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异位症
  • 1篇幼稚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组织化学
  • 1篇微血管
  • 1篇毛细血管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织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 1篇内膜
  • 1篇内膜异位症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生长因子

机构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五中...

作者

  • 1篇袁碧波
  • 1篇李晓文
  • 1篇杨景贵
  • 1篇糜若然
  • 1篇卢慧
  • 1篇张秀兰
  • 1篇杨华

传媒

  • 1篇天津医药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子宫内膜异位症幼稚微血管分布特征
2008年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s)和子宫腺肌病(AM)合并存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OEMs异位内膜、AM异位内膜血管形成特征。方法:以OEMs和AM合并存在的38例EMs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免疫组化双染法定位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周细胞覆盖指数(MPI)。结果:(1)OEMs异位内膜的VEGF在全周期高表达,AM及在位内膜的VEGF在分泌期高表达。(2)AM的MVD高于正常内膜、同体在位内膜及OEMs异位内膜(均P<0.01);OEMs的MVD稍高于在位内膜(P<0.05)。(3)EMs患者异位内膜表层及基底层的MPI低于正常内膜,以AM最为突出(均P<0.01)。(4)VEGF与MVD、MPI无明显相关性,而MVD与MPI呈负相关。结论:(1)血管形成机制在AM发病中占极重要地位。(2)在位内膜异常是EMs病变形成的基础。(3)AM幼稚微血管生成更活跃。
殷观梅张秀兰袁碧波杨景贵李晓文赵振苓杨华卢慧糜若然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