历史的鸿篇巨制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
王吉
关键词:关中方言商洛方言乡土文明文学语境乡土景观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一)
2022年
一般认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指的是资本、科技、族群、意识形态、文化产品、象征资本等实体或非实体的跨国流动。在学术研究的框架下,“全球化”的景观与“本土”的文学、文化、历史则构成了一种更为特殊的互动。本期所介绍的十余本著作,是近二十年里英语学界围绕全球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展开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中,既有对“全球化”影响的自觉体认,也不乏借鉴、批判、拆解、挪用等应对“方案”。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们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态度,也反映出差异化的学术立场和研究范式。在全球化的阴影下,研究者与他们的研究对象,同样面对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和重建历史与记忆的压力。这种危机与压力的背后,是“世界”与“中国性”(Chineseness)之间复杂的博弈,是“差异性环球想象”(global imaginary of difference)与“全球同质化”之间的激烈对抗。当研究者透过翻译的文本,将中国的作家作品、社会现实、情感结构、意识形态呈现在全球读者面前的时候,本身就成为了“全球化”的一环。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思考中国文学的独特属性和认知框架,是英语世界的研究者面对的考验,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相信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季进王吉
关键词: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叙录
关键词:现代戏剧——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七)
2023年
二十世纪见证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和发展,其中包括对本土演剧传统的改良与革新,也有对西方戏剧理论和表演范式的借鉴与扬弃。戏剧艺术体系走向现代的过程伴随着现实主义演剧体系、革命话语实践和民族风格建构的多元互动。本期所遴选的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从戏剧史的角度,对晚清到当代一个半世纪以来现代戏剧在中国的发展所进行的梳理和探讨。其中不仅涉及著名戏剧作品的创作和排演,也包括戏剧理论的建构以及戏剧对社会现实和革命话语的介入。第二个领域围绕着传统戏曲现代化展开,包括京剧的革命化改造以及针对田汉的个案研究。第三个领域涉及西方戏剧经典的本土化问题,包括莎士比亚、萧伯纳等人的剧作在中国的搬演和改写,以及中国舞台上所塑造的“外国人”形象。
季进王吉
关键词:文献叙录现代戏曲戏剧舞台艺术
作为方法的“感官经验”——评《感知中国:感官文化的现代转型》
2023年
感官经验如何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在视觉经验之外,触觉和听觉包含着怎样的文学想象?有关嗅觉和味觉的记忆如何超越时空的阈限,被摹写、传播并参与建构民众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吴盛青和黄雪蕾合编的论文集《感知中国:感官文化的现代转型》(Sensing China:Modern Transformations of Sensory Culture)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颇具启发的思路。该文集所收录的论文主要来自2018年6月在爱丁堡大学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王吉
关键词:视觉经验感知中国文学想象集体记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