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俊

作品数:16 被引量:15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结肠
  • 6篇结肠炎
  • 6篇溃疡
  • 6篇溃疡性
  • 6篇溃疡性结肠炎
  • 4篇疗效
  • 3篇治疗溃疡性结...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炎症
  • 2篇益生菌
  • 2篇幽门螺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性
  • 2篇三联疗法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机构

  • 16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市第七人...

作者

  • 16篇杨俊
  • 10篇郑长青
  • 8篇王东旭
  • 5篇林连捷
  • 5篇林艳
  • 5篇谭悦
  • 4篇潘迪
  • 3篇曹勇
  • 3篇秦芳芳
  • 3篇张喆
  • 2篇金玉
  • 2篇崔月
  • 2篇郑长清
  • 1篇张营
  • 1篇杨跃辉
  • 1篇郭金荣
  • 1篇孙妍
  • 1篇于雅丽
  • 1篇张营
  • 1篇曾爽

传媒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实用药物与临...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质量指数及血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方法 200例NAFLD患者为NAFLD组,2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BMI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LDL-C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三酰甘油、总胆固醇、LDL-C、HDL-C与NAFLD的关系。结果 NAFLD组BMI[(26.72±3.51)kg/m^2]、谷丙转氨酶[(25.22±15.74)u/L]、谷草转氨酶[(25.19±12.73)u/L]、γ-谷氨酰转肽酶[(45.57±36.73)u/L]、总胆固醇[(5.22±1.39)mmol/L]、三酰甘油[(3.61±1.87)mmol/L]、LDL-C[(3.36±1.15)mmol/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3.33±2.72)kg/m^2,(21.10±9.96)u/L、(18.60±5.56)u/L、(23.54±21.02)u/L、(4.37±0.82)mmol/L、(1.27±1.01)mmol/L、(2.95±0.69)mmol/L](P<0.05),HDL-C水平[(1.08±0.35)mmol/L]低于对照组[(1.21±0.31)mmol/L](P<0.05);NAFLD组总胆红素[(11.19±4.65)μmol/L]、直接胆红素[(3.45±1.41)μmol/L]、间接胆红素[(7.61±3.20)μmol/L]水平与对照组[(10.73±6.82)、(3.62±1.61)、(7.59±3.52)μ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kg/m^2(OR=3.350,95%CI:1.871~6.000,P<0.001)、总胆固醇>5.72mmol/L(OR=5.263,95%CI:2.096~13.219,P<0.001)、三酰甘油>1.70 mmol/L(OR=9.684,95%CI:5.603~16.738,P<0.001)、LDL-C>3.12 mmol/L(OR=2.789,95%CI:1.610~4.830,P<0.001)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HDL-C≥0.91mmol/L(OR=0.300,95%CI:0.148~0.609,P<0.001)为NAFLD的保护因素。结论高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为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高HDL-C为NAFLD发生的保护因素。
王东旭林连捷林艳杨俊秦芳芳张喆郑长青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干细胞移植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瘘管是其主要的肠道并发症之一,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外科治疗等。近年来干细胞(SC)移植在CD肛瘘治疗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抑制活化的淋巴细胞增殖来控制全身及局部的炎性反应通路,从而抑制局部炎性反应过程以促进肛周瘘管愈合。SC治疗CD肛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空间。该文就SC在治疗CD肛瘘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张喆秦芳芳杨俊王东旭潘迪林连捷
关键词:克罗恩病肛瘘干细胞
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小鼠炎症性肠病的疗效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于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BALB/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TNBS灌肠建立BALB/c小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炎小鼠随机分为2组,在造模后3h,分别给予GM-CSF(100μg/kg)或磷酸盐缓冲液(PBS)皮下注射进行治疗干预,连续6日。每日观察小鼠体重,腹泻及便血情况,记录第1,3,5日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造模后第5天处死小鼠,获取结肠组织,根据粘连、溃疡及炎症情况计大体损伤评分。应用H-E染色判定结肠病理组织评分;获取结肠组织匀浆,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 GM-CSF的治疗明显提高了小鼠的生存率,与PBS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第3、5日的DAI评分、大体损伤评分及病理组织评分明显降低,GM-CSF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GM-CSF治疗减轻了小鼠的结肠炎症。
林艳崔月金玉谭悦杨俊郑长青
关键词: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炎症性肠病三硝基苯磺酸BALBC小鼠
布拉酵母菌联合三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 探讨布拉酵母菌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及根除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接受胃镜检查并明确有Hp感染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三联组和布拉酵母菌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疗程7d,布拉酵母菌组同时每天服用500 mg布拉酵母菌.治疗期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4周后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以评估Hp根除情况.结果 布拉酵母菌组Hp根除率高于标准三联组[80.00%(48/60)比73.33%(44/6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两组在治疗期间共记录到上腹部不适、恶心、腹泻、味觉紊乱、转氨酶升高5种不良反应,其中布拉酵母菌组上腹部不适和腹泻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三联组[13.33% (8/60)比43.33%(26/60),3.33%(2/60)比26.67%(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酵母菌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不能明显提高Hp根除率,但可以减少Hp根除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Hp根除治疗的依从性.
林艳崔月曹勇谭悦杨俊郑长青
关键词:益生菌布拉酵母菌根除率
益生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38
