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西锋

作品数:68 被引量:324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动脉瘤
  • 32篇颅内
  • 30篇栓塞
  • 26篇血管
  • 21篇颅内动脉
  • 21篇颅内动脉瘤
  • 18篇出血
  • 17篇动脉
  • 13篇栓塞治疗
  • 13篇静脉
  • 12篇动静脉
  • 10篇弹簧圈
  • 10篇介入
  • 9篇血管内栓塞
  • 8篇蛛网膜
  • 8篇蛛网膜下
  • 8篇蛛网膜下腔
  • 8篇网膜
  • 8篇膜下
  • 7篇动静脉畸形

机构

  • 68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广州开发区医...
  • 1篇浙江省中西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68篇李西锋
  • 59篇段传志
  • 52篇何旭英
  • 39篇张炘
  • 15篇李辉
  • 10篇李维
  • 9篇刘彦超
  • 9篇刘文超
  • 7篇赖凌峰
  • 7篇朱国辉
  • 7篇李铁林
  • 7篇王泽群
  • 6篇汪求精
  • 5篇顾大群
  • 4篇柯以铨
  • 4篇闫中杰
  • 4篇赵信德
  • 4篇张圻
  • 3篇姜晓丹
  • 3篇苏世星

传媒

  • 40篇中华神经医学...
  • 8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栓塞治疗
2015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小脑动静脉畸形(AVM)伴发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科、诊断为小脑AVM患者142例,其中42例伴发动脉瘤。将患者分为伴发动脉瘤组和不伴发动脉瘤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是否伴有出血、畸形团位置、大小及是否伴有深静脉引流。结果 42例患者共伴发61个动脉瘤,其中位于畸形团内14个,位于供血动脉上47个。畸形团内动脉瘤与畸形团破裂出血及伴有深静脉引流密切相关。42例患者栓塞治疗后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出血。结论为了降低远期复发出血发生率,栓塞治疗小脑AVM伴发动脉瘤患者时应围绕动脉瘤处理制定治疗措施。
朱国辉段传志李西锋张炘何旭英李维赖凌峰陈敏
关键词:小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第1次复发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第2次复发采用弹簧圈栓塞。结果随访半年,复查DSA示瘤体再次少量造影剂充盈,病人放弃治疗。结论血管内介入是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弹簧圈栓塞治疗复发动脉瘤的效果需进一步探讨。
李辉段传志何旭英李西锋张炘刘彦超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外科手术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近期疗效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6月应用PED治疗6例颈内动脉瘤患者,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共6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PED。共置入8枚PED,平均1.3枚;置入3枚者1例,1枚者5例;单纯置入PED3例,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置入PED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造影剂滞留,Kamran分级I级4例、Ⅱ级2例。出院时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例,1分3例,3分1例。临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见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MR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残留影且远端血管通畅,其中1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评价。
柯勋昌何旭英李西锋张圻刘文超段传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后的处理措施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6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其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栓塞术后出血的治疗策略,对术后所有出血的患者进行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共有17例患者发生栓塞术后颅内出血。单次栓塞面积≥36.5%(OR=19.269:95%CI=1.283-289.299,P=0.032)、既往高血压病史(OR=7.962,95%CI=1.121-56.567.P=-0.038)是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单次面积栓塞≥36.5%和既往高血压病史可增加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术后严格降压至基础血压的2/3且至少72h是减少栓塞术后继发颅内出血的关键。
苏世星段传志吾太华张炘赖凌峰何旭英李西锋顾大群刘彦超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术后出血
二例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报道被引量:2
2016年
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TPCoAA)是指动脉瘤颈起源于后交通动脉主干动脉的动脉瘤,这类动脉瘤在颅内很少见,只占颅内动脉瘤的1.3%,占所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6.8%,其中男性占42.9%、女性占57.1%。自1951年以来文献报道了近100例左右的TPCoAA病例(包括那些以非英语语种发表和会议摘要)。
郑树法余良宏李西锋段传志姚培森林章雅林元相康德智
关键词: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
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向雪旺氏细胞的诱导分化
2010年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州SCs)的分离培养及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向周围神经雪旺氏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新生大鼠的脊髓组织,在含有B27(终浓度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终浓度均为20ug/L)培养基中分离培养出NSCs。用复合诱导因子(10%FBS+5umol/L血小板凝集抑制剂+10ng/mLbFGF+5ng/m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NSCs分化为雪旺氏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一抗为p75、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鉴定体外诱导分化结果。结果培养的新生大鼠脊髓组织细胞nestin染色表达阳性:分离培养的大鼠脊髓来源NSCs经诱导分化后形态类似雪旺氏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显示诱导后细胞表达雪旺氏细胞的表面标志,GFAP、S-100和P75表达阳性。结论新生大鼠脊髓来源N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雪旺氏细胞。
