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旭静
- 作品数:8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装甲兵工程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军事更多>>
- 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被引量:1
- 2011年
- 施叔青《行过洛津》通过戏子许情三过洛津看到的千差万别的景象展现了这个港口小城由繁华到败落的历史,回顾了汉族移民社会在台湾的形成及其存在形态,并一如既往地使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苦难得以显影,从而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特殊存在状态,也显露了作者自身的漂移经验与这部作品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行过洛津》,发现施叔青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漂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移使她将建构自我和建构历史同构,从中获得了恒久的精神动力。从文学背后可以看到文化,文化的不同又会引人深思。施叔青的一部《行过洛津》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西方文明以及台湾独特性相互交杂的产物,对它的分析让我们透过作家复杂的身份了解到其中文化的极大丰富与特殊,解读过程也充满了发现和认知的乐趣。
- 杜旭静
- 关键词:历史建构
- 中国古代文人的荒寒选择被引量:1
- 2007年
- 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透出一种荒寒景象,这种景象经过历代文人的共同打造成为一种共同的审美追求,这与关注文学形式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发展有关,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文化积淀影响的结果。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历代文人何以把荒寒视为名贵之品。
- 杜旭静
- 关键词:荒寒文化积淀古代文人
- 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 ——施叔青《行过洛津》论
- 施叔青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作家,出生于台湾,后来辗转于纽约和香港。她继“香港三部曲”之后创作“台湾三部曲”,被很多批评家寄予厚望。现在前两部《行过洛津》和《风前尘埃》已经出版。但因为《行过洛津》这一文本的丰富和相对独立性,也...
- 杜旭静
- 关键词:历史建构
- 文献传递
- 探析军校学员提升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 2015年
- 人文课程,是根据人文学科开设的课程。人文学科是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考古学等等。人文学科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探求认得生存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问题,并由此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从而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对于当今的军校学员来说,人文课程具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的意义。
- 杜旭静曹雪立
- 关键词:军校学员人文课程军事院校本科学员军校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