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绚

作品数:11 被引量:21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5篇气温
  • 4篇小麦
  • 4篇季风
  • 3篇东亚冬季风
  • 3篇冬季风
  • 3篇冬季气温
  • 3篇多模式集合
  • 3篇小麦产量
  • 2篇中国小麦
  • 2篇不确定性
  • 1篇电线覆冰
  • 1篇东亚副热带
  • 1篇东亚副热带季...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冬季气温异常
  • 1篇冬小麦
  • 1篇多模式
  • 1篇中国气温

机构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上海市气象局
  • 3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11篇杨绚
  • 6篇李栋梁
  • 4篇汤绪
  • 3篇田展
  • 2篇陈葆德
  • 1篇曲巧娜
  • 1篇赵思健
  • 1篇钟洪麟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
杨绚
关键词:小麦产量气候变化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被引量:19
2009年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第一空间模态较好地反映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国一致增温的特征,增温最显著的区域在河套;第二空间模态则表现了冬季变暖过程中的东北区快西南区慢的反位相特点。冬季气温一致偏高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90年代及以后。分析认为,全国大部分冬季气温的升高主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密切,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整体减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河套地区和东部沿海气温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最敏感;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我国新疆南部、河套大范围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冬季气温的降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呈现变暖的时间迟于全国其他地区。
杨绚李栋梁
关键词:冬季气温气候变化东亚冬季风
东亚冬季风南边缘带及其与我国冬季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本文采用了1951-2006年全国730个站点逐日气温资料、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北半球海表气温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逐日和月平均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
杨绚
关键词:气温变化东亚冬季风
文献传递
利用CMIP5多模式集合模拟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利用最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30个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AOGCMs)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的气候预估结果,基于集合模拟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未来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评估通常基于未来逐日的气象资料,然而AOGCMs模拟的逐日数据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利用"虚拟气候变暖"(PGW)的方法,将CMIP5模式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的信号与当前气候的逐日站点观测资料相结合,得到未来气候预估的逐日数据集合。结合作物过程模型CERES-Wheat,利用集合模拟的方法,以概率的形式量化表述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产量影响的不确定性。【结果】未来中国冬春小麦代表站在其小麦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均有升高。预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平均增温2.7—2.9℃,春小麦代表站平均增温3.0—3.3℃。RCP8.5情景比RCP2.6情景增温显著。预估未来冬、春小麦在其生育期内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并随着排放量的增长,降水量表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在仅改变未来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冬、春小麦的灌溉小麦单产相对于1996—2005年普遍减产,并且随着气候变化,灌溉小麦的减产概率上升。春小麦代表站在灌溉条件下小麦减产的程度比冬小麦代表站更显著。预估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减产2%左右,在RCP4.5情景下减产6%左右,在RCP8.5情景下减产9%左右,减产概率超过85%。预估春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减产5%,在RCP4.5情景下减产8%以上,在RCP8.5情景下减产15%以上,减产概率超过90%。在雨养条件下,冬小麦代表站的小麦单产相较于1996—2005年显著增产。预估到21世纪末期,冬小麦代表站在RCP2.6情景下增产21%以上,在RCP4.5情景下增产22%以上,在RCP8.5情景下增产25%以上,增产概率超过90%。【结论】利用PGW方法获得未来气候预估的逐日数据集
杨绚汤绪陈葆德田展赵思健
关键词:小麦产量气候变化
我国西南地区电线覆冰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从四川省二郎山观冰站2002-2008年逐年1月份资料中选取12次覆冰过程和8次无覆冰过程,同时考虑2008年和2005年两个典型覆冰年共有覆冰日期(1月11~19日),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覆冰时,500hPa高度场距平合成图上呈"北高南低"的形势,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之间有一最大的温度负值中心,冷空气强盛且能延伸到西南地区;水汽源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南海的东南暖湿气流。通过分析二郎山地区2008年1月24~29日的风、温、湿廓线可知,750~650hPa均有逆温层,气温的日较差小,逆温层底部的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750hPa有风向突变,低层为东北风,表明地面有冷空气回流;750hPa以上为西南风,即有较深高原槽或高原切变线活动。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在甘肃南部—四川中部—云南北部有一露点温度梯度极大值带,此极大值带内有风向的辐合,冷暖空气在此强烈交汇,配合大气环流和大气层结条件,可很好地解释西南地区产生电线覆冰的原因,对于提高此类覆冰过程的预报有重要的意义。
