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彦

作品数:33 被引量:68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7篇文学
  • 6篇文艺
  • 6篇小说
  • 6篇互文
  • 4篇文学批评
  • 3篇文学经典
  • 3篇文学理论
  • 3篇文艺争鸣
  • 3篇互文性
  • 3篇国文
  • 3篇改写
  • 2篇代文
  • 2篇叙事
  • 2篇学史
  • 2篇学术
  • 2篇学术史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中国文学理论
  • 2篇中国小说
  • 2篇伤痕

机构

  • 33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作者

  • 33篇李明彦
  • 2篇苏奎
  • 1篇程革

传媒

  • 16篇文艺争鸣
  • 3篇东北师大学报...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文艺评论
  • 1篇中文自学指导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命末日的言说——余华小说“死亡叙述”研究
余华小说创作的前期和后期有诸多不同,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和余华在小说结构、语言和叙述上的探索,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创造精神一向为论者所津津乐道.但是,余华的创作转型中也有一以贯之和承继的方面,即对死亡的关注与言说,死亡叙述贯...
李明彦
关键词:余华小说
文献传递
“原型理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被引量:3
2023年
作为20世纪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型”概念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当原型理论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学术文化环境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实现了理论的扬弃与本土化。不论是在民国时期作为“西洋心理学”,裹挟于“佛洛特”与“析心术”之下初登中华大地,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批评方法系统地进入中国,原型理论的东渡宛如一段极为漫长的旅途。可以说“原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是其他外国理论传入中国的一个缩影。
侯帅李明彦
关键词:理论旅行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范式民国时期
真实及其效应:伤痕文学的文本策略和治愈机制——以《班主任》《伤痕》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在1977年第11期的《人民文学》上,刘心武的《班主任》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声,揭开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创伤,同时也揭开了新时期"伤痕文学"的第一幕。在伤痕文学中,刘心武第一次发出了类似于鲁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声,此后,
李明彦程革
关键词:伤痕文学《伤痕》文本策略治愈精神创伤
论阿尔都塞对“间离效果”的理解与阐释被引量:1
2022年
“间离效果”来自德语“verfremdungseffekt”,又可译为“陌生化”“疏离效果”,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极负盛名的戏剧理论术语。阿尔都塞有关戏剧的理论大多是来自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以及“陌生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理解。阿尔都塞将德语“verfremdungseffekt”翻译为法语“effet de distanciation”,意为“移置效果”(effet de déplacement),或“错位效果”(effet de décalage)。
李明彦窦欣桐
关键词:间离效果布莱希特阿尔都塞陌生化德语
经典改写背后的“现代主义”焦虑——论汪曾祺《聊斋新义》对《聊斋志异》的主题重构被引量:4
2019年
《聊斋新义》是汪曾祺于1987年前后根据《聊斋志异》改写的一组短篇小说,共计13篇。其中《捕快张三》(改自《聊斋志异·佟客》)、《同梦》(改自《聊斋志异·凤阳士人》)、《明白官》(改自《聊斋志异·郭安》)、《蛐蛐》(改自《聊斋志异·促织》)、《老虎吃错人》(改自《聊斋志异·虎二题》中的《聊斋志异·赵城虎》)、《人变老虎》(改自《聊斋志异·虎二题》中的《聊斋志异·向杲》)与前文本异题,而《瑞云》《黄英》《石清虚》《画壁》《陆判》《双灯》《牛飞》与前文本题目一致。
李明彦孙琪祺
关键词:汪曾祺《聊斋志异》文学经典现代主义
《饥饿的郭素娥》的经典化历程
2017年
作为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的代表,《饥饿的郭素娥》以其特有的"饥饿书写"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秩序的建立,并成了现代文学史的文学经典之一。本文从四个阶段梳理了《饥饿的郭素娥》的生产及传播过程,发掘其经典化的路径,进而窥视现代文学经典化的动态延续。
李明彦
关键词:《饥饿的郭素娥》路翎文学经典化
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
本论文尝试从话语和谱系学的角度,将真实性话语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学之间进行关联性的研究,以此切入考察中国新时期文学叙事的历史变化轨迹,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产生、建构及其意义生成,都与“真实性”这一理论话语有直接的关系。不同...
李明彦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话语
文献传递
从“真实性”到“人性”:新时期文学话语类型转换的逻辑考察
2012年
"文革"结束后,文艺界开始了对"文革"期间流行的理论观点如"文艺黑线专政"论、"主题先行"论、"三突出"论、"根本任务"论、"反真人真事"论、"彻底扫荡遗产"论等,进行了重新清理和批评。
李明彦
关键词:文学话语辑考主题先行文艺界
追寻学术发展的轨迹——评《20世纪中国学术回顾》
2006年
李明彦
关键词:学术回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现代学术学术思想史辨章学术
“反思与重构:‘强制阐释论’理论研讨会”综述被引量:6
2015年
2015年7月24日至26日,由《文艺争鸣》杂志社主办的“反思与重构:‘强制阐释论’理论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澳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侨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
李明彦
关键词:西方文论中国文论文艺争鸣文学理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