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建才

作品数:51 被引量:354H指数:12
供职机构:兰州中心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暴雨
  • 10篇降水
  • 7篇水汽
  • 6篇雷达
  • 5篇低涡
  • 5篇沙尘
  • 5篇水汽输送
  • 5篇气象
  • 5篇冰雹
  • 4篇沙尘暴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高原低涡
  • 4篇尘暴
  • 3篇新一代天气雷...
  • 3篇液态含水量
  • 3篇预报业务系统
  • 3篇天气雷达
  • 3篇气候
  • 3篇强对流

机构

  • 48篇兰州中心气象...
  • 8篇中国气象局兰...
  • 5篇兰州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甘肃省气象局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甘肃省气象信...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51篇杨建才
  • 14篇刘治国
  • 9篇陶健红
  • 8篇王锡稳
  • 4篇杨民
  • 4篇王遂缠
  • 4篇梁海河
  • 4篇王勇
  • 4篇张华
  • 4篇刘世祥
  • 3篇程鹏
  • 3篇苏志侠
  • 3篇李宗义
  • 3篇李晓霞
  • 3篇张新荣
  • 3篇王鹏祥
  • 3篇车玉川
  • 2篇董安祥
  • 2篇陈玉春
  • 2篇傅朝

传媒

  • 17篇干旱气象
  • 6篇高原气象
  • 4篇气象
  • 2篇甘肃科技
  • 2篇甘肃气象
  • 1篇计算机光盘软...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灾害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科技风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2003年全...
  • 1篇沙尘暴气象服...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10年高...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3
  • 4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7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T106资料制作降水概率和相对湿度预报被引量:3
2000年
利用T10 6模式产品 ,采用MOS预报方法 ,建立了甘肃省 15个站降水概率和相对湿度的预报方程。通过相对湿度的绝对误差评分、降水概率的B评分和Bs 评分对预报方程的预报结果进行评估 ,认为预报方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陶健红李春虎杨建才王遂缠孙兰东
关键词:降水概率
一次大到暴雨的物理量诊断分析
本文针对甘肃省大到暴雨产生的物理条件,介绍了与甘肃省大到暴雨产生的物理条件相关的物理量及其物理量指标,并根据甘肃省2002年8月4日(08时、20时)地面、高空及数值产品的相关资料,利用三角形插值法,计算出了当天甘肃省部...
刘治国杨建才王锡稳王遂缠张铁军狄潇泓
关键词:大到暴雨物理量
文献传递
一次高炮防雹效果的CINRAD/CC产品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结合2005年6月25日祁连山东部1次高炮消雹试验,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时空分辨率资料,从消雹前后雷达回波外形特征、垂直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雹云内部水平风场、垂直结构、最大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变化以及地面降水实况等方面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高炮消雹抑制雹云的发展主要存在2方面作用:一是AgI在爆炸点附近快速四周散播,并与周围冻滴快速碰并而减少冻滴的平均质量和直径,二是炮弹爆炸动力抑制爆炸点下方附近上升气流的发展;(2)高炮消雹在有效抑制冰雹云发展的同时,有利于地面降水的产生,起到人工增雨的效果,对此次消雹过程而言,假设空中液态水以雨滴形式全部降到地面,消雹后地面降水将增加4.69%。
刘治国陶健红王学良蒋张王锡稳杨建才王勇王志宇
关键词:新一代天气雷达
舟曲“8.8”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被引量:15
2011年
通过对造成舟曲"8.8"暴雨的对流云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10年8月7日20时700 hPa上位于平凉—定西—甘南中部一线的切变线对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流云系的发展、加强与2次对流云团的合并有密切关系;舟曲"8.8"暴雨是在对流云团减弱南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特点;对流云团的移动除受高空引导气流的影响外,地形及由于地形原因形成的山谷风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山谷风形成的辐合为对流云团的维持提供了水汽和能量。
王建兵杨建才汪治桂
关键词:对流云团暴雨中尺度
中国东部一场罕见的大雾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34
2006年
对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入冬以来中国东部最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从大气环流形势背景及其调整和演变,天气气候背景,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是在大气低层暖平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和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产生的,雾的消散需要雾区有冷空气入侵,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张新荣刘治国杨建才刘新伟程鹏
关键词:大雾大气层结
“2008-07-21”高原低涡特征及造成暴雨水汽输送分析
市位于青藏高原边坡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地势险要,2008年多降局地的或全市性的暴雨天气,给陇南市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2008年7月21日,陇南有6县降暴雨,2县降大雨,除文县县城降中到大雨以外,其他各乡镇也都降大雨或...
杨建才冯军
关键词:暴雨水汽输送
新世纪第一场沙尘暴初探被引量:13
2001年
