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昕丽

作品数:15 被引量:158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卒中
  • 6篇缺血
  • 6篇梗死
  • 5篇脑缺血
  • 4篇后循环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脏协会
  • 3篇血管
  • 3篇美国心脏协会...
  • 3篇脑缺血发作
  • 3篇脑卒中
  • 3篇后循环梗死
  • 3篇二级预防指南
  • 3篇房颤
  • 2篇症状
  • 2篇溶栓

机构

  • 8篇同济大学附属...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5篇熊昕丽
  • 7篇顾晓波
  • 7篇李焰生
  • 7篇黄东雅
  • 7篇朱雯霞
  • 6篇安荷娣
  • 5篇林岩
  • 5篇余飞
  • 5篇高伟明
  • 5篇胡晖
  • 3篇王少石
  • 3篇施国文
  • 3篇邹静
  • 2篇张静芳
  • 2篇俞羚
  • 1篇蒋仙国
  • 1篇沈沸
  • 1篇高枚春
  • 1篇徐群
  • 1篇李莹

传媒

  • 4篇中国卒中杂志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疗管理...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08
  • 4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第二部分)被引量:4
2014年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胡晖顾晓波熊昕丽高伟明朱雯霞安荷娣余飞黄东雅王少石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心房颤动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
神经病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和探索被引量:1
2015年
目前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和培养规模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但数目的增加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未完全成正比,且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探讨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优劣,对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有裨益。我校在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大举措,对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及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东雅熊昕丽余飞安荷娣顾晓波朱雯霞李莹罗轶伟
关键词:研究生联合培养
后循环缺血的治疗被引量:11
2007年
后循环缺血系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预后不如前循环缺血,其治疗与前循环缺血相似,但由于基底动脉闭塞病死率更高,因此通常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如溶栓治疗(尤其是动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而且治疗时间窗更长。文章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做了综述。
熊昕丽李焰生
关键词:后循环脑缺血溶栓疗法介入治疗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被引量:3
2007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CVD)、认知功能损害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64%的卒中后患者有认知功能损害,1/3会发展为明显的痴呆。由CVD引起或与之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即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人群亦不断增加。VCI涵盖了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从轻微认知损害到严重的血管性痴呆(VaD),其危险因素主要有人口学因素、血管性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和CVD相关因素。
熊昕丽李焰生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血管性痴呆
舒芬太尼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20年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SF)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PP+对SH-SY5Y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以及SF的抑制作用;采用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与谷胱甘肽(GSH)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与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微小RNA-17-5p(miR-17-5p)、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ECP2)的表达水平;检测抑制miR-17-5p表达或MECP2过表达后细胞中MDA、GSH水平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7-5p与MECP2的靶向作用关系;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MPP+可明显促进SH-SY5Y细胞凋亡(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GSH水平与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低(P<0.05);与MPP+组比较,不同浓度的SF处理后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MECP2、Bcl-2表达水平与GSH水平明显升高(P<0.05),miR-17-5p、Bax表达水平与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抑制miR-17-5p表达或MECP2过表达具有相似的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17-5p可靶向调控MECP2的表达与活性;miR-17-5p过表达可逆转SF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SF可通过调控miR-17-5p/MECP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及增强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
熊昕丽陈迅
关键词:舒芬太尼MECP2MPP^+SH-SY5Y细胞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第三部分)被引量:6
2014年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胡晖顾晓波熊昕丽高伟明朱雯霞安荷娣余飞黄东雅王少石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心房颤动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
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被引量:18
2007年
本指南旨在对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评价和治疗各要素的现有证据做一回顾。目标读者是那些为发病后48h内的卒中患者提供治疗的内科医生和其他急诊医疗保健人员。另外,也包括向医疗保健政策制定者提供的信息。方法:专家小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他们代表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专家小组以2003年后发表的报道为重点,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采用AHA卒中委员会的证据水平分级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并做出推荐。本声明经专家小组认可后,再由AHA科学顾问和协调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和正式批准。本指南打算在3年内做全面更新。结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处理仍然是多方面的,包括尚未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过验证的一些医疗诊治方面。本声明包括从急诊医疗服务人员开始接触患者到入院初期处理的推荐意见。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仍然是已得到证实的最有效的卒中急诊治疗干预方法。包括动脉应用溶栓药和机械介入在内的一些方法显示出希望。因为许多推荐是在有限的证据基础上做出的,因此需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行更多的研究。
Harold P. AdamsGregory del ZoppoMark J. AlbertsDeepak L. BhattLawrence BrassAnthony FurlanRobert L. GrubbRandall T. HigashidaEdward C. JauchChelsea KidwellPatrick D. LydenLewis B. MorgensternAdnan I. QureshiRobert H. RosenwasserPhillip A. ScottEelco F.M. Wijdicks李焰生熊昕丽林岩沈沸俞羚邹静张静芳孙亚蒙周洁茹蒋仙国陈莺
关键词:急诊医疗服务卒中急性脑梗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第五部分)被引量:11
2014年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解洪荣余飞高伟明胡晖顾晓波朱雯霞安荷娣熊昕丽黄东雅王少石
关键词: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心房颤动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
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95%CI1.034~1.125,P<0.01)、多病灶(OR3.463,95%CI1.294~9.267,P=0.013)、卒中史(OR2.505,95%CI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施国文李焰生林岩徐群熊昕丽邹静
关键词:预后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了解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且资料完整的216例资料。所有患者在人院时均接受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责任病灶。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后循环临床表现的特征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偏侧肢体无力(81.9%)、口齿含糊(46.3%)、头晕(33.8%)、偏侧麻木(31.0%);最常见的体征是偏侧运动障碍(81.9%)、中枢性面舌瘫(61.1%)、构音障碍(46.3%)、偏侧感觉障碍(31.0%)及共济失调(30.1%);交叉性瘫痪发生率低(2.8%),单独的眩晕极少(1.4%);延髓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及记忆障碍等症状有助于定位;经典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定位意义。结论后循环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
施国文熊昕丽林岩李焰生
关键词:脑血管循环脑缺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