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月娟

作品数:14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黄河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灌注
  • 4篇后处理
  • 3篇再灌注
  • 3篇肢体缺血
  • 3篇肢体缺血后处...
  • 3篇治疗急性脑梗...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后
  • 3篇缺血后处理
  • 3篇卒中
  • 3篇急性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凋亡
  • 2篇凋亡作用
  • 2篇血管
  • 2篇血清
  • 2篇氧糖剥夺

机构

  • 9篇河南省人民医...
  • 9篇黄河中心医院
  • 3篇河南大学
  • 2篇开封市第二人...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14篇李月娟
  • 9篇赵建华
  • 5篇姜广亚
  • 5篇韩小辉
  • 4篇宋金玲
  • 3篇李书恒
  • 3篇梁可可
  • 2篇田向阳
  • 2篇黄玮
  • 2篇蒋杞英
  • 2篇霍本良
  • 2篇梁珂
  • 1篇孟宪丽
  • 1篇葛运利
  • 1篇张龙
  • 1篇李永丽
  • 1篇胡亚梅
  • 1篇潘庆丽
  • 1篇张健
  • 1篇陈帅

传媒

  • 4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临床荟萃
  • 1篇华夏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8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证实,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短周期单侧上肢缺血再灌注,每天进行1次连续7 d。比较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 m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入院时和病程3 m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梗死体积。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rMTT在入院时和病程14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病程3 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3 m时,治疗组mRS较对照组下降(P<0.05),治疗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减小(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短暂性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NIHSS评分及mRS评分,减小梗死体积,增加脑灌注。
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李月娟梁可可葛运利时少杰李永丽
关键词: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NIHSS评分
依达拉奉后处理对氧糖剥夺SK-N-SH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对Bcl-2与Bax表达的影响
2014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后处理(EPC)对氧糖剥夺损伤SK-N-SH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对Bcl-2与Ba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氧糖剥夺组(OGD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PC组)。正常对照组DMEM高糖培养液中正常培养;OGD组的SK-N-SH细胞换用无糖DMEM培养液并置入自制缺氧罐处理4 h,再换成DMEM高糖培养液继续培养20 h;EPC组的SK-N-SH细胞先氧糖剥夺4 h,然后用含终浓度1μmol/L依达拉奉的DMEM高糖培养液作为后处理4 h后,再换成DMEM高糖培养基继续培养16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OGD组存活率比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EPC组细胞存活率比OGD组显著增加(P<0.05);OGD组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而EPC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OGD组(P<0.05);与OGD组比较,EPC组Bcl-2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Bax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后处理对氧糖剥夺SK-N-SH细胞有抗凋亡作用,可能与其使Bcl-2过表达和抑制Bax表达有关。
孟宪丽张健赵建华田向阳李月娟
关键词:依达拉奉氧糖剥夺BCL-2BAX
氧糖剥夺后处理在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
2013年
目的观察氧糖剥夺后处理在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中的抗凋亡作用。方法应用SK-N-SH细胞进行氧糖剥夺4h,然后恢复氧糖20h建立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模型,3次循环的氧糖剥夺10min/复氧糖10min进行氧糖剥夺后处理;细胞分为对照组、氧糖剥夺-再灌注组(OGD/R组)与后处理组,MTT法与Hoechst33258染色分别检测氧糖剥夺后处理对细胞存活率与凋亡的影响。结果 OGD/R组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下降约43%(P<0.01),后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比OGD/R组提高约22%(P<0.01);凋亡计数显示,OGD/R组和后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增高(P<0.01),而后处理细胞凋亡率低于OGD/R组(P<0.01)。结论氧糖剥夺后处理能提高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细胞的存活率,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田向阳李月娟赵建华
关键词:氧糖剥夺后处理再灌注损伤
肢体缺血后处理改善脑梗死预后和认知障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d组、RIPostC 14d组和对照10d组、对照14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d时、14d时和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d时、90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d时和78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d时,与对照10d组和对照14d组相比,RIPostC 10d组和RIPostC 14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d组相比,RIPostC 14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d和14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赵建华李月娟梁可可时雅辉宋金玲陈帅葛云丽胡亚梅
关键词:脑梗死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特点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最终确诊为 MELAS 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首发症状为癫痫、偏瘫、语言障碍、视力下降等。病灶区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现扩散系数(ADC)图随病程发展可呈高信号、低信号及高低信号并存。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均无明显血管狭窄。 PWI 急性期灌注增高,慢性期灌注正常或减低。结论MELAS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病变的筛选有很大的意义,PWI 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李月娟梁珂
关键词:MELAS综合征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2020年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n=49)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n=49)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李书恒韩小辉姜广亚李月娟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阿尔茨海默病炎性细胞因子
MELAS综合征的临床和功能MRI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MELAS综合征的临床和功能MRI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39例最终确诊为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为癫痫、语言障碍、偏瘫、头痛等。病灶区DWI呈高信号,ADC图随病程发展可呈高信号、低信号及高低信号并存。10例MRA均无明显血管狭窄。PWI急性期灌注增高,慢性期灌注减低。6例氢质子波谱(1~H-MRS)病变区均可见倒置双乳酸峰。SWI部分患者双侧基底节区在磁敏感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影。结论 MELAS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规MRI检查对于病变的筛选有很大的意义,功能MRI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
时雅辉赵建华宋金玲李月娟梁珂
关键词:MELASADC图PWISWI
颅骶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神经元放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颅骶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神经元放电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颅骶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症状指标、脑血管血流情况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头痛发作频数、头痛持续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发作频数、头痛持续时间、VAS评分分别为(1.46±0.94)次/月、(3.24±1.16)min/次、(0.54±0.15)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BA、ACA、MCA、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VA、BA、ACA、MCA、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85.93±14.76)m/s、(51.03±8.07)m/s、(65.24±13.67)m/s、(86.68±17.11)m/s、(53.02±6.0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颅骶疗法不仅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且可有效提高其睡眠质量,改善脑血管血流变化,减少头痛次数,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马赛超韩小辉李书恒姜广亚李月娟
关键词:偏头痛神经元放电睡眠质量
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其随机纳入肢体缺血后处理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肢体缺血后处理组采用无创标准上肢血压袖带进行每天4个周期的反复充气(高于收缩压20 mm Hg)和放气,各维持5 min,对照组每天进行4个周期的假-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仅将袖带加压至30 mm Hg(此血压可刚好给予肢体一定的压力,但不造成上肢血流阻断)。持续14 d。共随访90 d,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病程7 d和14 d时血清HSP27、HSP70变化情况,比较病程90 d时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评分,评价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安全性。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及随访阶段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程7 d、病程14 d时,两组患者血清HSP27、HSP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90 d时,肢体缺血后处理组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肢体缺血后处理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时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P <0.05)。结论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有效减少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
梁可可时雅辉李月娟刘东清张龙潘蕊赵建华
关键词:肢体缺血后处理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热休克蛋白27热休克蛋白70
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5月在黄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减轻病人炎性反应。
李书恒韩小辉姜广亚李月娟
关键词:脑梗死阿替普酶炎性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