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胰腺
  • 4篇肿瘤
  • 2篇蛋白
  • 2篇蛋白激酶
  • 2篇导管
  • 2篇胰腺导管
  • 2篇胰腺肿瘤
  • 2篇术后
  • 2篇碰撞癌
  • 2篇腺肿瘤
  • 2篇壶腹
  • 2篇壶腹部
  • 2篇激酶
  • 2篇恶性
  • 2篇腹部
  • 1篇胆红素
  • 1篇胆囊
  • 1篇导管内
  • 1篇导管内乳头状...
  • 1篇导管腺癌

机构

  • 8篇复旦大学

作者

  • 8篇楼文晖
  • 8篇牛耿明
  • 6篇靳大勇
  • 4篇徐彬
  • 3篇王单松
  • 2篇侯君
  • 2篇纪元
  • 1篇候君
  • 1篇匡天涛
  • 1篇戎叶飞
  • 1篇陆嘉
  • 1篇宋永蔚
  • 1篇倪晓凌
  • 1篇吴文川

传媒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种肿瘤成分并存的胰腺及壶腹部恶性肿瘤生存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成分并存的胰腺及壶腹部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8例多种肿瘤成分并存的胰腺及壶腹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病理特征、治疗过程及随访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该组18例病人,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2.4±11.7(36~80)岁。其中碰撞癌11例,即肿瘤成分间尤混合及移行状态;其余7例为混合癌,即肿瘤成分相互掺杂。肿瘤分别位于胰腺、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壶腹部14例,其余4例则分别位于胰头+胆囊(双碰撞癌)、胰头+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壶腹部+胆总管下端以及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近幽门部。组织学类型以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carcinoma,IPMC)合并导管腺痛/神经内分泌癌以及导管腺癌合并其它壶腹部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为主。pT分期以2、3期多见,而病理分期则以早、中期为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胰体尾+脾切除术2例,全胰切除术1例。所有病人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8例,术后均辅以化疗或加中医治疗,其中10例死亡,多死于肿瘤复发或肝脏转移。全部病人中位生存期仅13.2个月,较同期实施的胰腺导管腺癌根治性切除者(中位生存期27个月)、胰腺及壶腹部恶性肿瘤姑息件手术者(中位生存期20.9个月)更差。结论多种成分并存的胰腺及壶腹部恶性肿瘤多发生存胰头及胆总管下端,以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或导管腺癌合并其它少见类型恶性肿瘤为主,pT分期以2、3期多见,而病理分期则以早、中期为主,预后极差。
牛耿明纪元王单松靳大勇楼文晖
关键词:胰腺肿瘤影像学检查
胰腺术后引流液监测诊断胰漏的价值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引流液监测在诊断胰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2例胰腺术后腹腔内胰肠吻合口处引流液进行淀粉酶测定,同时记录病人术后相应的临床资料和腹腔引流液的性状。结果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单因素分析发现引流液颜色从淡黄夹杂淡血色变为灰褐色的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的引流液颜色、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是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示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变化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术后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值能有效判断胰漏的发生,有利于临床早期认识胰漏,对于这种病人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徐彬楼文晖王单松牛耿明陆嘉靳大勇
关键词:胰腺手术胰漏
蛋白激酶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脑选择性激酶2(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标本取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2005年至2007年获得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对病理石蜡切片进行染色,对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以3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染色情况作对照,观察BRSK2在胰腺癌及癌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所选病例按照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血管、神经及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类,观察免疫组化结果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有无关联,并进一步分析BRSK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BRSK2在正常胰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胰岛以及小的导管如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等,但表达强度较弱;BRSK2在导管腺癌的癌周组织中表达亦较弱;BRSK2在7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77例表达较强(++38例,+++39例);其表达与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肿瘤的分期以及有无胰周神经浸润有关,在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TNM晚期以及伴有胰周神经浸润的肿瘤中表达较强;而与肿瘤大小、分化及有无血管侵犯无关;BRSK2表达较强的肿瘤患者的预期生存期、中位生存期、1年和2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表达较弱的患者。结论BRSK2在胰腺导管腺癌中表达上调,其表达强度与导管腺癌生物学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BRSK2在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
牛耿明纪元靳大勇侯君楼文晖
关键词:胰腺肿瘤蛋白激酶腺癌
胰腺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菌谱分析及治疗体会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了解胰腺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菌谱、药敏状况,探讨其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在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间前瞻性收集42例胰腺切除术后病人腹腔内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记录病人术后相应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腹腔引流管状况。结果腹腔内引流液普通细菌培养阳性者占40.5%,以G+菌为主,且往往呈现多药耐药。术后未发生腹腔感染者和发生腹腔感染者两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1d和22.8d(P<0.01),腹腔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6.8d和35.8d(P<0.01)。术后合并腹腔感染需抗生素治疗组和单纯通畅引流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切除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腹腔感染细菌主要为G+菌,发生腹腔感染的治疗以通畅引流为主。
徐彬靳大勇宋永蔚牛耿明戎叶飞楼文晖
关键词:胰腺腹腔内感染细菌培养
胰腺及壶腹部碰撞癌七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碰撞癌是发生在同一器官或部位两个不同类型肿瘤的结合,两者之间无移行。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及壶腹部碰撞癌7例,约占同期收治胰腺及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2%,现报告如下。
牛耿明徐彬候君靳大勇吴文川匡天涛倪晓凌楼文晖
关键词:碰撞癌壶腹部胰腺病理证实同类型
胆囊碰撞癌一例被引量:1
2008年
病人,女,72岁,右上腹不适1个月,伴黄疸10d入院。病人平素体健,发病来体重下降3kg。查体: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上腹轻度压痛,余(-)。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197.3/111.1mmol/L;CEA:1.3U/L;CA19-9:463.3U/L;CA125:26.52U/L。B超:胆囊见一实性占位,3.5cm×1.3cm;胆总管上段见一实性占位,
牛耿明侯君吕磊楼文晖
关键词:胆囊碰撞癌CA19-9实性占位结合胆红素上腹不适
蛋白激酶AMPK家族与肿瘤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dependent/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家族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化学结构包括1个催化亚基(α亚基)和2个调节亚基(β、γ亚基),其中γ亚基能结合2分子AMP并具有正协同效应,故对磷酸腺苷(AMP)的浓度变化非常敏感。激酶与AMP结合后.在上游激酶的作用下其α亚基被磷酸化,从而导致激酶被激活:激酶与三磷酸腺苷(ATP)结合则产生相反结果。
牛耿明楼文晖
关键词:肿瘤AMPK
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术前预测被引量:1
2008年
术前精确判定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良、恶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极其重要。本研究分析比较良、恶性IPMN间的差异,寻找术前判断IPMN良、恶性的相关指标。
徐彬靳大勇牛耿明王单松楼文晖
关键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术前预测恶性NEOPLASMS术前判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