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联
- 作品数:8 被引量:64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帕金森病预警标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9年
- 帕金森病(PD)起病隐匿,目前多依据患者表现出典型的运动性症状来诊断,但此时往往已进入疾病进展期且难以逆转,某些非运动性症状如嗅觉障碍、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郁、视觉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虽然出现更早,但易被患者和医务人员忽视,充分了解PD患者的非运动性症状,有利于PD的早期识别与诊断。近年来,多巴胺转运体示踪剂、多巴胺受体显像、葡萄糖代谢显像、经颅超声成像以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血清胱抑素、血清尿酸水平等生物学标志物的检测不仅用于早期PD的识别与诊断,也是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良好指标,与非运动症状共同成为早期PD的预警标志。
- 周锦霞潘春联郑丽芳
- 关键词:帕金森病预警
- 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jdjc acid,LPA)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87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9例、内膜增厚组16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1例、稳定性斑块组21例。根据经颅多普勒(TCD)微栓子检测结果,分为微栓子检测阳性组27例和阴性组60例。分别用无机磷定量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LPA和MMP-9水平。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LPA、MMP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F=49.98、106.49,均P=0.00),稳定性斑块组、内膜增厚组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无斑块组(q=7.04、7.51,均P=0.00),稳定性斑块组LPA高于内膜增厚组(q=7.37,P=0.00),并且两组均高于无斑块组(q=8.85,P=0.00;q=2.61,P=0.04)。微栓子阳性组血浆LPA、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微栓子阴性组(t=42.57、16.61,均P=0.00)。LPA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22,P:0.032)。结论LPA与MMP-9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 潘春联郑丽芳
- 关键词:溶血磷脂素类基质金属蛋白酶9颈动脉狭窄
- 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小时患者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对比研究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过4.5 h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1例和取栓组58例。溶栓组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接受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2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于90 d进行随访。结果: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94.8%v.s.78.0%,67.2%v.s.41.5%,均P<0.05);取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取栓组的NIHSS评分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高于溶栓组的87.8%(P<0.05);取栓组的基本治愈率高于溶栓组(50.0%v.s.31.7%,P<0.05);溶栓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取栓组(P<0.05);90 d随访,取栓组恢复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周湘玲潘春联程朝辉
- 关键词:动脉溶栓大脑中动脉栓塞
- 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抗炎作用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抗炎作用。方法入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后者又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单盲分为A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B组(阿司匹林),观察疗程1 w,所有患者测定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P选择素(PS)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1 w后复查hs-CRP和PS。观察各组hs-CRP和PS的初始状态及变化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和PS较TIA患者有明显升高(P<0.001)。急性脑梗死A组和B组hs-CRP和PS在初始状态没有显著差异(P>0.05),1 w后A组比B组hs-CRP和Ps显著降低(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存在明显的炎症过程。氯吡格雷可以下调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因子,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 郑丽芳潘春联梅元武
- 关键词:氯吡格雷高敏C反应蛋白P选择素抗炎作用
- 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46例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将146例患者按照有无并发肺部感染分为对照组与感染组,其中对照组94例,感染组52例,研究分析与肺部感染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例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52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5.62%;年龄、意识障碍、延髓性麻痹、合并基础疾病、卒中史、侵入性操作均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75岁、意识障碍、合并基础疾病、延髓麻痹及侵入性操作均是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是多种危险因素作用的结果,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及干预措施。
- 程伟李焘潘春联
- 关键词:高龄患者急性脑卒中肺部感染
- 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观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将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I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每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以及14 d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及酶联免疫吸附(ELASA)法检测血清中前清蛋白(PA)、(RBP)、白细胞介素(IL)-2、IL-4浓度。结果 IEN及EN支持治疗后14 d,患者的NK、CD3、CD4、CD8、CD4/CD8以及血清蛋白ALB、RBP虽较治疗前有极显著增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且IEN组与EN组间相比无差异。两组患者的IL-2浓度在治疗后14 d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P<0.01),IEN组增高较EN组更显著(P<0.05);在治疗后14 d,IEN组IL-4的浓度下降明显且与EN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P<0.05)。IEN组与EN组相比,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短及28 d生存率增高,但两组相比无显著性。结论在改善患者免疫抑制及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方面,IEN要较EN更有优势。
- 郑丽芳潘春联梅元武
- 关键词:免疫抑制重症脑血管病
- 前庭性偏头痛与焦虑 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3年
-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以发作性前庭症状为主,伴偏头痛特征的顽固性头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复发性头晕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热度较高。目前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正确诊断率不高,难治性前庭症状、头痛的反复发生易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了解前庭性偏头痛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部分参考。本文主要对前庭性偏头痛与焦虑、抑郁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 吴心仪严钢莉潘春联
- 关键词:焦虑抑郁发病机制
-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27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IPC组和对照组,RIPC组患者给予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及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28 d及6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发病6个月内的脑缺血症状再发生情况,对比2组患者治疗28 d后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及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8 d及6个月后RIPC组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RIPC组的脑缺血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8 d后RIPC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降低脑缺血再发率,减轻体内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周湘玲潘春联
- 关键词:脑梗死预后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