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比较注射用埃索美拉唑与注射用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比。方法选择因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住院病例64例,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30例)及奥美拉唑组(34例)。分别给予埃索美拉唑或奥美拉唑静脉推注,依据出血停止的判断标准,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停止的时间,并记录两组病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两组间成本-效果比。结果埃索美拉唑组显效率76.67%,奥美拉唑组显效率50%(χ2=4.836 P=0.028)。埃索美拉唑组总有效率90%,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79.41%(χ2=0.671 P=0.413)。两组中不良反应以恶心为主,发生率分别为3.33%、2.94%(P=1.0)。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3.58、35.56。结论注射用埃索美拉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既有效、安全又经济的药物。
- 李改芹李福康李晓沛
-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食物过敏与十二指肠肥大细胞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 探讨食物过敏和十二指肠肥大细胞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的相关性.方法 对48例FD患者进行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23例,上腹痛综合征(EPS)患者25例.胃镜下取48例FD患者和21名健康志愿者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黏膜组织标本,并抽取静脉血3 mL.组织标本甲苯胺蓝染色后计数肥大细胞总数和脱颗粒肥大细胞所占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肥大细胞数量,FD组、PDS组、EPS组均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球部t=3.387、3.536、3.510,降段t=5.810、4.400、3.813;P均<0.01).十二指肠球部和十二指肠降段所有肥大细胞中脱颗粒肥大细胞所占百分比,FD组[(60.23±5.10)%和(66.97士5.30)%]、PDS组[(59.84±4.50)%和(66.63±5.37)%]、EPS组[(60.58±5.66)%和(67.28士5.32)%]均高于对照组[(25.38±2.32)%和(30.66±2.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球部t=33.639、25.496、26.563,降段t=32.513、30.521、31.612;P均<0.05).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的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与各症状积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PDS组牛肉、蟹、虾、小麦、鸡肉的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4项x2=12.108、17.771、6.832、4.375,第5项为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EPS组牛肉、大豆、鸡肉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2项x2=8.915、18.600,第3项为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1).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阳性评分和种类,FD组、PDS组、EPS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gG阳性评分t=14.988、4.062、3.693,IgG阳性种类t=8.805、4.177、3.388;P均<0.
- 袁海鹏王晓虹李晓沛丛衍群李福康李延青
- 关键词:食物过敏免疫球蛋白G十二指肠
- 罗格列酮和维生素C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单独用药及其与维生素C联合用药对高脂喂养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对照组(n=6)和3个药物治疗组(包括罗格列酮、维生素C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8只),高脂喂养16周后,3个治疗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维生素C及罗格列酮和维生素C联合治疗8周,24周末抽血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指标;处死大鼠,测定肝脏湿重、内脏脂肪质量,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 罗格列酮组、维生素C组和联合治疗组的TG分别为(0.49±0.27)、(0.62±0.15)、(0.45±0.23)mmoL/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的(1.36±0.57)mmol/L(均P<0.01).罗格列酮组、维生素C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肝脏炎症评分分别为3.00±0.60、5.13±1.64和3.00±1.23,均低于模型组的12.75±3.59(均P<0.01);肝脏纤维化评分分别为5.67±0.52、5.75±1.39和4.00±0.58,均低于模型组的11.80±1.10(均P<0.01);联合治疗组肝脏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其余治疗组(F=62.33,P均<0.01).结论 罗格列酮及其与维生素C联合用药均可改善大鼠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联合治疗组效果更为显著.
- 李晓沛李雅君矫杰张彦蔡谨
- 关键词:脂肪肝胰岛素抗药性抗坏血酸罗格列酮
- 罗格列酮和维生素C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防治研究
-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可以仅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进一步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终末...
- 李晓沛
- 关键词:罗格列酮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维生素C
- 文献传递
- 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免疫及神经调节的研究
- 袁海鹏王晓虹李晓沛李改芹李福康
-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十二指肠免疫激活的研究始于2011年1月。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认为十二指肠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病症状产生的关键部位。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对胃肠功能...
