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云霁

作品数:1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锥形束CT
  • 5篇种植体
  • 5篇微种植体
  • 4篇腭部
  • 4篇成人
  • 3篇植入
  • 3篇骨性
  • 2篇牙周
  • 2篇正畸
  • 2篇上颌
  • 2篇少年
  • 2篇皮质
  • 2篇前牙
  • 2篇青少年
  • 2篇骨皮质
  • 2篇META分析
  • 1篇低强度脉冲
  • 1篇低强度脉冲超...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机构

  • 1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重庆三峡医药...

作者

  • 13篇王云霁
  • 7篇范小平
  • 3篇潘姗
  • 3篇李建霞
  • 2篇吴艳
  • 2篇何金龙
  • 1篇邓潇
  • 1篇宋锦璘
  • 1篇胡波
  • 1篇陈嵩
  • 1篇郑雷蕾
  • 1篇石安田
  • 1篇胡鸿涛
  • 1篇曾岚

传媒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第十三次全国...
  • 1篇2017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颌前牙不同内收方式下相关牙槽骨改建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根据牙齿实际内收方式对纳入对象所有160颗上颌切牙进行标准化分组(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利用CBCT影像结合三维测量软件对2组牙齿内收情况以及相关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2组前牙均实现较大范围内收和直立,倾斜内收组牙冠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均明显大于控根内收组(均P=0.000)。倾斜内收组L3、P1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控根内收组P1、P2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倾斜内收组T1厚度减小(P=0.000),控根内收组各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均减小(均P=0.000)。2组唇侧(P=0.000)、腭侧(P=0.000)牙槽嵴高度均下降,且腭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更显著。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上颌前牙在较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以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周迪吴艳王云霁范小平
关键词:锥形束CT牙槽骨改建
四手操作在口腔正畸间接粘结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将四手操作应用在口腔正畸间接粘结技术中,比较其与传统护理在正畸间接粘结技术中的应用差异,评价四手操作对于间接粘结的影响,从而建立一套适合口腔正畸间接粘结技术的四手操作模式。方法 选择2013年6~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四手操作配合间接粘结技术粘结上半口托槽,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配合间接粘结技术粘结上半口托槽。比较两组粘结托槽的临床操作时间及首次复诊的托槽脱落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操作时间[(16.6±3.8) min]少于对照组[(20.7±5.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首次复诊托槽脱落率(4.17%)与对照组(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手操作配合间接粘结技术在保证托槽粘结质量的同时能有效减少临床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曾岚王云霁郑雷蕾
关键词:牙科印模材料四手操作
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区域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皮质密度,分析腭部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7例20 ~ 40岁成人(男51例、女56例)的CBCT影像数据...
王云霁
骨性Ⅱ类错颌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
2014年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相结合,测量分析不同前牙不齐指数(little’s irregularity index,LII)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下颌前牙区牙槽骨的厚度。方法选取66例骨性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CBCT影像学资料,男性32例,女性34例。采用LII指数对下颌前牙进行轻、中、重度的不同拥挤度分类。使用Mimics 9.0测量分析软件测量下前牙牙根部位冠方、根中的唇舌侧的皮质骨厚度,松质骨厚度及骨总厚度;根尖处唇舌侧的皮质骨厚度、松质骨厚度和骨总厚度及根尖处总骨厚度、总松质骨厚度。结果在根尖处总松质骨厚度和根尖处舌侧松质骨厚度男性>女性(P<0.05);重度拥挤的冠方唇侧骨总厚度、冠方唇侧皮质骨厚度>中度、轻度拥挤者(P<0.05);重度拥挤的冠方唇侧松质骨厚度>中度拥挤者(P<0.05)。男性、女性的支持骨量和拥挤度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3)。结论下颌前牙区牙槽厚度与下前牙的拥挤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除了根尖处总松质骨厚度和根尖处舌侧松质骨厚度外,下颌前牙的支持骨测量无性别差异。
那毕王云霁李建霞潘姗邹兰熠刘恒朗范小平
关键词:锥形束CT
锥形束CT检测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
2014年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厚度,分析腭部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103例20-40岁成人(男性49例,女性54例)CBCT影像数据,导入Invivo 5.0软件重建,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厚度值。使用SPSS 20.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腭部骨厚度分布图。结果各测量点位中腭部骨厚度最大值为(11.90±2.73)mm,最小值为(1.53±0.98)mm,其中21个测量点位的腭部骨厚度男女间差异显著(P〈0.05,P〈0.01)。除腭中缝区外,腭部骨厚度有向后方递减的趋势。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安全区域位于腭中缝区及腭旁侧区前部。结论腭中缝区及腭旁侧区前部适合作为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
