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祥 作品数:23 被引量:91 H指数:7 供职机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佛山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64-MDCT定量评价冠心病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升主动脉弹性 :采用64-MDCT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升主动脉弹性.方法:连续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心电门控CTA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疑诊冠心病患者12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诊断为冠心病者纳入冠心病组,冠状... 陈义加 查云飞 吴磊 李勤祥关键词:冠心病 病理诊断 颈部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的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7例颈部淋巴结SHML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39岁,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活检证实的13枚受累淋巴结的最长径范围在0.8~4.1 cm,平均2.1 cm。CT平扫密度均匀减低者10枚(76.9%),增强扫描11枚呈多环状或半环状强化(84.6%),9枚边缘清晰,4枚边界不清。结论当青少年男性颈部肿大淋巴结CT平扫密度均匀但增强呈多环或半环状强化时应想到SHML的可能,熟悉其CT表现有助于将其纳入鉴别诊断,结合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 李勤祥 潘爱珍 唐姗姗 肖妮 林景兴 祝叶关键词: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Rosai-Dorfman病(RDD)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RD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39岁,中位年龄21岁,术前均针对性行数字化X线摄影(DR)和(或)CT、MRI检查,初步分析10例患者的影像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CT共检出受累淋巴结64枚,最长径〉1.0 cm者40枚(62.7%),密度均匀者62枚(96.7%),14枚(21.8%)边缘模糊,CT增强扫描直径〉1.5 cm的受累淋巴结中约88.6%呈现多环状或半环状强化。DR示右肱骨中上段骨髓腔条片状以低密度为主的骨破坏,小部分密度不均匀增高,未见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未见肿胀。顶骨病灶CT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晰,累及板障与颅骨内外板,边缘未见硬化,MRI示病灶T1WI及T2WI均呈中等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部分呈高信号,钆喷酸葡胺(Gd-DTPA)T1WI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侵犯周围软组织。左上臂软组织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低信号分隔,DWI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肿块显著强化,外侧边界不清,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显示肿瘤血管丰富。病检光镜下均可见一类胞体大、胞质丰富的组织细胞,其胞浆内见吞噬的大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均为组织细胞S-100(+),CD68(+)。结论淋巴结RDD和淋巴结外受累有着不同的影像学表现,部分与病理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正确认识其影像与病理学特点,有助于完善鉴别诊断。 李勤祥 查云飞 赵海 肖妮 徐志锋 陈颖瑜关键词:ROSAI-DORFMAN病 颈部淋巴结 软组织 数字化X线摄影 咽与食管异物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咽及食管异物的MSCT表现、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因"进食后出现咽部异物感"行MSCT检查的患者68例,以内镜及随访为确诊金标准,统计MSCI对咽食管异物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漏诊率和误诊率,分析MSCT征象和漏诊误诊原因。结果:本研究MSCT诊断异物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91%、准确度为92%,CT还可以明确异物位置、形态、走形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MDCT存在6%漏诊率和8%的误诊率,漏诊和误诊主要出现在对细小异物和等低密度异物的识别。结论:MSCT对咽与食管异物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可有效的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且为快捷无创性检查,有望作为咽与食管异物诊断的首选方法,但需要警惕细小异物和等低密度异物,合适的扫描条件、细致的观察、详细的病史问询可降低漏诊误诊率。 李勤祥 潘爱珍 高明勇 陈涛 周涛 陈抗松关键词: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Rosai-Doffman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总结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及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RD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本组患者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DR检查;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8~54(32±16)岁。8例患者白细胞及红细胞沉降率正常;8例表现为无痛性肿大淋巴结或肿块灶,其中4例伴发多系统受累;淋巴结型3例、结外型5例和混合型2例。淋巴结型的CT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灶轻、中度强化,2例患者部分病灶表现为环形强化。结外型患者中3例接受MR检查,其中皮下2例,表现为左前腹壁或左肩部不规则肿块,颅内1例表现为局部颅骨破坏伴肿块。MR-DWI序列病灶内见斑点及片状更高信号灶;Gd-DTPA增强呈明显不均性强化,边缘模糊,并见筋膜或脑膜尾征;病灶周围均见增粗血管征象。肝内病灶CT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特征。混合型RDD2例,1例CT表现咽部淋巴环及鼻咽部明显肿胀增厚,双侧颌下区、颈部及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X线显示右肱骨近中段溶骨性骨破坏;1例CT显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鼻腔内软组织肿快,呈轻、中度强化。