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菲

作品数:74 被引量:288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宫颈
  • 28篇肿瘤
  • 28篇宫颈癌
  • 23篇子宫
  • 15篇卵巢
  • 13篇腹腔
  • 13篇腹腔镜
  • 12篇淋巴
  • 11篇切除
  • 11篇淋巴结
  • 11篇恶性
  • 10篇细胞
  • 9篇切除术
  • 9篇子宫内膜
  • 9篇子宫切除
  • 9篇晚期
  • 9篇内膜
  • 8篇预后
  • 8篇乳头
  • 8篇病理

机构

  • 65篇广西医科大学...
  • 7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汉川市人民医...
  • 1篇广西医学院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玉林市第一人...
  • 1篇南宁市妇幼保...
  • 1篇玉林市第二人...

作者

  • 72篇李菲
  • 26篇李力
  • 26篇陈心秋
  • 25篇姚德生
  • 23篇潘忠勉
  • 17篇黄薇
  • 14篇张洁清
  • 13篇王鹤
  • 13篇莫凌昭
  • 11篇宋红林
  • 10篇谢肖兰
  • 10篇阳志军
  • 9篇高琨
  • 9篇古明华
  • 8篇唐步坚
  • 5篇李力
  • 5篇吴继宁
  • 4篇胡鹏
  • 4篇卢艳
  • 4篇姚德生