赵信德柯以铨姜晓丹闫中杰李西锋
关键词:雪旺氏细胞神经干细胞细胞分化脊髓
中性粒细胞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将76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SAH+溶剂组及SAH+anti-ly6G组,每组19只。后3组小鼠采用改良线栓穿刺法制备成SAH模型,其中SAH+溶剂组及SAH+anti-ly6G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前24 h经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anti-ly6G(4 mg/kg)。造模后24 h时分别对各组小鼠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脑皮层中性粒细胞、消皮素D(GSDMD)、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A8)的表达及定位情况,FJC染色检测皮层神经元损伤情况,改良加西亚评分及转棒实验评估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评估脑水肿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层组织中S100A8、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cleaved-caspase1)和活化消皮素D(GSDMD-N)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小鼠损伤侧皮层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中有S100A8大量表达,且相同区域内GSDMD表达升高并均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共定位。(2)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和SAH+溶剂组小鼠损伤侧皮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FJC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多,改良加西亚评分和转棒实验中掉落时间均明显降低,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高,S100A8、TLR4、NLRP3、cleaved-caspase1和GSDMD-N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H组和SAH+溶剂组相比,SAH+anti-ly6G组小鼠损伤侧皮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和FJC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减少,改良加西亚评分和转棒实验中掉落时间均明显增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S100A8、TLR4、NLRP3、cleaved-caspase1和GSDMD-N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中性粒细胞可下调SAH后S100A8的表达,从而减弱TLR4/NLRP3激活介导的细胞焦亡,有利于改�
金磊旦增赤来魏博洋刘文超郭慎全阿多段传志李西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中性粒细胞
右位主动脉弓伴前交通动脉瘤1例
2014年
张某,男,40岁,患者2013年5月6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呕吐2h”送入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并于次日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头痛、头晕,神志清楚。颈强直,余无阳性体征。在当地急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并于5月9日拟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术。术中主动脉弓造影如(图1)示。
刘彦超段传志李西锋何旭英张炘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右位主动脉弓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全脑血管造影医院治疗阳性体征
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25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为试验组,同期250例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检查证实无颅内动脉瘤的住院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的基因型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AG、AA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GG基因型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等位基因A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动脉瘤破裂112例,未破裂138例。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rs6565666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相关。
范海燕郭慎全陈运昌张炘李西锋何旭英段传志
关键词:颅内囊状动脉瘤基因型
颅内高血运肿瘤术前栓塞中Glubran胶的应用和效果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Glubran胶术前栓塞颅内高血运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2014年9例施行Glubran胶术前栓塞颅内高血运肿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总结其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结果 9例颅内高血运肿瘤,3例达到100%栓塞,4例达到90%栓塞,2例达到70%栓塞。9例患者栓塞术后均未见并发症出现,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Glubran胶对颅内高血运肿瘤栓塞是安全及有效的。
何旭英段传志李西锋张炘李铁林李辉李维方钦锐
关键词:术前栓塞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