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角膜
  • 5篇近视
  • 5篇近视眼
  • 3篇眼角
  • 3篇眼角膜
  • 3篇手术
  • 3篇近视眼角膜
  • 3篇角膜厚度
  • 3篇角膜移植
  • 3篇ORBSCA...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原位
  • 2篇原位角膜磨镶...
  • 2篇视觉质量
  • 2篇手术并发症
  • 2篇术并发症
  • 2篇中央角膜
  • 2篇中央角膜厚度
  • 2篇准分子
  • 2篇准分子激光

机构

  • 9篇北京市监狱管...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李福生
  • 5篇周跃华
  • 3篇徐艳萍
  • 2篇郑燕
  • 2篇郭宁
  • 2篇鲁静
  • 2篇李蕊
  • 2篇梁庆丰
  • 2篇王媛
  • 2篇翟长斌
  • 2篇高旭
  • 2篇李仕明
  • 2篇张晶
  • 2篇齐颖
  • 1篇王玥
  • 1篇于刚
  • 1篇刘丽丽
  • 1篇坑彩霞
  • 1篇魏胜兰
  • 1篇尹鸿芝

传媒

  • 5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眼科新进展
  • 2篇武警医学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部分板层角巩膜移植术治疗角膜边缘变性的临床观察
2011年
0引言 角膜边缘变性为一较少见双眼慢性进行性病变,亦称为角膜周边部沟状变性或扩张性角膜边缘营养不良,由Terrien(1900年)首次报告,其发病原因迄今尚未明了,目前无有效药物治疗。板层角膜移植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预防角膜穿孔。角膜边缘变性的患者,于我院行角膜边缘变性切除联合部分板层角巩膜移植术,术后远期疗效观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王建华李福生徐艳萍坑彩霞刘丽丽
关键词:角膜边缘变性药物治疗板层角膜移植远期疗效观察进行性病变营养不良
近视眼角膜厚度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青年近视患者角膜厚度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部位的角膜厚度及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前表面曲率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厚度呈中心薄周边厚分布,最薄点位于距中心2.5mm范围内(86%),角膜颞下部位(5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三个点的角膜厚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角膜厚度与其他因素相关分析。结果:中央点:角膜厚度与前房深度、前表面曲率负相关(r=-0.181,-0.103,P=0.000,0.039)。最薄点:角膜厚度与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绝对值、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r=-0.167,-0.113,-0.104,-0.109;P=0.001,0.024,0.038,0.03)。后表面屈光度最大点:角膜厚度与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绝对值、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r=-0.342,-0.138,-0.189,-0.159;P=0.000,0.000,0.000,0.001)。结论:角膜厚度最薄点多位于旁中心2.5mm颞下部位;角膜厚度与近视程度无关;角膜厚度与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绝对值、前表面曲率为负相关关系。
李福生周跃华
关键词:角膜厚度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200例(40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角膜中心1.5 mm,2.5 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部位的后表面曲率及相对应的后表面高度、前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的深度进行测量。结果后表面最大曲率值(-6.74±0.36)D,负值最大点多位于旁中心1.5 mm上方(30.6%),其次是旁中心1.5 mm下方(19%)。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曲率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的后表面曲率与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曲率与后表面高度,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与相应的角膜厚度呈正相关。最薄点:后表面曲率与后表面高度和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与角膜厚度呈正相关。中央点:后表面曲率与后表面高度,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结论角膜后表面曲率负值最大点多位于旁中心1.5 mm上方,其次是旁中心1.5 mm下方。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曲率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因素包括后表面高度、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李福生周跃华
关键词:角膜后表面高度ORBSCAN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并发症及视觉质量的干预
周跃华齐颖翟长斌郭宁高旭张晶郑燕李仕明王媛李蕊李福生鲁静梁庆丰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是国内外矫正屈光不正的主流手术,其原理是利用微型角膜刀先制作角膜瓣,然后,通过准分子激光消融中央区角膜基质而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达...
关键词:
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并发症
不同仪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比较光学生物测量仪、Wavelight眼前节分析仪、Galilei眼前节分析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对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测量的差别。方法:选取近视眼患者74例147眼,分别应用以上5种仪器做屈光术前检查,并将前4种仪器测量结果分别与A超测量做比较。结果: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CCT平均为537.52±31.54μm,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CCT平均为535.32±29.74μm,比A超小2.20±7.29μm(t=3.67,P<0.01);Wavelight测量CCT平均为542.51±30.21μm,比A超大4.99±10.45μm(t=-5.79,P<0.01);Galilei测量CCT平均为546.48±27.38μm,比A超大8.95±10.44μm(t=-10.40,P<0.01);OCT测量CCT平均为530.33±28.61μm。比A超小7.20±7.69μm(t=11.35,P<0.01)。4种仪器与A超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角膜厚度测量上,4种仪器与A超测厚结果存在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可以作为参考。
尹鸿芝李福生周跃华马文博韩彬魏胜兰
关键词:屈光手术角膜厚度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进展被引量:8
2008年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年龄有关。1~3个月者选用挤压按摩泪囊法,3个月~1岁患儿可选用加压冲洗法,若治疗失败可选用泪道探通术。3岁以上患儿和泪道探通失败的病例可选用球囊插管扩张术。Ritleng插管系统行硅胶管植入适用于12个月以上患儿。阶梯治疗方案(依次采用泪道探通术、气囊导管扩张术、硅胶管插管法、鼻腔泪囊吻合术)值得推荐。未来手术方式选择应结合患儿年龄选择成功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低成本的手术。
李福生于刚
关键词: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症状
最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最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PVRC2以下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PVRC2以下的近视眼患者32例32眼,入院后1wk内,采用配戴小孔镜和体位治疗,裂孔周围堤坝式激光光凝。剩余视网膜下液不能吸收者行最小量巩膜外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经体位治疗网膜脱离范围缩小,再通过手术治疗,经过2~6mo随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矫正视力、眼压均有显著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结论:最小量巩膜外手术是PVRC2以下的近视性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李福生徐艳萍王建华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近视眼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中晚期圆锥角膜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中晚期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27例30眼中晚期圆锥角膜患者,术后随访1~3a,比较术前术后视力变化,分析影响术后视力因素和手术并发症产生的原因。结果术后所有视力(裸眼)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0眼角膜植片均透明,其中1眼术后2周发生排斥反应,经治疗5d后恢复透明。植片的大小、术后并发症、拆线时间、术后角膜屈光状态,都会影响术后视力。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中晚期患者可显著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少,是目前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眼科新进展2007:27(3).208-209,212]
李福生王荣光
关键词:圆锥角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视力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并发症及视觉质量的调控
周跃华齐颖郭宁翟长斌高旭张晶郑燕王媛李蕊李福生鲁静梁庆丰李仕明
本项目为自选研究项目,从LASIK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预防及处理措施,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的机制研究以及影响视觉质量的相关因素入手,首次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包括: 1.术前预防性使用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
关键词: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并发症视觉质量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49.75%)、最薄点(33.50%)、旁中心1.5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最薄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负相关(r值为-0.622,P值为0.000),与前表面曲率正相关(r值为0.105,P值为0.036)。结论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多位于颞下、鼻下部位,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最薄点和旁中心1.5mm颞下、颞侧;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的后表面高度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后表面高度的因素包括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李福生周跃华
关键词:角膜后表面高度近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