传媒

  • 16篇广西医学
  • 9篇广西医科大学...
  • 5篇中华妇产科杂...
  • 3篇实用妇产科杂...
  • 3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广西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肿瘤预防与治...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危型HPV E6、E7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宫颈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据国际癌症研究所统计,全球宫颈癌每年新发病例49.15万,其中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发生率占83%,而中国约占30%,因此宫颈癌是严重危害中国妇女健康的"头号杀手"[1]。相关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相关统计显示,90%宫颈癌患者合并HPV感染,以高危型HPV 16和18型为主[2-3]。
莫凌昭赵红珂李菲
关键词:宫颈癌
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分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0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12例SCN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类型及大小)、病理特征(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治疗及预后.结果 (1)临床特征:1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8.7岁(28~57岁);临床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年)标准,Ⅰ b1~Ⅱa期6例,Ⅱb~Ⅳ期6例;肿瘤类型及大小:9例为外生型菜花样肿物,其中7例直径≥4 cm,2例<4 cm;2例为宫颈糜烂;1例宫颈光滑但颈管增粗.(2)病理特征:8例手术患者(Ⅰ b1~Ⅲb期)中,肿瘤浸润达间质深层(≥1/2宫颈间质)6例,达间质全层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嗜铬素A(CgA)、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CK)、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8/12、9/10、4/4、4/4、4/4.(3)治疗及预后:8例手术患者中,7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双侧(或单侧)附件切除+盆腔(或加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1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双侧卵巢移位+盆腔淋巴清扫术.其中,4例术前、8例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化疗或加放疗).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1~22个月),8例手术患者中,4例发生转移,其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17个月,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8.5、11.3个月死亡;4例患者仍存活,在随访期间,未见明确肿瘤复发和转移表现.未手术的4例患者(Ⅲb~Ⅳ期)中,1例予同步放化疗者确诊后已存活10.1个月,仍在随访中;2例未治疗患者分别于确诊后0.6及1.3个月死亡;1例未治疗患者失访.结论 SCNCC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诊断应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
覃金春李力阳志军姚德生李菲张洁清
关键词:宫颈肿瘤神经内分泌小细胞预后
广西地区宫颈非典型增生和宫颈癌组织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测定
1994年
广西地区宫颈非典型增生和宫颈癌组织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测定李力,古明华,黄薇,陈心秋,李菲(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洁,刘宝印,林玉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文献报告[1,5],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我们采用sout...
李力古明华黄薇陈心秋李菲李洁刘宝印林玉纯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非典型增生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细胞免疫功能测定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为探讨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情况。方法 :应用抗人 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OKT系统对 6 6例宫颈癌放疗后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并将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宫颈癌放疗后患者 OKT3,OKT4及 OKT4/OKT8值均降低 ,其中复发组比无复发组降低更为明显 (P <0 .0 1)。结论 :宫颈癌患者放疗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复发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更为显著。
李菲李力宋红林潘忠勉
关键词:宫颈癌细胞免疫功能放射疗法
腹腔镜检在孵巢癌二次探查术中的价值被引量:3
1995年
对38例术后多疗程化疗后临床常规检查无肿瘤征象的卵巢癌患者进行腹腔镜检结合剖腹探查。结果:镜下发现可疑病灶14例,术后病理阳性9例;24例镜下阴性者,术后病理阳性7例。腹腔镜下诊断与剖腹探查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其诊断的敏感性为64.3%,特异性为70.8%,准确性为68.4%。因此,腹腔镜检在卵巢癌二探术中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膈下病灶的发现有独到之处,但尚不能完全替代剖腹二次探查术。
李力陈心秋唐步坚李菲黄薇
关键词:卵巢肿瘤剖腹探查术
前哨淋巴结与早期宫颈癌
2006年
马爱平李菲
关键词: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广泛子宫切除常规术式转移癌
外阴癌手术方式与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手术方式对外阴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与外阴癌预后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5~2007年收治的54例经手术治疗的外阴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外阴广泛切除17例,传统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13例;改良外阴广泛切除9例,改良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15例。应用SPSS软件对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有关预后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传统术式与改良术式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改良外阴广泛切除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传统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外阴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改良外阴广泛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外阴切口愈合时间较传统术式明显缩短(P<0.01;P<0.05),下肢水肿和麻痛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腹股沟切口愈合时间的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生存分析显示改良术式的5年存活率较传统术式并无明显提高,复发率亦未明显下降(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并非影响外阴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改良手术方式可改善外阴癌患者术中、术后情况,但并不影响预后。
王鹤李力陈心秋李菲姚德生张洁清高琨宋红林潘忠勉
关键词:外阴癌手术方式
早期子宫颈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差异微小RNA的表达被引量:6
2014年
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虽然目前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子宫颈癌主要采取临床分期方法,未将淋巴结转移列入分期标准中,但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子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尚无有效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志物.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大小为21~23 nt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能通过与靶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特异性碱基配对进行基因转录或转录后水平的调控.人类有1 000多个miRNA,1个miRNA可调控几百个靶mRNA.miRNA表达谱所显示的生物学信息,能够准确预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假设miRNA分子能够区别子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分别应用杂交芯片和实时逆转录(RT)-PCR技术筛选、验证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差异miRNA,并评价其诊断效能.
陈军莹姚德生李悦贺婵娟丁楠赵珊欧婷瑜李菲宋红林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子宫颈鳞癌癌患者微小RNA癌组织国际妇产科联盟
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了解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单一感染及多重感染状况。方法采集338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基因型;分析宫颈癌不同临床及病理指标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为90.53%(306/338);306例阳性标本中HPV单一感染247例占80.72%,多重感染59例占19.28%;HPV单一感染前3位最常见亚型为16型155例占62.75%、18型46例占18.62%、58型12例占4.86%;多重感染前3位最常见亚型为16型40例占67.80%、52型20例占33.90%、58型17例占28.81%。汉族与少数民族HPV阳性率、多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组织分化患者HPV单一感染率、多重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多重感染尤其合并多种高危亚型感染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王慧儒李菲王焕妮胡鹏莫凌昭
关键词: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
广西地区子宫颈癌发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 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关系
1991年
对54例广西地区宫颈癌组织活检标本进行HPV 16型基因组相关序列检测及病理切片检查,发现:(1)13例HPV 16型和3例HPV 11/6型均为鳞癌,6例HPV R型中有4例也为鳞癌。16型的13例中有8例为低分化癌,R型的6例中有5例也为低分化癌。(2)不同型别HPV感染的宫颈癌组织,其病理形态学待征有所不同。(3)Southern blot核酸杂交技术和病理形态学检查,二种方法判断HPV感染及其型别,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古明华李力李凡彩林玉纯陈心秋李菲吴继宁唐步坚谢肖兰梁秀就
关键词:病理形态学宫颈癌乳头瘤病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