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滨
- 作品数:8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瘢痕疙瘩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应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构建人瘢痕疙瘩 (keloid,K)动物模型 ,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 K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 取人体 K组织中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FB)进行原代培养 ,将体外培养第 6~ 8代 FB,接种到培养液预湿的聚乳酸 -乙醇酸共聚物 (the copolymers of polylactic acid and polyglycolie acid,PL GA)支架上 ,形成体外复合体 ,将复合体转移至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容器内培养 ;1周后种植在 2 0只雌性裸鼠皮下 ,同体两侧对照 ;第 4、8周取材 ,对获得的 K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 结果 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复合体移植 8周后 ,在裸鼠皮下形成的 K保持了其原有的胶原形态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 FB,并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FB仍保持合成和分泌胶原的能力 ,细胞特性保持不变。 结论 PL GA与 K组织中 FB具有较好的亲和性 ,复合后在裸鼠体内可形成 K,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 ,以便为进行 K的研究提供更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 汪海滨罗盛康
- 关键词:瘢痕疙瘩组织工程方法PLGA雌性成体内质网
-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被引量:12
- 2004年
-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er和Vacanti提出组织工程(TissueEngineering)的再生医学的新概念,现正在形成组织工程学这门新学科。该学科利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具有修复或改善人体组织功能的新一代临床应用结构物,用于替代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功能。组织工程提高了组织缺损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工程研究主要有4个方面: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器官构建、临床使用。其中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介绍人工合成可降解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聚丁酸、聚偶磷氮、聚酸酐、聚磷腈、聚酯尿烷等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胶原、纤维蛋白、甲壳素以及透明质酸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概况,包括各自的优缺点和一些改进措施。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汪海滨罗盛康
-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医学工程
- 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瘢痕疙瘩模型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人瘢痕疙瘩动物模型,并探讨采用这一模型进行瘢痕疙瘩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对人体瘢痕疙瘩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将体外培养第6 ̄8代的成纤维细胞,接种到培养液预湿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形成体外复合体,将复合体转移至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容器内培养;1周后种植在20只雌性裸鼠皮下,同体两侧对照,第4、8、16、24周取材,对获得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复合体移植24w后,在裸鼠皮下形成的瘢痕疙瘩保持了其原有的胶原形态,在电镜下可观察到植入物内同时存在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特性保持不变。结论PLGA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较好的亲和性,PLGA-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复合体在裸鼠体内可形成瘢痕疙瘩,值得进一步开发研制。
- 汪海滨罗盛康
-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 聚乳酸和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细胞毒性的评价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的细胞毒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1/06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由暨南大学化学系提供。聚乳酸类材料,聚乙醇酸类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的共聚物实验用细胞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库。采用能快速评定细胞增殖率和细胞毒性的比色分析方法--噻唑蓝比色法,分别检测对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的共聚物细颗粒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评价其细胞毒性。细胞毒性分级评估标准:0级,细胞相对增殖率≥100%;1级,细胞相对增殖率≥80%;2级,细胞相对增殖率≥50%;3级,细胞相对增殖率≥30%;4级,细胞相对增殖率≥0。结果:聚乳酸类增殖率94.1%,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聚乙醇酸类增殖率94.4%,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聚乳酸、聚乙醇酸的共聚物增殖率92.4%,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结论: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共聚物无细胞毒性,可临床应用。
- 刘晓军汪海滨
- 关键词:比色法聚乙醇酸
- 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充填修复半侧颜面萎缩术后继发感染一例被引量:1
- 2005年
- 患者女,20岁,2003年3月因右侧半面萎缩而入院,术前检查发现右耳屏前有一针尖状小孔,挤压无分泌物流出,于全麻下行吻合血管的游离去表皮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充填术.术中剥离右面皮肤下并无发现深部有粘连及窦道,术后皮瓣成活,外形改善满意后出院.2004年3月右侧颜面部逐渐出现红、肿、热、痛等并发症,经B超及穿刺检查,发现右侧耳屏前充填组织瓣深面有一约4 cm×3 cm的脓肿,立即给予切开引流,1周后炎症消退而愈合.
- 罗盛康汪海滨
- 关键词:吻合血管半侧颜面萎缩游离组织瓣继发感染充填修复术后
- 对我校科技开发现状的分析
- 1995年
-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校坚持“一体两环”的办校模式。按照国家提出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指导原则,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根据我校特点,坚持以医药为主,围绕药品、医疗仪器、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等几个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目标,科技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校科技开发的现状和应采取的对策。
- 周增桓熊梦辉傅湘龙汪海滨黄震
- 关键词:市场经济
-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动物模型与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04年
- 病理性瘢痕是以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的基质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它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组织学上,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相似,两者均以过剩的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沉积为特征,细胞形态也相似,但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仅在原伤口界限内生长,向外压迫周围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后自发蜕化,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引发的胶原异常积聚所致的过度瘢痕化,与增生性瘢痕不同,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造成功能障碍。瘢痕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它们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的难题,但由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这方面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一直受到很大限制。自从1985年Shetlar等将人的瘢痕疙瘩组织块移植于无胸腺小鼠(裸鼠)背部皮下构建HS和K的动物模型获得初步成功后,国内外学者先后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HS和K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等进行了研究。
- 汪海滨罗盛康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动物模型发病机制
- 涉外医疗中导医员的职能与管理
- 1995年
- 惠侨楼十几年来,为两万多名海外查体病人实施导医服务,通过实践,做一回顾性总结,以进一步明确导医员的职能和完善导医员的管理,使医院能根据患者的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检查环境,以更好地为海外病人服务。
- 王春美汪海滨
- 关键词:涉外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