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牟发松

作品数:50 被引量:276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北朝
  • 7篇魏晋
  • 7篇南北朝
  • 6篇唐代
  • 6篇魏晋南北朝
  • 5篇汉唐
  • 4篇政治
  • 4篇社会
  • 4篇隋唐
  • 4篇唐史
  • 4篇名士
  • 3篇党锢
  • 3篇隋唐史
  • 3篇唐宋
  • 3篇唐宋变革
  • 3篇魏晋南北朝史
  • 3篇历史变迁
  • 3篇南朝
  • 3篇北魏
  • 2篇地方社会

机构

  • 39篇华东师范大学
  • 1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50篇牟发松
  • 2篇李磊
  • 1篇刘拥华
  • 1篇盖金伟
  • 1篇孟钟捷
  • 1篇刘擎
  • 1篇汪海
  • 1篇瞿骏
  • 1篇许纪霖
  • 1篇邱立波
  • 1篇王向民

传媒

  • 7篇历史教学问题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许昌学院学报
  • 3篇文史哲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社会科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襄樊学院学报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中国农史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5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唐德宗播迁前后的东南转运线与朝政时局关系略论
2019年
'泾师之乱'前,由于东南转运线屡次遭到叛乱藩镇的阻截,唐廷通过诸如武装押运、开辟新的运输线路等举措来加以应对,但收效甚微,'泾师之乱'的爆发,即与长安物资供应拮据有关。乱后德宗被迫逃往奉天、梁州,播迁之际为了应对危局,唐廷及东南地方官员及时采取行动,对东南转运线做出调整、改变,或新辟运路,以确保东南物资的转输,为平定叛乱、收复京城、稳定政局提供了经济保障。德宗返京后,重新恢复和调整后的东南转运线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考察德宗播迁前后三个阶段东南转运线的变化,可知转运线路的通畅与否,与朝政时局,特别是唐廷与河北、淄青、淮西等强藩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朝政时局特别是唐廷与强藩之间关系的变动,往往引发东南转运线路的调整与改变;另一方面,东南转运线路的调整、改变及其通阻变化,也会及时地反作用于朝政时局。
任立鹏牟发松
关键词:唐德宗
唐代“山人”考论被引量:4
2011年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牟发松
关键词:山人考论唐代山林隐士隐逸
曹魏俗乐的政治意识形态化——从鼓吹乐所见被引量:3
2010年
民间歌谣作为飨宴(宴会)音乐在宫廷音乐中居有正式的位置,是在后汉王朝;曹魏时,仍在民间继续传唱同时也作为宫廷飨宴音乐的二十二曲短箫铙歌中的十二曲乐曲仍在行用,它们的歌词内容则被改变为讴歌王朝的创立及其权力的正统性。
渡边信一郎牟发松
关键词:民间歌谣鼓吹乐宫廷音乐
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被引量:15
2007年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牟发松
著书敢期延岁月,湖山倘许小盘桓─—唐长孺教授学术成就及治学方法略述
1995年
著书敢期延岁月,湖山倘许小盘桓─—唐长孺教授学术成就及治学方法略述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深切怀念唐长孺教授编者按: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唐长孺教授,因久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94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84岁。唐长孺教授...
牟发松
关键词:学术成就治学方法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
唐长孺先生早年在沪行躅及其家学师承、治学次第略述(上)
2020年
唐长孺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在古籍整理、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及研究方面,亦成就卓著。一代学术大家的出现,除了其自身的禀赋、人品和抉择之外,无不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包括特定区域的文化积累,特定的家学和师承。唐先生早年在沪行躅,构成了其家学、师承乃至治学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牟发松
关键词:家学师承
从三老到民望
2011年
三老曾在两汉的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发挥重要的缓冲、沟通作用,但作为制度化的三老却及汉而终。不过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体制下的民望、乡望,以及保留了三老某些特点的耆老、社老、乡老等乡村老人层,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这类作用。以邑义为代表的信仰结合,在此期地方社会生活中居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乡村老人层亦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牟发松
关键词:三老地方社会领导层
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被引量:11
2003年
魏晋之际兴起的恣情任性、不拘礼俗的士风 ,时人及后世多名之以“达”。实际上儒家和道家 ,对“达”及“达人”有不同的理解。竹林名士基于道家思想的“达” ,重在真率、淳至、因仍自然 ,是“玄心”的自然流露 ,才情的自然表现 ,同时也是特定社会政治背景的产物 ,至两晋之际 ,“达”的内涵及其表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魏晋放达士风的基本方面 ,仍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生境界中高远。
牟发松
关键词:魏晋时期人生境界道家思想竹林名士
略论湖北地区在六朝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发展特点
1999年
今湖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荆州的一部分。两汉荆州大致相当于今鄂、湘二省之地,而北至今河南南阳,南至两广北部。三国时魏吴瓜分并对置荆州,其中魏国荆州扩展到今鄂西北、陕东南一带。两晋南朝荆州屡有分合,如在今湖南地区分置湘州(治今长沙),今湖北境内分置郢州(治今武汉)、雍州(治今襄阳),但今湖北地区始终是荆州的核心部分,并自两汉以来即为荆州治所所在(亦偶有他移)。
牟发松
关键词:两汉
论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兼与唐太宗作比被引量:4
2018年
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江都的特殊情感上,不妨径称为"江都情结"。炀帝继位初发动的营建东都、开凿运河、游幸江都等大型系列工程,诚然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化战略背景,但也与炀帝的江都情结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惟其如此,这些工程的合理性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也往往被忽视。炀帝选择江都作为葬身之地,即因江都是其事业发迹之所,精神故乡所在,文化情感所系,在某种意义上他是为江都情结而殉身。隋炀帝与唐太宗在诸多方面,包括南方文学好尚上,极其相似,但在如何处理个人的文化兴趣与治国理政的关系上,二人表现迥异。它从一个侧面透露了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唐太宗和隋炀帝,在政治成就和历史评价上何以如此迥异,而历史也昭示,没有隋朝的暴君炀帝作反面教员,就不会有唐代的明君太宗。
牟发松
关键词:隋炀帝南方文化唐太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