刘恒朗王云霁李建霞潘姗那毕邹兰熠范小平
关键词:微种植体锥形束CT
低强度脉冲超声通过TWIST1-SDF1信号通路促进牙周膜细胞迁移的实验研究
<正>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是否通过TWIST1-SDF1信号通路促进牙周膜细胞(PDLCs)迁移,从而参与牙周组织再生。方法:选取11-13岁需拔除健康正畸牙患者的前磨牙样本,培养牙周膜细胞,并采用多向...
王云霁李杰胡波宋锦璘
关键词:低强度脉冲超声牙周膜细胞细胞迁移信号通路
文献传递
不同正颌术式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系统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与单纯下颌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所有比较单纯下颌骨后退术与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止于2016年2月29日。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病例对照试验文献,共2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术式对气道横截面积(CSA)的影响方面,鼻咽平面(后鼻棘平面)、会厌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腭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种术式对气道容积的影响方面,鼻咽气道容积和上气道总容积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气道和喉咽气道容积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下颌骨后退术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鼻咽、喉咽平面的横截面积及鼻咽气道、上气道总容积的影响更小;对于骨性Ⅲ类错患者,尤其有潜在呼吸问题的患者,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的治疗更佳。
何金龙王云霁胡鸿涛廖仟张维奕范小平
关键词:上气道META分析
安氏Ⅱ类错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位移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初诊人群正中关系位-最大牙尖交错位(CR-MI)的位移程度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107例。对所有受检者进行TMD症状、体征及相关情况的专科检查和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用Helkimo指数〔临床功能紊乱指数(Di)、既往功能紊乱指数(Ai)〕进行分析。受检者正中关系位(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I)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ondyle Position Indication,CPI)记录及测量。结果所有受检者Di与5个方向、Ai与4个方向(除横向偏斜)上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且Di、Ai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量随着Di、Ai等级的增加而增加;除横向偏斜外,TMD症状和体征均与其它4个方向的CR-MI位移量呈正相关(P<0.05),与CR-MI不调数量也呈正相关(P<0.05),有TM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其CR-MI位移量及CR-MI不调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CR-MI的位移程度是TMD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与TMD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王云霁陈嵩石安田吴艳邓潇
关键词:正中关系位
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安全区域的锥形束CT研究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腭部骨厚度,分析腭部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区域。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103例200岁成人(男49例、女54例...
刘恒朗王云霁李建霞潘姗那毕邹兰熠范小平
关键词:微种植体锥形束CT
文献传递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畸形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探讨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Ⅱ类错青少年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不同截面的最小根间距及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为临床上微种植体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4例骨性Ⅱ类错青少年患者的CBCT资料,其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14.07岁。取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的9个水平截面,每个截面相距1 mm,分别测量每个截面的最小根间距及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个截面最小根间距和颊侧皮质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的距离,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根尖部的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与SNA角呈正相关关系;最小根间距离由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至根尖逐渐增大,各截面的颊侧皮质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的均值均大于5 mm。结论:经CBCT获取了骨性Ⅱ类错青少年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各截面最小根间距和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最窄处距离,了解了其分布规律,为临床上微种植体的安全植入提供了参考。
廖仟王云霁张维奕周迪范小平
关键词:青少年微种植体锥形束C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