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强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小鼠
  • 6篇口腔
  • 6篇口腔癌
  • 3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道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管密度
  • 1篇牙周
  • 1篇牙周基础治疗
  • 1篇牙周炎
  • 1篇牙周指数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饮水
  • 1篇饮水法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机构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作者

  • 7篇于大海
  • 7篇施强
  • 4篇李晶
  • 4篇黎明武
  • 4篇卿海云
  • 3篇韦堡升
  • 2篇牟云
  • 1篇闭似嫦
  • 1篇黄辉
  • 1篇罗智杰
  • 1篇孙莹
  • 1篇陈蕾
  • 1篇王涛

传媒

  • 2篇临床口腔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2013国际...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RB1CC1在人和小鼠口腔癌发生发展中表达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比较视网膜母细胞瘤RB1-诱导卷曲蛋白1(RB1CC1)在人和小鼠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人及小鼠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高分化鳞癌原发灶组织中RB1CC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RB1CC1蛋白在人上皮异常增生组、高分化鳞癌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RB1CC1蛋白在鼠正常组、异常增生组、高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RB1CC1 mRNA的表达量在异常增生组与高分化鳞癌组无明显差异,正常口腔黏膜组均高于异常增生组与高分化鳞癌组(P<0.05);小鼠RB1CC1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口腔黏膜组与异常增生组、高分化鳞癌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1CC1表达在人和小鼠相似,RB1CC1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癌的早期癌变过程。
陈蕾于大海闭似嫦卿海云施强孙莹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口腔鳞状细胞癌小鼠
小鼠口腔癌模型骨髓播散细胞RB1CC1纯合性缺失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小鼠口腔癌模型重度异常增生时期骨髓播散细胞RB1CC1基因纯合性缺失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捕获35张重度异常增生时期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涂片的单个细胞角蛋白阳性(CK+)细胞,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WGA)扩增其DNA,PCR检测其视网膜母细胞瘤诱导卷曲蛋白(RB1CC1)的纯合性缺失情况,并与舌部正常、重度异常增生以及鳞癌组织各4例对照。结果 LCM成功捕获CK+细胞35个,WGA成功扩增3个,RB1CC1纯合性缺失情况分别为单个CK+细胞(2/3),舌癌变组织(2/4),舌部正常组织(0/4),重度异常增生组织(0/4)。结论小鼠口腔癌模型重度异常增生时期骨髓CK+细胞有RB1CC1基因纯合性缺失,该时期骨髓CK+细胞可能是播散肿瘤细胞。
施强牟云于大海黎明武卿海云李晶
关键词:小鼠纯合性缺失
牙周基础治疗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BDNF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门诊10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接受口腔卫生宣教。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数、BDNF和IL-6、IL-10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牙周指数各项指标、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BDNF和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增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后BDNF升高,BDNF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而起到抗炎的作用。
黄辉于大海罗智杰施强
关键词:牙周炎牙周指数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小鼠口腔癌淋巴道转移模型骨髓播散肿瘤细胞的检测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检测小鼠口腔癌淋巴道转移模型癌变过程不同时期的骨髓播散肿瘤细胞(disseminated tumor cell,DTC),探讨小鼠口腔癌变过程与骨髓DTC的关系。方法: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正常舌黏膜、舌单纯性增生的小鼠各10只,舌轻中度异常增生、舌重度异常增生、舌鳞癌的小鼠各20只。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小鼠股骨骨髓里单个核细胞并制成细胞涂片,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检测骨髓DTC,比较其数目差异。结果:舌重度异常增生8只、舌鳞癌组13只发现DTC,阳性率分别为40%(8/20)和65%(13/20),每100个单核细胞中DTC数分别为3.03±0.75个和5.20±0.7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均未发现DTC(0/10)。结论:小鼠舌黏膜恶变过程中,舌重度异常增生时已出现DTC,并随病变程度加重,骨髓DTC的发生率及其细胞数量增加。
施强黎明武于大海韦堡升卿海云李晶
关键词:小鼠口腔癌骨髓
微血管病变在小鼠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和口腔癌病变过程中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小鼠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及口腔癌病变过程中微血管变化,从血管新生的角度探讨OSF发生癌变的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成OSF诱导组、口腔癌诱导组和对照组。OSF诱导组采用槟榔碱1000 mg/L饮水喂养20周。喂养8周后,每隔4周随机取各组4只小鼠处死,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舌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20周处死全部小鼠。结果:随给药时间延长,OSF诱导组小鼠舌黏膜病变区域MVD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口腔癌诱导组小鼠癌变区域MVD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至20周与各组相比,OSF诱导组MVD较口腔癌诱导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小鼠OSF的微血管变化主要以萎缩、减少为主,这与口腔癌微血管变化不同,提示人OSF后期血管增加考虑为OSF恶变,通过检测OSF的微血管变化,也许可以作为检测OSF癌变趋势的重要指标。
温琦涛王涛于大海孙莹郭梦竹施强
关键词: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口腔癌小鼠模型微血管密度
4NQO饮水法诱发小鼠口腔癌模型癌变过程中不同时期骨髓播散细胞的比较
目的:利用4一硝基喳琳-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饮水法小鼠口腔癌模型,提取不同时期的骨髓播散细胞,比较口腔黏膜癌变过程骨不同时期髓播散细胞的差异。 方法:bal...
于大海黎明武李晶韦堡升施强
关键词:口腔癌小鼠
小鼠口腔癌淋巴道转移模型颌下淋巴结播散肿瘤细胞的检测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检测小鼠口腔癌淋巴道转移模型癌变过程不同时期的颌下淋巴结播散肿瘤细胞(disseminated tumor cell,DTC),探讨小鼠口腔癌变过程与颌下淋巴结DTC的关系。方法: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口腔正常组小鼠4只,轻至中度异常增生组8只、重度异常增生组4只,口腔鳞癌无淋巴结转移组、伴淋巴结转移组各4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pan-CK)检测颌下淋巴结DTC,比较其差异。结果:口腔正常组0只、轻至中度异常增生组2只,重度异常增生组1只,口腔鳞癌无淋巴结转移组2只,口腔鳞癌伴淋巴结转移组4只颌下淋巴结发现DTC,阳性率分别为0%(0/4)、25%(2/8)、25%(1/4)、50%(2/4)和100%(4/4);随着癌病程度的增加,DTC由簇状分布向片状分布发展。结论:小鼠口腔黏膜恶变过程中,区域淋巴结在轻至中度异常增生时即可检测到DTC,并随癌变程度加重,DTC的发生率及数量不断增加。
牟云韦堡升于大海施强黎明武卿海云李晶
关键词:小鼠口腔癌淋巴结
共1页<1>
聚类工具0