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万木 作品数:26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历史地理 语言文字 哲学宗教 更多>>
典故生成因由论 被引量:1 2010年 典故运用传统的生成因由就其大要而言有四个方面:以崇古重史作为思想依据,"崇古"是对祖先、先王等往昔权威和经验的认同、崇拜和追从,"重史"是借助历史的想象、回忆和溯源以寻求秩序的理性依据和价值本原意义;于是推重古训,以"古训是式"作为行为规范,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鉴,掇拾古训成为时尚,导致对经典的崇奉,对权威、经验乃至语言的崇信;这影响到创作理论的建构,从墨子的"三表"之"本之者"、庄子"三言"之"重言""寓言",强调以经典和历史为据,并借重名人、圣贤的权威言论甚而不惜虚构名人圣贤的言行,到荀子"征圣"、"宗经"萌芽,经扬雄而发端,至刘勰最后系统完成,圣人及经典就铁定是行文、论文的最充分的理据;而"子曰""诗云"的征引实践,在称述"六经"、多言古史的狂潮中,压缩征引即运用典故自然呈现。 潘万木关键词:典故 “兴”法的文体突破 2006年 “兴”是中国诗歌的原始模式,是一种华夏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是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的遗存,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精神内涵。“兴”又是一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起头的“他物”与后之“所咏之词”既相关又在相关与不相关之间甚或没有逻辑上的关联,然其交待背景、渲染氛围、烘托形象、启人联想的作用无可替代。积淀于“兴”之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一直与诗结缘,但其运用的文体领域不限于诗,先秦散文已成功地将“兴”法变成了一种论说和证明的方式。然“兴”法的文体突破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其强大的内驱力惯性地推向更广的区域,话本、戏曲、拟话本侧重于表现方法的追慕,而明清章回小说则偏向于思维方式的体认。 潘万木关键词:思维方式 文体 《左传》“对话”中的总结性叙述 2008年 《左传》大量的对话是不平等或不对等的,话语的权力掌握在周王及其臣子包括诸候和卿大夫手中,历史叙述在春秋战国并没有突破知识与权力合谋的限制。故此种对话乃形式上的对话,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背后凸现的意义即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隐含着叙述者或写作者的观点,那就是代表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信仰、历史观念、伦理道德等。对话中的总结性叙述则有过程性总结和理论性总结:过程性总结是对历史事实及历史传说的追述归纳;理论性总结是通过数字式和理解阐释式对相关问题作提纲挈领、层层推进的演绎。而对口传历史的如实记录和方便记忆的方法的创造、使用正是其口语化的两个重要特征。 潘万木关键词:过程性 典故与“兴” 2011年 "兴"是原始思维或神话思维、巫术文化的遗存,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之"意味"因历史的变迁、民族心理的发展变化逐渐模糊和消融而使后人无法破解,但"形式"层面的思维方式却延续下来并在后人的实践中被不断强化。春秋战国赋诗引诗"断章取义",通过"引譬连类"、"托事于物"而"感发意志"甚至证事证理,这就是"诗可以兴",无非借人之酒杯浇我之块垒;而汉儒的解经活动及给"兴"的定义正渊源于《诗》"兴"的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那么典故亦可"兴",不论语典还是事典,只要进入文本,多言在此而意在彼,无法回避"兴"思维的浸染;典故作为历史的记忆,一旦在后人的追述中显现,其所负载的内涵必以其深厚的底蕴生发出更多的意味。 潘万木关键词:典故 经学 原始思维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 被引量:10 2004年 《左传》好预言 ,预言者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 :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 ;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 ,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 ,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 潘万木 黄永林关键词:情节结构 悬念 道德伦理 《左传》的卜筮叙述模式 被引量:3 2001年 《左传》大量记录卜筮活动,在反映春秋时代的客观现实、绍介卜筮的同时,创立了独特的卜筮叙述模式。卜筮本身作为一套自给自足内部良性循环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被一种规定的程序所控制、限定,在一定的仪式中体现其存在的意义。随着巫史主体地位的失落,卜筮叙述存在蜕变为形式,存在的意义消失退隐,衰败的卜筮叙述被迫走下神坛,充当起统治者障人耳目、愚弄民众的工具。由此导致了卜筮叙述系统的分化,《左传》对其进行了重新构建,借助卜筮叙述表达对历史及事件的态度,历史的卜筮叙述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过去一系列事实的呈现,而且作为既成事实的预言式展开进入我们的视域。它扩展了情节的张力,造就了结构的回环,增加了故事的弹性,对后来的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作品均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潘万木关键词:《左传》 卜筮 春秋 《左传》评论式模式的生成及扩张 被引量:1 2000年 当《左传》作者完成《左传》时 ,他为实现主流意识 ,以史官的特殊身份代替社会和群体发言而高频使用的“君子曰”(含“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生成为“君子曰”评论式模式 ,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司马迁《史记》有意识地沿用了《左传》“君子曰”评论式话语模式 ,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 ,成固定之套数为历代之正史绝无例外地承袭。宋明“讲史”和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之“入诗入话”、“结论结诗” ,既为“说话”本身的艺术规律 (吸引和控制引导听众 )所决定 ,又乃《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出的新范型。“笔记小说”发展至《聊斋》 ,其“异史氏曰”成为《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的极致 ,《聊斋》 潘万木关键词:《左传》 《聊斋》 《史记》 《周易》在春秋时期的接受——以《左传》为例 2003年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divining by means of the Eight Diagrams occurred during the accept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ate.The symbols and speeches base all the divining activities on the springing of the theories of the practice. 潘万木关键词:《周易》 春秋时期 《左传》 文化接受 伦理道德 典故的式微 2014年 传统意义上的典故运用在"五四"运动后遭遇严重挑战,之后便江河日下,再不见振起。其深层原因乃在于典故赖以存身的文言文体的崩溃,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白话文体的崛起与强力推行下的日渐成熟终于将典故逐出,白话文体的明白、清晰、准确、直接的内涵要求并不需要典故的密语寒暄似的委婉含蓄。再一个眼见的事实就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塑。古人因功名之动力重视传统经典的学习,就是蒙学教材亦是通过典故去了解事实的真象,包括著名之《三字经》、《千字文》、《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于是典故作为特殊之语言构体嵌入心灵深处,运用也就自如,所谓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融汇贯通也。而现行适应白话文体需求的教育教学内容因与传统经典割裂而致典故储备修养严重不足,所以就失去了典故运用的能力。 潘万木关键词:典故 白话文体 教育内容 《左传》征引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 被引量:2 2003年 在崇古重史、"古训是式"的思想、行为的基础上,《左传》顺应时代之要求,借助人物言语大量、频繁地征引历史和经典,形成独特的征引叙述模式。这种征引以历史为榜样、规范,把历史当作经验,依仿历史的样子去做,或以历史为借鉴说事,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经典的征引囊括当时的《诗》、《书》、《易》、《礼》、《志》等,尤以《诗》、《书》为多,另涉名人言和谣谚。赋《诗》言志,引诗(经典)证事论理均"断章取义",以我为主。征引模式经战国中后期至秦汉"诸子"的发扬光大,对中国古代以解经注经面目出现的学术思想,对学术著作的论述方法,对虚构叙述(包括文学的自觉)的发展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潘万木关键词:《左传》 叙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