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瑄

作品数:31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文学
  • 8篇哲学宗教
  • 6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遗民
  • 8篇袁宏道
  • 6篇文学
  • 5篇清初
  • 5篇晚明
  • 4篇明遗民
  • 4篇佛教
  • 3篇叙事
  • 3篇梅村体
  • 3篇明清
  • 3篇楞严经
  • 3篇佛教文献
  • 2篇性灵
  • 2篇诗歌
  • 2篇思潮
  • 2篇清初遗民
  • 2篇禅学
  • 2篇文学思潮
  • 2篇击破
  • 2篇辑佚

机构

  • 3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1篇李瑄

传媒

  • 4篇浙江学刊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中国诗歌研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新国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文献
  • 1篇史学集刊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明抗清运动中明遗民的失落被引量:1
2008年
明遗民以救亡为己任,投身复明运动本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明王朝在它腐朽衰败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南明各朝廷实为名利争夺之地。无论是自负有能力经营政局的张岱,还是对君臣伦理原则持绝对信仰的王夫之,抑或怀抱热切进取之志的钱秉镫,都不得不带着失落最终退出政治参与。这些典型个案无不表明:明遗民们虽然有志匡济,这一途径却无法安顿他们的身心。
李瑄
关键词:明遗民反清复明
《楞严经》与竟陵派文学思想的指归被引量:2
2019年
佛教在晚明士林甚为流行,性灵文学思潮即是文人习佛的产物。竟陵派在明末清初影响很大,其佛学却向来为研究者轻视。钟惺标举"古人精神"以救晚明诗坛公安派矫枉与复古派因袭的双重流弊,实根柢于《楞严经》及如来藏思想。如来藏即众生本来所有之佛性真如。佛性真如的形上性质使"古人精神"得以为文学古今通变提供依据:永恒性使今人与古人有遇合的可能,遍在性则要求个体具备独立意志。主体的理想状态是消灭妄想、回归心体虚净,从而与万物精神感通,最终成就涵容广大的"厚"。钟惺的《楞严经如说》在明末清初评价甚高,但通常对竟陵文学"幽深孤峭"的风格评判有悖其思想旨趣,"古人精神"实有开发世人心灵以感通万物生机的意味。
李瑄
关键词:《楞严经》文学思想竟陵派指归文学思潮独立意志
开放诗世界的无限可能——袁宏道的诗歌语言观与中国诗学传统
2016年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容量的扩展是一个难题。诗歌体制成熟之后,语言也趋于凝固。明代复古诗学极力维护诗歌语言的雅正,排斥更新;性灵文学思潮冲击复古,语言观是关键。其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诗歌语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追随复古理论,努力掌握经典唐诗模式。第二阶段意欲颠覆复古理念,打破诗歌语言限制,有混同诗与非诗语言的极端倾向。第三阶段尝试诗歌语言自由,寻求自然而强烈的艺术效果。为此他重新体认诗学传统,进行各种试验,以求极尽变化的可能、超越难度的极限、任意驱遣语言。袁宏道使诗歌语言由封闭转向开放的努力,在中国诗学史上应引起更多重视。
李瑄
关键词:诗歌语言袁宏道复古诗学
豪杰:明遗民群体的人格理想被引量:8
2007年
"豪杰"是受到明遗民群体普遍认同的人格类型。这种人格形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由孟子所倡导,强调个人的主体意志以及强健的主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明代中后期王学对自我的肯定,使其再度受到重视。明遗民艰难的生存环境要求他们具备坚强有力的人格,这一方面是个人应对人生困境,自我树立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出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存亡续绝的救世理想。
李瑄
关键词:明遗民豪杰人格
论清初遗民僧的“至情”与“疑情”
2024年