结论RDD术前诊断困难,青壮年男性好发,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或肿块灶是其主要临床特征。RDD影像表现多样,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DWI序列肿块内呈散在更高信号斑片,明显不均性强化伴病灶周围增粗血管征,有助于结外型RDD的诊断。 徐志锋 潘爱珍 李勤祥 张仙海 黄麟雯 高明勇关键词:组织细胞增多症 X线计算机 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肿瘤位置、形态、边界、瘤内成分。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均未能正确诊断。肿瘤均为单侧,形态呈不规则状或类圆形,边界不清晰,6例瘤内有变性坏死,3例瘤内合并出血,2例灶周出现钙化;7例肿块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轻度减低。结论: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前极易误诊,CT增强扫描图像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李勤祥 潘爱珍 高明勇 周涛 贺小红 夏桃林关键词:肾肿瘤 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IMT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边界、密度或信号、强化模式等。结果:6例均为脾脏单发类圆形肿块,直径3.4~7.8cm;5例位于脾上极,1例位于脾下极;2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欠清。4例CT扫描中,3例为均匀等密度软组织肿块,1例中央部出现囊变、小片状坏死区;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无明显强化,2例边缘轻度强化;静脉期4例强化均稍增强;延迟期3例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1例密度稍低于正常脾实质。2例MRI扫描中T1WI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为明显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均未见明显强化,晚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脾实质。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均出现完整或不完整包膜环,4例中央出现斑片状更低密度或无强化区。结论:脾脏IM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邓琦 李勤祥 杨冠英关键词:脾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对比增强MRI脊柱骨髓灌注成像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分析动脉自旋标记(ASL)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脊柱骨髓灌注成像参数间的相关性,探讨ASL测量脊柱骨髓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对27位志愿者的54个腰椎椎体行ASL及DCE-MRI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入GE AW 4.4工作站分别采用Functool及Cine 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每个椎体用一个兴趣区(ROI)覆盖,记录椎体骨髓的ASL灌注血流量(BFASL)及DCE-MRI灌注参数(Ktrans、Kep、Ve),并用Pearson法分析BFASL与Ktrans、Kep、Ve间的相关性。结果:腰椎脊髓灌注的BFASL与Ktrans、Kep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6(P<0.001)、0.387(P=0.004),与Ve值无相关性,r=0.239(P=0.082)。结论:用ASL法可以得到脊柱骨髓灌注BFASL值,而且BFASL与DCE-MRI脊柱骨髓灌注参数间存在相关性,ASL技术有评估腰椎骨髓血流灌注的潜能。 邢栋 查云飞 李勤祥 闫力永 龚威 王克军关键词:灌注 动脉自旋标记 动态对比增强 骨骼Rosai-Dorfman病的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附2例报道)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分析骨骼Rosai-Dorfman病(RDD)的数字化X线摄影(DR)、CT和MRI表现,结合其临床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以明确影像诊断,提高对骨RDD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骨RDD的影像学表现,主要观察病灶的数量、形态、密度或信号、病灶周围组织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为上肢多发病灶(累及长骨和扁骨),仅行DR检查,表现为骨髓腔条片状以低密度为主的溶骨性破坏,部分病灶密度不均匀增高,未见骨膜反应,骨皮质及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病例2为颅骨单发病灶,CT平扫表现为颅骨内外板及板障的溶骨性破坏,边界清,密度均匀;MRI显示病灶T1WI、T2WI呈中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部分高信号,Gd-DTPA T1WI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临近头皮及脑膜受累.结论 骨RDD多呈溶骨性破坏,少有硬化边与骨膜反应,颅骨病灶累及软组织相对长骨略为多见,影像表现没有特异性,需与多种疾病鉴别. 李勤祥 潘爱珍 赵海 肖妮 林景兴关键词:ROSAI-DORFMAN病 骨骼 数字化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64层螺旋CT评价膝关节创伤后的隐匿病变及软组织损伤 被引量:10 2012年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与临床及图像重建结果对照。结果与结论:在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共计92处骨折。普通X射线片诊断68例82处骨折,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检出率约为89%;经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确诊79例共92处骨折,检出率100%。证实,和X射线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及多种图像重建是膝关节创伤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明确有无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微骨折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 钟俊 杨法宝 赵学航 张丽 李勤祥关键词:膝关节 后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