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起搏
  • 6篇心脏
  • 5篇心室
  • 5篇心脏起搏
  • 3篇右心
  • 3篇右心室
  • 3篇起搏器
  • 3篇流出道
  • 2篇心动图
  • 2篇心室流出道
  • 2篇心室起搏
  • 2篇右心室不同部...
  • 2篇右心室流出道
  • 2篇生理性
  • 2篇生理性起搏
  • 2篇同部位
  • 2篇不同部位起搏
  • 2篇超声心动图
  • 1篇电极
  • 1篇心房

机构

  • 9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9篇汤娇娇
  • 9篇陈泗林
  • 8篇陈东骊
  • 8篇刘烈
  • 7篇梁远红
  • 6篇彭湖
  • 4篇费洪文
  • 3篇陈燕
  • 2篇魏会强
  • 2篇张黔桓
  • 2篇陈柏荣
  • 2篇吴书林
  • 2篇林纯莹
  • 1篇詹贤章
  • 1篇危小良

传媒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房室间期搜索功能与心室起搏管理功能对不良心室起搏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研究房室间期搜索(Enhance Search AV,Search AV+)功能与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比例。方法入选50例患者,均植入美敦力Adapt ADDR01起搏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Search AV+功能组和MVP功能组。术后关闭Search AV+功能和MVP功能,术后1个月Search AV+功能组开启Search AV+功能,MVP功能组开启MVP功能,术后1、3、6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比较不同起搏功能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结果 Search AV+组与MVP组术后1、3、6个月心室起搏百分比经常用对数校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8±0.09)、-(0.29±0.64)、-(0.35±0.71)vs(1.87±0.09)、-(0.40±0.83)、-(0.61±0.55)(P<0.01),而术后3、6个月,Search AV+组与MVP组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arch AV+功能与MVP功能均能有效的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彭湖刘烈梁远红陈东骊费洪文陈燕汤娇娇陈泗林
关键词:心脏起搏生物钟
横向应变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同步性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测量斑点追踪技术在收缩期横向应变的达峰时间,评价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后的机械同步性。方法前瞻性入选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60例,术前心电图示QRS波群<120 ms,二维斑点追踪示左心室横向应变同步性良好。右心室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组30例,右心室电极植于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组30例,右心室电极植于流出道间隔部。术后1周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横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结果起搏前,RVA组左心室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为(25.62±6.75)ms,RVOT组为(24.33±5.87)m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后,两组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分别为(226.07±34.57)ms、(125.43±30.39)m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横向应变可作为评价起搏后机械同步性优劣的指标之一。
陈东骊汤娇娇陈泗林林纯莹刘烈张黔桓梁远红彭湖
关键词:心脏起搏超声心动图
心室起搏管理与精确心室起搏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敦力Adapt ADDR01起搏器,术后关闭MVP功能1个月;RVP功能组为植入Vitatron双腔起搏器TA1系列或CA3系列,术后关闭RVP功能1个月。1个月后开启MVP功能或RVP功能,术后1、3、6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比较不同起搏功能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结果两组3个月后、6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显著低于同组1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VP组:0.20vs.75.30,P<0.01;0.10vs.75.30,P<0.01。RVP组:6.00vs.88.40,P<0.01;26.00vs.88.40,P<0.01)。术后3个月、6个月MVP组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低于R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vs.6.00,P=0.02;0.10vs.26.00,P<0.01]。结论 MVP功能在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方面优于RVP功能,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彭湖刘烈梁远红陈东骊费洪文陈燕汤娇娇陈泗林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室起搏管理
起搏器家庭监测功能对安置起搏器患者监测报警事件的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家庭监测(HM)功能对安置起搏器患者监测报警事件的应用。方法植入带有HM系统的双腔或三腔起搏器患者28例,随访15.71±9.73个月,记录系统传送的事件及返院随访的情况。结果 17例(61%)患者传送了报警事件。临床心血管事件报警8例,其中心房颤动报警最为多见,较常规随访提早发现32.2±19.0天。起搏系统报警事件14例(34次),其中以P波感知不良报警次数最多,为17次,较常规随访提早发现42.5±25.3天。结论 HM系统可在下一次常规随访前提早发现报警事件,有助于起搏器术后患者的实时监测和随访。