曲巧娜李栋梁杨绚刘渝郭跃明
关键词:电线覆冰大气环流垂直廓线
东亚冬季风南边缘带及其与我国冬季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本文采用了1951-2006年全国730个站点逐日气温资料、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北半球海表气温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逐日和月平均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
李栋梁杨绚
关键词:冬季气温气候变化东亚冬季风
文献传递
多模式气候预估对华北冬小麦产量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基于CMIP5的多模式气候预估资料,应用集合方法,评估了未来中国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给出未来中国华北冬小麦增产或减产可能的概率。利用CMIP5的15个全球气候模式2006-2030年4种排放情景的54组逐日气候预估结果,运用CERES-Wheat模型模拟了未来华北地区冬小麦的产量。结果表明,气温的预估结果较好,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气候预估值的不确定性较大。河北、山东和河南的3个代表点小麦产量的模拟集合表明,未来冬小麦产量年际波动较大,以弱增产的概率为主,但是随气候变化的冬小麦产量的低产概率明显上升。最后本文还给出了2011-2030年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不同等级的概率分布。
杨绚汤绪陈葆德谭燕田展
关键词:概率分布不确定性冬小麦
基于CMIP5多模式集合资料的中国气温和降水预估及概率分析被引量:30
2014年
选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提供的30个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AOGCMs)在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气温和降水量的预估结果,采用扰动法,用站点观测资料作为气候背景场替代AOGCM模拟的气候平均,尝试校正气候预估结果的系统性偏差。通过集合方法,用概率的形式给出中国平均气温升高1℃、2℃和3℃以及降水量增加10%、20%和30%概率的空间分布,讨论了中国未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可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扰动法处理后的气温和降水量预估集合保留了当前气候的局地信息。预估平均气温在中国均有上升,北方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变暖的程度大于南方地区,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为0.28℃/10a。在21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1℃的可能性超过50%。到了21世纪末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升高2℃的可能性超过60%,新疆北部以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气温升高3℃的可能性超过50%。预估中国降水量普遍增多,中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多的程度要明显大于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多非常显著,降水量增多30%的可能性超过70%以上。
杨绚李栋梁汤绪
关键词:不确定性气候变化
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被引量:95
2008年
利用中国614个气象台站1974~2006年历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及其干旱等级序列,采用REOF等方法,对干旱等级序列进行气候分区,并分析各区域50a左右干旱等级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降水量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其西北地区年代际变化十分突出,其中新疆西部地区在21世纪以来降水量的增加非常明显,增加的程度也是近33a中最强的。根据干旱等级序列的旋转载荷向量将中国划分为11个区域,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旱涝特征。干旱等级序列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50a东北、华北及河套地区的干旱明显加重,而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
杨绚李栋梁
关键词:气候分区干旱等级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胁迫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1
2013年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生殖阶段对高温较敏感,尤其在开花期前后如遇短暂的高温天气,产量会显著下降。本文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在IPCC SRES A1B情景下2001-2090年气候预估数据,运用CERES-Wheat模型,对中国6个代表站点的小麦产量受高温的影响设计了敏感性试验,计算高温胁迫强度指数,预估了中国未来小麦产量易受高温胁迫威胁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开花前期和后期小麦产量对高温的响应不同。开花前期为小麦产量受高温影响最重要的敏感时期,在开花前期遭遇短暂的高温天气(单日最高气温大于32℃)就会导致产量的剧烈下降,并且当单日高温发生的越接近开花期,产量的损失越严重。灌浆期小麦遇到极端高温或者连续性的极端高温产量会有下降,并且灌浆期前期比后期对高温更敏感。CERES-Wheat模型在模拟小麦灌浆期对高温反应的敏感性较弱。中国小麦生产受高温胁迫影响较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高纬地区,即新疆、河套和东北地区,并且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温敏感期高温胁迫的强度和范围均会进一步扩大。气候变暖导致高温胁迫强度增强,必然提高未来小麦减产的风险。
杨绚汤绪陈葆德田展钟洪麟
关键词:高温胁迫气候变化小麦产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