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岭 作品数:50 被引量:85 H指数:5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经导管射频消融近心大静脉起源的心动过速 近心大静脉包括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静脉和冠状窦静脉等。2004年元月至2006年4月, 邵逸夫医院共有10例近心大静脉起源的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现报道如下: 上腔静脉起源:4例,男女各2例。3例体表心电图表... 蒋晨阳 孙勇 周斌全 李长岭 盛夏 樊友启 丁芳 赵林水 李成 何红 傅国胜关键词:心大静脉 心动过速 经导管射频消融 文献传递 TNFα1型受体敲除对小鼠急性后肢缺血的作用(英文) 2006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1型受体(tumornecrosisfactorαreceptor1,TNFαR1)信号通路在小鼠急性后肢缺血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结扎TNFαR1/和野生型小鼠股动静脉及其主要分支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激光多普勒测手术前后后肢血液灌流,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凝胶电泳观察DNA凋亡梯带,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天TNFαR1/组缺血侧后肢血液灌流显著高于野生型组,腓肠肌TUNEL阳性细胞显著低于野生型组。TNFαR1/组缺血评分则显著低于野生型组,两组的自发截肢率分别为50%、0%。TNFαR1/组DNA凋亡梯带、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减弱。结论TNFαR1敲除可抑制TNFα信号通路下游死亡相关蛋白的激活,减少细胞死亡和调亡,对急性后肢缺血有保护作用。 蒋峻 李长岭 魏玲 王建安关键词:TNFΑ 后肢缺血 1型受体 急性 小鼠 TUNEL阳性细胞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文献复习并2例报告 1999年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PLG)是指血浆蛋白质经胃肠道过多丢失的一系列胃肠道疾病,在许多患者中可导致低蛋白血症。目前国内对PLG研究不多,为此我们复习文献并介绍近期发现的两个病例。 孙蕾民 张启宇 金梅 王建国 范小红 李长岭关键词:胃肠病 PLG 病理 抗房颤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抗房颤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阵发性房颤(PAF)患者的预防作用。方法 21例SSS伴PAF患者,7例置入Vitatron 900E型起搏器、1例置入Vitatron 9000型起搏器,13例置入T70A1DR起搏器,术后进行的定期随访,观察比较术后起搏监测阶段、起搏治疗阶段I及起搏治疗阶段II房颤事件。结果 21例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治疗阶段I与监测阶段比较,有症状PAF事件数(9.34±3.76和10.73±5.42)、PAF总数(126.2±84.9和136.9±98.2)、AF总持续时间[(9.39±3.82)d和(11.26±4.86)d]、AF负荷[(10.43±4.71)%和(12.52±8.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起搏治疗阶段II与监测阶段比较,有症状PAF事件数(5.07±2.32和10.73±5.42)、PAF总数(107.7±87.2和136.9±98.2)、AF总持续时间[(5.90±2.69)d和(11.26±4.86)d]、AF负荷[(6.56±3.22)%和(12.52±8.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抗房颤起搏器能减少SSS患者PAF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具有明显的近中期疗效。 姜文兵 张建华 王毅 林加锋 李长岭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房颤动 LRP5基因与LRP6基因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冠心病PCI预后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基因(LRP5)与6基因(LRP6)的交互作用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冠心病行PCI术患者600例(PCI组),对照组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600例。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血糖、血脂、血肌酐、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从Hap Map数据库选取与冠心病相关9个LRP6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和2个LRP5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对入组患者进行相关基因型检测,并随访1年,记录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LRP6有3个基因型(SNP6-1,SNP6-2,SNP6-7)与冠心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存在相关性;SNP6-7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强相关性(OR=0.62,95%CI:0.54~0.87,P=0.005);LRP5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LRP5基因和LRP6基因的交互作用与冠心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存在关联性(OR=0.43,95%CI:0.34~0.65,P=0.02)。结论 LRP5基因和LRP6基因以及交互作用与冠心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方翔 李长岭 孙勇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心血管事件 单纯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与图像融合技术辅助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合并图像融合(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用Carto系统治疗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间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纯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手术患者11例(A组),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手术患者57例。消融策略:先行左房肺静脉电隔离,必要时加行左房碎裂电位消融+左房顶部、底部、峡部+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口部消融。结果A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56.24±13.92min,平均随访15.08±1.82个月,7例(57.14%)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为60%,2例接受第二次消融后治愈。B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33.32±13.84min,平均随访8.97±6.28个月,51例(89.47%)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达95.12%;其X线透视时间,总体及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均与A组有明显差异;B组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房颤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在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能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进一步减少X线曝光时间。左房肺静脉电隔离+左房碎裂电位消融+左房顶部、底部、峡部+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的消融可能通过改良心房基质而提高房颤手术成功率。 杜先锋 蒋晨阳 傅国胜 张祖文 孙勇 何红 李长岭 周斌全 鲁端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肺静脉 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96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闭塞(CTO)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介入治疗体会。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96例CTO患者,术前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PCI病变成功率,术中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结果:96例患者人均CTO病变1.06处,人均置入支架1.72枚。PCI病例成功率分别是83.3%。随着CTO长度的增加PCI成功率降低,不同CTO长度PCI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P<0.001);随着CTO时间延长PCI成功率明显降低,不同CTO时间PCI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3,P<0.001);CTO鼠尾残端形态患者PCI成功率(91.67%)显著高于刀切或圆盾形残端形态患者(58.33%,x2=14.4,P<0.001);非开口CTO患者介入成功率(94.74%)明显高于开口CTO患者(40.00%,x2=34.2,P<0.001)。术中或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未发生不可救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CTO患者行PCI成功率较高,安全性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建军 孙勇 高学忠 蒋峻 李长岭 王建安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慢性完全闭塞 介入治疗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目的: 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受伤心脏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能性.
方法: 采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用含10%的胎血清低糖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骨髓MS... 王建安 樊友启 李长岭 王崎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心脏功能 心肌细胞 文献传递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通后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及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通后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失败原因。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ISCTO患者20例,其均行PCI,观察患者疗效。结果PCI成功14例,成功率为70%;失败6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ISCTO患者行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失败主要原因可能与影像学血管闭塞特点、闭塞时间长短、ISCTO的病理特点和病变难点有关。 马建军 孙勇 蒋俊 李长岭 王建安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闭塞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通过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 1年10月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308例。根据最初的穿刺途径,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186例)和股动脉组(122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PCI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91.9%vs92.6%)、手术时间(55.3±19.3 vs 56.1±20.4min)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需要更改介入治疗途径的比例高(9.7%vs 2.5%,P<0.05),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10.8%vs 20.5%),卧床时间短(5.3±2.5 vs 22.1±5.0h),术后1年(6.5%vs 13.9%)及术后2年(13.4%vs 23.0%)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血管径路并发症及卧床时间,但更改血管径路的比例较高。 吴慧平 李长岭 郑浩关键词:桡动脉 股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