汤娇娇陈东骊刘烈梁远红费洪文陈泗林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
选择性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2014年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陈东骊汤娇娇陈泗林林纯莹刘烈张黔桓梁远红彭湖陈燕魏会强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斑点追踪技术超声心动图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ACC/AHA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常规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处,将右心室电极分别植入RVOT间隔部及RVA。术后1周在保证心室100%起搏下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的纵向、环向及径向应变指标。结果 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LS)及环向应变(CS)达峰时间的最大差(TD)分别为(191.07±39.24)ms、(135.92±33.40)ms;RVOT组分别为(129.18±26.20)ms、(69.78±19.10)ms。RVA组LS及CS达峰时间标准差(SD)分别为(62.90±12.63)ms、(52.62±13.58)ms;RVOT组为(41.62±5.71)ms、(28.54±7.96)ms。两组比较,LS及CS达峰时间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VA组与RVOT组左心室收缩时径向应变(RS)达峰时间的TD分别为(105.43±58.08)ms、(42.00±21.39)ms;SD分别为(41.98±29.48)ms、(17.08±10.46)ms。两组比较,RS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RV-OT起搏时,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汤娇娇费洪文刘烈陈东骊吴书林陈泗林
关键词:生理性起搏右心室流出道斑点追踪成像
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的远期发生率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远期发生率,评估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至2013年为行永久性起搏器更换而住院的患者共107例,起搏器首次植入前和本次住院更换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对107例患者的心脏超声数据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再依据起搏器更换前根据心脏超声确定的TR程度分为无意义TR组(81例)和有意义TR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资料,并对有意义TR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07例患者的平均观察时间(9.5±3.2)年,更换时出现26例(24.3%)有意义TR。与无意义TR组相比,有意义TR组的平均观察时间更长[(10.7±4.4)年比(9.1±2.5)年,P=0.022],出现有意义的二尖瓣反流更多(30.8%比3.7%,P〈0.001);植入前右心房内径更大[(47.4±8.0)mm比(44.2±6.8)mm,P=0.045],1级TR发生率更高(53.8%比46.9%,P=0.038);而两组患者植入右心室电极数[(1.2±0.4)根比(1.1±O.3)根,P=0.789]、心室起搏百分比l(50.7±43.1)%比(63.0±42.1)%,P=0.127]、QRS波时限[(121.6±33.2)ms比(130.84-36.5)Ills,P=0.2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前伴心房颤动(OR6.203,95%CI1.211-31.785)、植人年限(OR1.245,95%C11.038-1.479)、轻度TR(OR1.885,95%CI 1.002~3.670)、右心房内径(OR1.137,95%CI1.025~1.260)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有意义TR的影响因素。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可增加TR发生率,且出现有意义TR与植入前伴心房颤动、植入年限、右心房内径的扩大、存在轻度TR相关。
魏会强汤娇娇詹贤章吴书林陈泗林
关键词:永久性起搏器三尖瓣反流心脏超声
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检查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入选头颅CT检查正常的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指标并测定血浆ADPN、Hcy浓度及其他生化指标,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阵发性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PN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6±2.70)mg·L-1vs.(9.36±2.14)mg·L-1,P〈0.001];其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54±4.05)μmol·L-1vs.(13.84±3.99)μmol·L-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ADPN浓度降低(OR=0.29,95%CI:0.170~0.504)、Hcy浓度升高(OR=1.511,95%CI:1.195~1.911)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有独立相关性。结论血浆ADPN浓度降低、Hcy浓度升高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阵发性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
彭湖陈柏荣危小良汤娇娇刘烈梁远红陈泗林陈东骊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腔隙性脑梗死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电极参数比较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1.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彭湖陈柏荣汤娇娇梁远红陈东骊陈泗林刘烈
关键词:心脏起搏生理性起搏右心室流出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