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志强

作品数:43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语言文字
  • 5篇历史地理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汉字
  • 6篇文字
  • 4篇文字学
  • 3篇语言文字
  • 3篇郑樵
  • 3篇文化
  • 3篇消热差
  • 3篇六书
  • 3篇光阑
  • 3篇光学
  • 3篇光学结构
  • 2篇定焦
  • 2篇星载
  • 2篇学者
  • 2篇知识
  • 2篇同形
  • 2篇平板玻璃
  • 2篇字形
  • 2篇文字学研究
  • 2篇文字研究

机构

  • 43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广播电视...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3篇林志强
  • 6篇王敏
  • 3篇龚雪梅
  • 2篇林峰
  • 1篇江年攀
  • 1篇潘晓丽
  • 1篇吴文文

传媒

  • 8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古汉语研究
  • 3篇福建广播电视...
  • 2篇汉字文化
  • 2篇龙岩学院学报
  • 2篇中国文字学报
  • 2篇汉字汉语研究
  • 2篇古文字研究
  • 1篇闽江学院学报
  • 1篇福建基础教育...
  • 1篇闽台文化研究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字研究
  • 1篇海峡人文学刊
  • 1篇中国文字学会...
  • 1篇2007年福...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战国古玺文字的对称性
2023年
玺印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艺术价值。古玺文字的对称性既是对前期汉字对称性的继承,也是战国时期古玺篆刻艺术处理的结果。古玺文字对称性有多种类型,其对称性的追求也导致了诸多异写现象。对古玺文字对称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某些变化多端的古玺疑难字,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古文字字形发展规律,也有助于篆刻艺术的字法章法创作。
潘晓丽林志强
关键词:古玺战国文字异写字
汉碑俗字断想(提要)
一在汉字由古文字转变为今文字的过渡阶段,有关的文字材料,必然呈现出传承古今、杂糅正俗的特点,秦汉简牍是如此,汉碑文字也不例外。汉碑文字中,既有古文字的存留,又有新形体的产生;既有成为后世之正字者,又有论为后世之俗体者。比...
林志强
文献传递
谈谈语言文字学知识在中学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年
为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在中学教好古文非常重要。但由于古文时隔久远,学习古文首先要解决的是消除语言的障碍,然后才谈得上鉴赏和领悟。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比较丰富的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有关字词的说明,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注解的说明上。
林志强
关键词:语言文字学古文教学知识中华文化
根据古本《尚书》材料补正大型字典举例
本文根据古本《尚书》的材料,举例补正大型字典在收字释字方面的疏漏,可以为辞书编撰和修订提供有益借鉴.
林志强
关键词:补正
文献传递
一种广角大光圈消热差定焦安防镜头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角大光圈消热差定焦安防镜头,该镜头的光学系统包括沿光线入射方向自左向右依次设置的前镜组A、光阑、后镜组B,所述前镜组A包含自左向右依次设置的弯月负透镜A1、双凹负透镜A2、弯月负透镜A3、双凸正透镜A4、...
吴羽婷王敏林志强
福建南靖获赠甲骨文初探
2010年
2009年10月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福建省南靖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华甲骨文明与福建土楼文化高峰论坛'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林志强
关键词:福建土楼甲骨学
汉字理据的显隐与汉字和汉语的内在关系
汉字是一种有理据的文字,汉字理据的显明抑或消隐,与汉字表意或汉字表词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讨论汉字理据的显隐与汉字和汉语的内在关系,认为汉字理据的总体表现是前显后隐,时显时隐,这既与汉字的发展变化有关,也与汉语的发展变化相...
林志强
关键词:汉语汉字理据
文献传递
简析汉碑文字中的讹混现象被引量:3
2009年
本文对汉碑文字中的讹混现象进行研究,分别其类例,归纳其特点,探讨其原因,并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讹混现象进行了辩证的思考。
吴文文林志强
关键词:类化
字说三则
2012年
一、说"■"郭店楚简《老子》甲简3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与亡孰病。"■字从贝之声①,研究者有"得"、"持"两说。整理者隶定为"■",以音近通假读为"得"②,刘钊先生从之,并进一步论证云:"古音’之’在章纽之部,’得’在端纽职部,声为一系,韵为通转,于音可通。"③陈伟先生认为此字更可能是"寺"、"持"而定为"持","持"有与"得"相近、与"亡"相反的意思④。
林志强
关键词:古音读为
“知”“智”关系补说被引量:7
2019年
“知”和“智”的关系,从字形和字用的角度看,应该是先有“智”后有“知”,“知”是通过省文的方式从“智”分化出来的字形。商周以后,早期字形只作“智”,既用作“智慧”之“智”,也用作“知识”之“知”,亦即说,先秦时期,在“知”字未分化出来前,“知识”义和“智慧”义都用“智”字来表达;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字形“知”,则“知”也用作“智慧”之“智”,“智”也用作“知识”之“知”。以“智”为“知”和以“知”为“智”,大概反映了战国秦汉前后时期的用字偏向的变化。“知”和“智”的关系,应是异体通用关系;把“知”“智”作为古今字看待,以“知”为古字,“智”为后起字,是根据“知”“智”已经明显分工后作出的处理方式,不符合此二字的源流演变序列。
林志强林婧筠
关键词:字形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