2015年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IBS-D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95%vs 65%,P=0.018);两组治疗前肠道菌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的数量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的数量上升,观察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有助于调整IBS-D患者的肠道菌群,提高IBS-D患者的疗效。
王东旭林连捷林艳杨俊秦芳芳张喆郑长青
关键词:益生菌腹泻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疗效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C1(mTORC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潜力
2023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非典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生长、凋亡、自噬及代谢等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mTORC1信号通路在NAFLD发病过程中对细胞代谢和生长分化的作用,进一步提出mTORC1通路对于NAFLD治疗药物的研究价值和潜力。
郑诗航杨俊谭悦郑长清
关键词:信号传导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硫唑嘌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英夫利昔单抗,连续治疗30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0.83%)显著高于对照组(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RP、ESR、Alb、Hb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RP、ES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lb、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IL-6、IL-8、IL-23、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确切,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黏膜状态,同时对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俊金玉潘迪王东旭林艳郑长青
关键词:英夫利昔单抗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因子
10天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由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组成的10 d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前5 d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 d予埃索美拉唑、替硝唑、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10 d。治疗结束后,间隔4周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Hp,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9.74%,对照组为75.0%,两组Hp根除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组成的10 d序贯疗法根除Hp感染疗效优于传统三联疗法。
杨俊谭悦郑长青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序贯疗法传统三联疗法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对肠道微生态、结肠黏膜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上给予美沙拉秦缓释片,每次0.5 g,每天4次,口服;试验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每次2袋,每天2次,口服。2组均给予14 d连续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的有效缓解率、粪便菌群结构和改良Mayo评分,比较治疗前后2组结肠黏膜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3(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中文版(IBQD)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4.90%(28例/51例)和35.30%(18例/5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改良Mayo评分分别为(2.27±1.18)和(3.99±1.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有益优势菌群(类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丰度均明显增加,中性优势菌群(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韦荣球菌)、有害优势菌群(韦荣梭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比例均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有益菌群总丰度均显著升高、中性优势菌群、有害优势菌群总丰度均明显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结肠黏膜TNF-α、IL-6、IL-13均明显下降,IBDQ预后评分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美沙拉秦可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提高肠道内有益菌群丰度、降低结肠黏膜炎性因子分泌并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王帅杨跃辉李闯闯曾爽张晖杨俊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秦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3
Smad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018年
目的探讨Smad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85例胃癌组织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mad4的表达情况。结果(1)Smad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29%(30/85),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91.67%(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01,P〈0.001)。(2)单因素研究中,Smad4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χ^2=13.626,P〈0.001)、淋巴结转移(χ^2=7.267,P=0.007)、TNM分期(χ^2=18.226,P〈0.001)及肿瘤分化程度(χ^2=9.134,P=0.010)相关,而与年龄(χ^2=1.155,P=0.283)、性别(χ^2=0.027,P=0.869)、肿瘤大小(χ^2=1.037,P=0.309)无明显联系。(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OR=7.892,95CI 1.649~37.790,P=0.010)、分化程度(OR=0.160,95CI 0.026~0.977,P=0.047)、TNM分期(OR=15.042,95CI 2.292~98.751,P=0.005)是胃癌组织中Smad4表达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mad4可能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作为判断胃癌进展程度及预后水平的一项生物学指标。
潘迪林连捷王东旭杨俊
关键词:胃癌SMAD4免疫组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