中国诗歌史上反对“温柔敦厚”诗教的言论不多,明清易代之际却出现了突破情感规范的“至情”思潮,遗民僧在其中最为激进。他们要求诗歌有强大的感情力量,既与儒者遗民不同,更与传统僧诗大异。究其原因,遗民僧以入世济众为宏愿,将人世悲欢视为证道之具,将强烈的情感体验视为度化众生的必经之途。曹洞宗觉浪道盛一派甚至肯定极端感情,视“怨怒”之诗为天地生机。他们将“怨怒”与禅宗“疑情”联系,要求冲破精神困境的猛烈能量。遗民僧试图通过释放个体能量激活社会生机,突破古典文学的秩序想象,可称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重情论的巅峰。
李瑄
关键词:僧诗诗教
《庄子》“悬解”诸家注平议
2012年
'悬解'是《庒子》针对生死问题而提出的重要范畴。'内七篇'之《养生主》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大宗师》云:'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两处'来去'、'得失'都是指'生死'而言,'悬解'针对著世人悦生恶死的普遍现象。能否去除对生的依恋,对死的恐惧。
李瑄
关键词:夫子平议
袁宏道诗学史意义的再检视被引量:5
2016年
袁宏道在中国诗学史上的意义值得重新检视。他一般被看作"性灵文学"理论的代表,但各种不同性质的文献均可证明,其对晚明文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理论阐释,而是扭转了笼罩诗坛的复古风气。其论诗火力集中于揭露复古弊端,其诗歌写作则从诗歌本体观、审美观、语言观等方面对古典诗学基本原则构成挑战,试图打破古典主义诗学的藩篱。晚明时期,不少士人难以找到稳定的价值依托,种种感性的矛盾冲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这些冲突被带入诗歌,成为突破传统诗学规范、要求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动力。尽管这种变化没有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完全实现,但袁宏道给中国诗学带来的另一种可能性却不应被忽视。
李瑄
关键词:袁宏道性灵
禅宗“机锋”与钟惺诗的标新被引量:3
2018年
竟陵派诗歌虽一问世就备受恶评,却在当时诗坛迅速流行。其所以广为接受,善于推陈出新当为重要原因。考察钟惺诗的创新思路,可见禅宗"机锋"影响。机锋即通过不符常规、乃至不合逻辑的方式打破日常思维局限,刺激人们去感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钟惺敢于改造主流文学价值标准、大胆以俗为雅,应与此相关。其诗歌中种种令人瞠目的出格形式,如逻辑矛盾、主客倒置等,也充满借助佛教思维建立诗歌新貌的"机锋"。上述某些特征已在宋诗中有所表现;限于晚明诗坛扬唐抑宋的风气,竟陵派并未出面为宋诗正名,但客观上对宋诗接受应有所推动。晚明士林好佛习禅蔚然成风,佛教对诗学的影响尚有不少空间值得研究者开拓。
李瑄
关键词:钟惺机锋以俗为雅《楞严经》
“遗民僧”的概念辨析、身份界定与研究展望被引量:2
2023年
清初文献多见“遗民逃禅”“浮屠遗民”之说,表明“遗民僧”的特殊属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彼时尚未被作为一种新的群体类型进行区分。陈垣《清初僧诤记》首次以“遗民僧”称名这一群体,意涵明确。不过,“遗民僧”除应满足于“遗民立场”与“僧人形貌”的基本条件下,还应根据其不同来源作细致考察。大抵而言,“遗民僧”可以分为“遗民而僧”与“僧而遗民”两种类型。前者强调的是其对佛教的认同度,后者则尤应注意其政治立场。“遗民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个体研究,群体性、综合性研究相对薄弱。除了应加强基础文献的整理之外,尤应加强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重心等方面的改进。
李瑄张菡
关键词:清初遗民
“梅村体”的界定被引量:3
2016年
"梅村体"是清代诗歌研究的常用术语,目前学界对其的使用却相当含混。实际上从清代开始,"梅村体"就多指诗体、内容、风貌等特征都相当确定的一种诗歌写作范式。钱仲联教授界定其四项特性:一、体裁为七言歌行;二、题材是当代重要历史现实;三、以叙事为主干,近"长庆体";四、风貌近"初唐体"歌行。这个界定以清代诗学传统为基础,强调其在诗歌史上的价值。一些学者有扩大"梅村体"范围以涵盖全部吴梅村诗歌成就的倾向,实不利于准确认识其体式特征及诗学价值。文学史研究中术语的使用需要充分尊重已有传统,才能有效贴合指称对象,避免不必要的混乱。
李瑄
关键词:叙事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