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金柱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机械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润滑
  • 3篇DLC薄膜
  • 2篇固液
  • 1篇涂层
  • 1篇配副
  • 1篇轴承
  • 1篇黏度
  • 1篇外圈
  • 1篇外圈滚道
  • 1篇微织构
  • 1篇摩擦学
  • 1篇摩擦学行为
  • 1篇混合润滑
  • 1篇固-液
  • 1篇固体润滑
  • 1篇固体润滑涂层
  • 1篇滚道
  • 1篇滚子
  • 1篇滚子轴承
  • 1篇复合润滑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青岛市资源化...

作者

  • 4篇汤金柱
  • 3篇丁奇
  • 3篇胡丽天
  • 1篇秦宝锋
  • 1篇张松伟
  • 1篇李昊坤
  • 1篇张广安

传媒

  • 2篇摩擦学学报(...
  • 1篇第七届全国青...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外加直流电场对DLC/PAO固液复合润滑体系摩擦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中利用球-盘式载流摩擦试验机研究了DLC/PAO固液复合润滑体系在外加直流电场中的摩擦学行为,考察摩擦副滑动速度、加载电压以及回路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直流电场对复合润滑体系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与摩擦副的滑动速度密切相关,这源于不同润滑状态时DLC薄膜的电气损伤行为以及薄膜的结构、成分变化.根据润滑状态和外加电压的不同,DLC薄膜的电气损伤可以表现为线状隆起或烧蚀坑,其中线状隆起型损伤源于载流摩擦界面的焦耳热,烧蚀坑损伤则源于摩擦对偶之间的拉弧放电及PAO油膜的击穿.Raman光谱显示电气损伤区DLC薄膜发生显著的石墨化转变,且石墨化程度取决于回路电流的大小.外加电场条件下DLC薄膜的石墨化转变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使复合润滑体系的摩擦系数降低,但削弱了DLC薄膜的抗磨性能,使薄膜的磨损表现为电气损伤和机械磨损的耦合.
丁奇汤金柱汤金柱张松伟胡丽天
关键词:DLC薄膜
一种滚子轴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滚子轴承,包括外周具有滚道的内圈、内周具有滚道的外圈、在内圈滚道和外圈滚道之间的滚子、保持架以及止推结构,滚子端面的止推接触区为复合润滑结构,该复合润滑结构由固体润滑涂层和表面微织构组成,其中表面微织构为...
胡丽天丁奇汤金柱张广安
文献传递
黏度、极性及配副因素在DLC薄膜固液复合设计中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中系统研究了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简称DLC)固体润滑薄膜与一系列不同黏度的烷烃、醇类液体润滑介质的复合润滑性能,并深入探讨了介质黏度、极性及摩擦配副在固液复合设计中的影响规律.我们发现所用DLC薄膜在所考察润滑介质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及亲和性,而摩擦行为则呈现较大的差异:在非极性烷烃化合物润滑环境下,DLC/DLC和钢/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介质黏度的增加改变不大,钢/DLC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则随着介质黏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极性的醇类介质中,钢/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着介质黏度的增大先下降后急剧上升,而钢/DLC和DLC/DLC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介质黏度的升高而降低.总之,介质黏度、极性和摩擦配副对体系润滑行为有很大影响,在进行固液复合润滑体系设计时,需综合考虑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汤金柱丁奇胡丽天秦宝锋
关键词:DLC薄膜混合润滑配副
纳米颗粒对DLC薄膜固-液润滑性能的影响
目前,DLC固-液复合润滑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DLC薄膜与不同种类基础油及润滑添加剂的复合润滑效应,而对于润滑油污染的影响还鲜有系统研究。其中,固体颗粒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润滑油污染物,直接影响润滑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
汤金柱胡丽天
关键词:DLC薄膜边界润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