- 关键词:
-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免疫激活
-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早期可以仅出现肝细胞脂肪变性,进一步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终末期病变。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在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有重大意义,大量实验表明,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抗氧化剂治疗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有效。此外,降脂药物、细胞保护剂等对肝脏病理及血清学指标也有改善,目前尚未发现治疗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特效药物。
- 李晓沛李雅君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氧化应激
-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十二指肠免疫细胞的变化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黏膜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上皮间淋巴细胞(IELs)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5-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FD患者和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胃镜钳取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黏膜组织,HE染色并计数黏膜嗜酸粒细胞及上皮间淋巴细胞,主要碱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评判嗜酸粒细胞脱颗粒程度,甲苯胺蓝染色计数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数。结果 FD及其两种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及上腹痛综合征(EPS)患者中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嗜酸粒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23.23±5.18 vs.19.48±5.06,22.65±5.81 vs.19.48±5.06,23.76±4.58 vs.19.48±5.06,P均<0.05);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嗜酸粒细胞脱颗粒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48 vs.3/21,12/23 vs.3/21,14/25 vs.3/21,P均<0.05);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20.94±13.31 vs.104.29±20.81,121.00±13.75 vs.104.29±20.81,120.88±13.13 vs.104.29±20.81,P均<0.05);十二指肠降段黏膜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23.28±13.40 vs.108.62±7.64,124.32±16.53 vs.104.29±20.81,122.24±9.54 vs.104.29±20.81,P均<0.05);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脱颗粒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60.23±5.10 vs.25.38±2.32,59.84±4.50 vs 25.38±2.32,60.58±5.66 vs.25.38±2.32,P均<0.05);十二指肠降段黏膜脱颗粒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66.97±5.30 vs.30.66±2.89,66.63±5.37 vs.30.66±2.89,67.28±5.32 vs.30.66±2.89,P均<0.05)。结论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黏膜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FD的发病。
- 李改芹徐永涛王世淑李晓沛王晓虹李福康袁海鹏
- 关键词:十二指肠免疫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
- 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对高脂喂养SD大鼠非酒精性脂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药物治疗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每组10只),通过高脂喂养12周后分别给予治疗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8周后处死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所有大鼠,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并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的大鼠肝脏湿重、内脏脂肪质量、肝指数、肿瘤坏死因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评分显著改善(P<0.01),还原型谷胱甘肽组的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功能的恢复,并且可以改善肝脏组织学。
- 李晓沛杨波林静李福康苏静苗芳
-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脂肪肝
- 罗格列酮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纤维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NASH伴肝纤维化的模型(HF24W),同时高脂喂养大鼠12周后予罗格列酮(1.5mg·kg^(-1)·d^(-1))干预12周(HF24W+RGZ12W组)。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Ins、FP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HF24W+RGZ12W组肝组织炎症、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HF24W组(P<0.05),脂肪变性与HF24W组无统计学差异;HF24W+RGZ12W组血清MDA、TNF-α、FFA、Ins、HOMA-IR均明显低于HF24W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以减缓NASH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矫杰李雅君李晓沛张彦蔡瑾
- 关键词:罗格列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
- 罗格列酮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罗格列酮治疗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及罗格列酮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组。四组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及适当的运动。治疗组分别给予罗格列酮、还原型谷胱甘肽及两药联合治疗8周,测定腰围、体重指数(BMI);常规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罗格列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腰围、BMI较对照组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明显改善(腰围,F=8.11,P=0.001;BMI,F=7.78,P=0.001);与对照组比,三个治疗组患者血清TG、TC无明显改善(TG,F=0.81,P=0.49;TC,F=0.39,P=0.76),还原型谷胱甘肽组ALT、AST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P=0.001),罗格列酮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ALT、AST、TNF-α及HOMA-IR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ALT,F=7.11,P=0.002;AST,F=9.14,P=0.001;TNF-α,F=6.98,P=0.002;HOMA-IR,F=7.995,P=0.001)。结论罗格列酮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并且罗格列酮对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 李晓沛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罗格列酮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