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华

作品数:16 被引量:64H指数:6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7篇急性
  • 5篇多巴
  • 5篇多巴胺
  • 5篇氨酸
  • 4篇多巴胺能
  • 4篇多巴胺能神经
  • 4篇多巴胺能神经...
  • 4篇营养因子
  • 4篇源性
  • 4篇源性神经营养...
  • 4篇神经细胞
  • 4篇神经细胞黏附...
  • 4篇神经营养
  • 4篇神经营养因子
  • 4篇神经元
  • 4篇能神经
  • 4篇能神经元

机构

  • 13篇徐州医学院第...
  • 7篇徐州医学院
  • 5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16篇杨华
  • 10篇魏秀娥
  • 9篇朱本亮
  • 8篇杨森
  • 7篇荣良群
  • 7篇付家亮
  • 6篇王虎
  • 5篇肖成华
  • 5篇高殿帅
  • 4篇余景考
  • 4篇曹俊平
  • 3篇胡玉婷
  • 2篇胡玉婷
  • 2篇张俊
  • 2篇陶中海
  • 2篇袁勇
  • 2篇杨楠
  • 1篇龚爱平
  • 1篇吕尤
  • 1篇许静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江苏省第十七...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魏秀娥朱本亮陶中海杨森龚爱平王虎刘海艳肖利杰张俊吕尤许静胡玉婷杨华王兰琴付家亮荣良群
老年与成年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黑质部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老年与成年SD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及黑质部凋亡相关蛋白Bad、Bcl-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取老年SD大鼠6只作为老年组,成年SD大鼠6只作为成年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黑质Bad、Bcl-2的表达。结果老年组纹状体DA含量(4.13±0.209 ng/mg)低于成年组(5.65±0.188ng/mg)(P<0.05);老年组黑质部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1.08±0.047)低于成年组(1.36±0.085)(P<0.05);促凋亡蛋白Bad的表达(0.79±0.051)高于成年组(0.57±0.071)(P<0.05)。结论老年SD大鼠纹状体DA含量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促凋亡Bad表达增高。
杨华徐建慧肖成华高殿帅
关键词:BAD
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48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急性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步长脑心通胶囊配合脑梗死常规治疗和单用脑梗死常规治疗。于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血脂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性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降低;对照组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无明显变化。结论:脑心通胶囊具有调脂作用,且疗效确切,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未见明显肝脏损害等副作用。
杨森王虎杨华王琦朱本亮袁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心通胶囊中西医结合疗法血脂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GDNF保护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保护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受损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位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早期PD模型,而后分为4组:对照组(同侧黑质内注射PBS)、NCAM组(同侧黑质内仅注射anti-NCAM抗体)、GDNF组(同侧黑质内注射GDNF)、NCAM阻断组(同侧黑质内注射anti-NCAM抗体30min后注射GDN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观察各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变化。结果GDNF组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表达的量明显多于PBS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NCAM阻断组与GDNF组相比,该处TH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表达的量明显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CAM参与了GDNF保护DA能神经元的作用。
肖成华杨华曹俊平余景考高殿帅
关键词: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酪氨酸羟化酶
首次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首次发病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CI)38例,腔隙性脑梗死(LI)24例,脑栓塞(CE)10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0例,测定血清Hcy含量。结果 ACI组、LI组及CE组血清Hcy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三组间血清Hcy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Hcy含量明显增高。观察Hcy水平的改变对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意义。
杨华杨楠付家亮王虎胡玉婷杨森朱本亮魏秀娥荣良群
关键词:脑梗死血同型半胱氨酸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钙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钙结合蛋白(CB)表达的影响,以及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制作PD模型大鼠36只,分为GD-NF组、NCAM阻断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黑质CB阳性细胞数和CB表达量。结果GDNF组黑质处CB阳性神经元数(46.50±6.28)及表达量(33770.60±6929.76)明显高于对照组[(27.00±8.60)、(18281.00±5266.78)](均P<0.05);与NCAM阻断组[(44.00±13.37)、(30857.00±7484.8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DNF可上调PD大鼠黑质CB的表达,从而保护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NCAM对这一作用无明显影响。
肖成华杨华高殿帅曹俊平余景考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钙结合蛋白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急性脑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意识障碍的患者发病率高,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多在病程7 d以内出现出血,NIHSS评分及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不良,早期应采取措施,积极预防。
杨华杨森王虎朱本亮魏秀娥
关键词:脑梗死上消化道出血
GDNF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CB表达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损伤的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这一保护过程中的影响。方法以培养的新生大鼠中脑脑片损伤模型和在体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作为观察对象。实验分3组:对照组(在无血清培养基内加入PBS或在体黑质内注射PBS)、GDNF组(在无血清培养基内加入GDNF或在体黑质内注射GDNF)、NCAM阻断组(在无血清培养基内于加入GDNF30 min前加anti-NCAM或在体黑质内注射GDNF 30 min前注射anti-NCAM阻断NCA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各组钙结合蛋白D28K(calbindin D28K,CB)表达的变化。结果GDNF组黑质中CB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表达的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NCAM阻断组上述指标与GDNF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DNF可能通过增加CB的表达而保护受损的DA能神经元,但NCAM可能未参与这一作用。
杨华肖成华曹俊平余景考高殿帅
关键词:多巴胺能神经元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测定及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imer)含量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85例首次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血清hs-CRP、血浆D-Dimer含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不稳定斑块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脑梗死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伴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明显高于不伴不稳定斑块患者(P<0.05)。脑梗死组hs-CRP和D-Dimer含量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7和0.38,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D-Dimer含量及不稳定斑块率明显增高,观察其情况对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和病情轻重具有重要意义。
杨华付家亮胡玉婷魏秀娥荣良群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不稳定斑块
超早期静脉溶栓不同治疗时机与急性脑梗死临床结局的相关研究
胡玉婷付家亮魏秀娥陶中海张俊杨华荣良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