利用实时和历史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与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资料 ,从沙尘暴天气实况、天气气候成因和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三方面 ,对世纪之交发生在我国北方的一次速度较快、强度较大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①大型天气环流系统调整时的上下游效应 ,使乌拉尔山高压脊迅速发展东移 ,推动西伯利亚的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 ,影响我国北方地区 ,加之高空急流动量的下传 ,是这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动能基础 ;②前期 12月我国北方较正常年份温暖干燥 ,表层土质干燥疏松 ,沙尘源丰富 ,这是此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物质基础 ;③沙尘天气的发生使我国北方城市空气污染雪上加霜 ,造成部分城市空气污染异常严重 ,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增加10 0 %~ 30 0 %。
杨民王式功陶健红杨建才李文莉
关键词:沙尘暴气候成因空气污染大气颗粒物大气环流
CMIP3与CMIP5模式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比较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对15组CMIP3和CMIP5两代模式集合平均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比较,发现CMIP5模式对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更接近观测值。CMIP5模式模拟年、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比CMIP3模式分别提升了0.15、0.13、0.24和0.02,冬季下降了0.07。CMIP5模式对西北干旱区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模拟效果比CMIP3有所提高,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趋势的模拟偏差比CMIP3分别减少了0.03℃/10a、0.10℃/10a、0.01℃/10a、0.06℃/10a、0.14℃/10a。对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年、季的模拟偏差分布上,CMIP5模式的偏差均比CMIP3低1~2℃。但是天山区年、季节平均气温的模拟与整体模拟偏低情况相反,CMIP3和CMIP5分别偏高3~6℃和1~4℃,对夏季的模拟偏高最严重,分别达到6℃和4℃。CMIP5模式整体对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平均相关系数与CMIP3相差不大,均不超过0.1,而且偏差仍然较大。CMIP5模式对西北干旱区的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模拟效果比CMIP3有所降低,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趋势的模拟偏差比CMIP3增加了0.67 mm/10a、0.23mm/10a、0.51 mm/10a、0.11 mm/10a、0.14 mm/10a。CMIP5模式对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模拟的均方根误差相比CMIP3分别减少77.6 mm、25.5 mm、25.0 mm、18.8 mm和13.9 mm。在空间上,CMIP5模式对年、季节降水模拟仍然偏高,但是比CMIP3有明显缓解;CMIP3和CMIP5模式对夏季天山区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的模拟也与大部分区域偏高的趋势明显相反,两代模式对夏季天山区的降水模拟均偏低50 mm左右。
吴晶王宝鉴杨艳芬常燕陈林杨建才刘新伟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平均气温降水量
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统计特征及对特殊雹云单体的讨论被引量:5
2007年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单体的VIL,用VIL与单体顶高度之比计算单体的VIL密度(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Density,简称:VILD),采用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的日变化和大小分布特征以及地面最大冰雹直径(简称:Rmax)与单体在降雹过程中的最大VIL(简称:VILmax)和最大VILD(简称:VILDmax)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降雹主要以中冰雹为主(直径在5-20 mm之间),其次是小冰雹(直径〈5 mm,现称为霰),出现大冰雹(直径≥20 mm)的概率很小;(2)从冰雹的日变化特征看,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降雹主要出现在下午到傍晚,期间存在2个降雹高峰时段。第一个主要集中在13:00-18:00,其中以15:00-16:00出现的概率最高,另一个主要集中在20:00-21:00,日内其余时间降雹概率很小,此结论与陈乾等研究区域性冰雹发现的午后傍晚双峰型特征基本吻合,但在出现时段上稍有偏早;(3)VILmax和VILDmax从总体趋势上看与Rmax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VILD-max比VILmax与Rmax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相同大小的冰雹所对应的雹云单体的VILDmax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大,一般维持在0.1 g·m^-3以内;(4)雷达观测静锥区和单体强回波区倾斜或悬垂回波等是影响VILmax和VILDmax与Rmax之间出现负相关的2个主要因素。
刘治国王鹏祥杨建才闫红霞毛玉琴程鹏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侧局地冰雹统计特征
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降水估计的误差来源被引量:1
2003年
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波段),采用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雷达、多普勒、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科技成果,具备了全天候的探测能力和丰富的雷达产品,增强了对兰州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探测及预报能力[1]。文中介绍了雷达估计降水原理,并从雷达估计降水原理和外界物理条件方面分析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对兰州及周边地区降水估计的误差来源。
刘治国何香莲王锡稳杨建才刘世祥
关键词:天气雷达降水估计气候预报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